真假祥瑞 宋真宗“天书”之谜

  • 来源:章回小说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2-04 11:01
  古人认为,人类和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尤其是君主们,他们的吉凶安危直接影响到天的各种异象。于是,历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宋真宗“神降天书”就此展开,真堪称是自欺欺人的好戏。

  宋真宗因受奸臣蛊惑,借洗刷澶州之盟的耻辱一事,踢走了贤臣收纳了奸臣,为制造假祥瑞居然拿钱贿赂大臣,先骗自己再骗百姓,轰轰烈烈地耗民财唱假戏,导演了一幕幕闹剧。宋真宗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为造祥瑞贿赂大臣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北方的辽国已很强大,曾多次南侵,大败宋军。宋真宗赵恒即位后,辽军屡次南侵,均获得或大或小的胜利,使赵恒对辽十分畏惧。景德元年九月,辽国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再次大举南侵,前线告急文书不断传至京师,赵恒与群臣十分恐慌,王钦若等大臣或主张迁都金陵,或主张逃往成都。但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对赵恒说:“群臣怯懦无知,不异于乡老妇人之言。今敌骑迫近,四方危心,陛下唯可进尺,不可退寸。”赵恒在宰相寇准的再三鼓动下,御驾亲征,亲往澶州前线督战。诸军知皇帝亲临前线,士气大振,先以箭弩射杀辽军大将萧达兰,继而击退辽军进攻。萧太后见先损大将,又告败绩,形势于辽军不利,便欲议和。赵恒一直畏惧辽军,巴不得如此,趁势派使臣谈判,双方签订和议,宋朝每年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州之盟”。这一和议,开了以岁币求和的先例。

  澶州之盟过后,赵恒以为自此边境无事,天下太平,颇为自得,而寇准也因抗辽有功而更受皇帝的敬重。资政殿学士王钦若嫉恨寇准,便向赵恒进谄言:“城下之盟,古人视为耻辱,澶州议和便属此类。陛下身为天子,却与敌作城下之盟,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耻的吗?”又说:“赌徒输急了把剩下的钱全部押上,叫孤注一掷,澶州之役,陛下不过是寇准的‘孤注’,真是危险啊!”一番话,说得赵恒大为不悦,从此厌恶寇准,不久便以“过求虚誉,无大臣礼”为由,罢寇准为刑部尚书,出知陕州,任大臣王旦为宰相。

  赵恒将寇准一脚踹出朝廷,又问王钦若如何才能洗刷澶州之盟的耻辱。王钦若阴谋得逞,便建议说:“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但自古以来,需天降祥瑞才可行封禅大礼,这个道理赵恒也很明白。王钦若早有主意,于是又说可以假造天瑞,只要皇上自己相信并崇敬它,而后诏告天下,便与真天瑞没什么不同,并说历代的君王都是这么干的。赵恒觉得王钦若这个办法简便易行,便点头同意。但他又怕宰相王旦阻挠,便请王旦入宫赴宴,散席之后,送他一个坛子,说:“此酒极佳,你拿回去和老婆孩子共享吧。”王旦回家打开坛子一看,竟是一坛价值连城的珍珠,这位在朝中混了几十年的老臣,明白皇帝可能有求于他,于是后来赵恒与王钦若假造天书并作出封禅的决定时,他便不发一言。

  接二连三的“天书”

  赵恒排除了阻挠封禅的障碍,便开始导演一幕幕闹剧。

  景德五年正月初三,赵恒像平时一样上殿视朝,皇城司官员忽然来报:守门卒发现宫城左承天门南角挂着一条两丈多长的黄帛,上面隐约有字迹。赵恒闻报,立即对群臣说,他去年曾做一梦,梦见神人对他说今年正月天降“大中祥符”三篇,想必这黄帛正是天书下降!群臣立即跪拜称贺,说是天书降临,应前往奉迎。赵恒当即率群臣至承天门,焚香跪拜,取回天书,由枢秘院院长陈尧叟启读,其上有“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等谶语。赵恒跪受“天书”,随后将其藏于金匣。

  当晚,赵恒在宫内大宴群臣,随后派人祭告祖宗天地,并下诏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大赦天下,朝廷官员与京官均升职加俸,特赐京城百姓聚饮五日,并登上乾元门,观看百姓欢聚饮酒,赐1500名父老衣服、茶叶等礼物,又分遣近臣赶赴四方,宴请驻守边关的将领,掀起普天同庆的热潮。

  既然有了“天瑞”,进行封禅大典也就理所当然。在赵恒与王钦若的策划下,这年三月,掀起了官民上表请皇帝封禅的高潮。先是兖州1200名地方代表来到京师,在宫门前上表请求封禅,接着又有兖州并诸路进士840人到京上表,随后,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地方官吏、乡绅族长、和尚道士等社会各界人士2万多人,在宫门前上表请求封禅。尽管请求皇帝封禅的呼声日益高涨,赵恒却硬是沉住气不表态,直到“表凡五上”,才召分管财政的大臣丁谓,询问国家财政是否负担得起封禅所需经费,丁谓早有准备,报出一连串有关数字,胸有成竹地说:“目前府库充实,大计有余。”赵恒这才同意举行封禅大典。

  赵恒命翰林院制定封禅仪礼,任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等为经度制置使,丁谓为计度泰山路粮草使,并亲自在宫中演练封禅仪礼,君臣上下,忙得不亦乐乎。五月,赵恒派王钦若到泰山做封禅的筹备工作,王钦若到了泰山,派人飞报:泰山下有甘泉涌出,锡山有苍龙出现。赵恒大喜,为了进一步制造喜庆气氛,他故伎重演,又对王钦若说,他梦见神人告诉他将复赐天书于泰山,王钦若心领神会,再次伪造“天书”,挂在泰山醴泉北面树上,然后派人将其摘下,送往京师。赵恒又煞有介事地举行盛大仪式,迎接“天书”,并令一班道士大设道场。王钦若借机献媚,向赵恒献灵芝8000株,为“天瑞”增色。接着大臣赵安仁又献五色金玉丹、紫灵芝8700余株。

  赵恒兴师动众折腾了几个月,于当年十月,令扶持使奉“天书”在前开道,启驾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王钦若等一帮佞臣又献泰山灵芝。赵恒精神抖擞,自山门徒步登上泰山之巅,将“天书”与叔叔赵匡胤、父亲赵光义的牌位置于祭坛,高声诵读封禅书,然后念念有词,祈祷一番。《宋史·本纪第七》记载了这一盛大场面:“帝衮冕奠献,庆云绕坛,月有黄光。命群臣享五方帝诸神于山下封祀坛,上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封禅过后,赵恒在朝觐坛的寿昌殿接受群臣朝贺,下诏大赦天下,文武百官晋级,已经退休的官员赐一年奉禄,并赐天下百姓聚饮三日。

  赵恒在泰山、曲阜一带寺庙到处封祀,对当地官民胡乱赏赐,闹腾了十多天,过足了圣君明主瘾,才启驾还都。各地百姓欢庆封禅盛典胜利结束,群臣纷纷上表贺颂皇帝功德,举国上下,如痴如狂。而赵恒也沉醉在一片歌颂声中,觉得自己真的英明之极、伟大之极,什么三皇五帝,什么秦皇汉武,都不在话下。

  赵恒嫌一时的庆祝不过瘾,又下诏把正月三日“天书”降承天门之日定为“天庆节”,放假5天,京师及各地做道场7天,京城点燃华灯,全国士民宴乐庆祝;六月六日“天书”降泰山之日为“天贶节”(贶,赐、赠之意),届时也要大举庆祝。又此外还有“降圣节”、“天祯节”等,节日均举行隆重纪念。一年数节,庆祝“天书”下降与封禅大典,令全国臣民永远热闹下去。《宋史·志第六十五》记载“诸庆节,古无是也,真宗以后始有之”。

  自欺欺人的闹剧

  赵恒于泰山封禅之后,觉得动静闹得还不够大,又议西祀汾阴,只因天灾不断,朝臣劝阻,暂时未能成行。大中祥符四年,赵恒不顾朝臣劝谏,按照泰山封禅的老套,西祀汾阴。他在启驾西行的头一年,仍是事先发动群众,大造舆论,先由文武百官、社会各界人士上表请求西祀,其中一次到宫门前上表请求西祀者达3万余人。表三上,赵恒才下诏称“来年春有事汾阴”。西祀之后,赵恒按东封泰山之例,下诏大赦天下,赐天下官民聚饮三日。这次祭祀仅土木工程就用工390余万,赵恒却夸经办的大臣有功,说耗费不多。西祀之后,赵恒又封五岳并给各岳上帝号。举国上下,再次掀起歌颂皇帝、庆贺盛典的狂潮。

  皇帝崇奉道教,敬祀玉皇大帝,当然要大建宫观。大中祥符二年,赵恒下诏建玉清昭应宫,以敬奉玉皇大帝。因设计规模宏大,耗资甚巨,朝臣多言不可如此耗费国财民力,或曰“土木之侈,不足以承天意”。丁谓却对赵恒说:“陛下富有天下,建一宫崇奉上帝,何所不可?”并说赵恒尚未得皇子,建宫正好可以祈福。一番话正中赵恒下怀,遂命丁谓总其事。群臣从此不敢再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