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在宝岛:从违法到风行——一个台湾,两种文字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简体字
  • 发布时间:2013-10-28 16:29

  简体,还是繁体?在台湾,它可以是政治问题。

  近日,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李应元走访岛内许多热门景点,发现其观光手册和官网涵盖多种语言,却没有简体中文版。事实上,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于2011年6月指示,岛内所有官方文件、网站应使用正体中文(繁体字),才让官方简体服务惨遭“腰斩”。

  然而,在非政治领域,简体字却风行多时。不仅业者大打“简体牌”欢迎陆客,学生写作文“简”得不亦乐乎,连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写信也通篇简体,一时间还成为新闻。

  “真是一个台湾,两种文字。”李应元感叹。

  用繁体字才是“政治正确”

  用不用简体字,在岛内犹如一枚“政治炸弹”,谁碰谁倒霉。

  2009年6月,马英九提倡未来两岸联手推动“识繁书简”,以保障中华文化传承:“正体中文非常重要,但书写的话用简体字比较方便,希望未来两岸可以谈一谈。”

  他的这番话,被外界解读为与大陆“书同文”,顿时招来政治口水。民进党中央党部发表声明,指责马英九在搞“台湾文革”、推动“文字统一”。

  除了马英九,“总统府”也遭受挞伐。当时,府方网站有简体版,民进党据此大骂马当局“被赤化”。事实上,开设简体网站是2001年的事,当时陈水扁正在搞“去中国化”,开设简体网站被解读为“摒弃繁体字”,俨然一副“政治正确”。

  风水轮流转,如今使用简体字却成了“政治错误”。对此,马英九在媒体前花了足足半小时,强调自己在台北市长任内要求市府机关、路名等使用“标准国字”,并一律改称繁体字为“正体字”。为了证明自己只爱繁体,他还在现场表演书法:“台北的‘台’应写成‘薹’,香烟的‘烟’应写成‘菸’。”

  2011年,岛内开放陆客赴台旅

  游,部分县市准备推出简体网页,引发议论。由于有前车之鉴,不少官方人士纷纷坚持“政治正确”:时任“观光局”副局长张锡聪说,简体字服务“难以凸显台湾味”,他们不会上线简体网页;台北故宫院长冯明珠则说,繁体字是正统中华文化积淀,除非当局改变政策,否则不会制作简体手册。

  最后,马英九在一次幕僚会议中为“繁简之争”定渊。他说,繁体字代表中华文化之髓、汉字之美,所有官方文件或网站都应使用繁体字,建议各地简体网页不要上线;至于民间使用简体字与否,属个人自由范畴,当局不会干涉。

  于是,诸多县市原有的简体版观光旅游网页,只好纷纷撤下。桃园一位市府T‘作人员感叹,他们辛苦制作的网页因“总统”一句话要撤,一开始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他听说,许多岛内网站大陆民众连不上,他就释然了。

  曾经,台湾也想改用简体字

  为了督促各部会网站“去简体化”,马英九甚至把蒋介石拉来背书:“坚持推行正体字,这是当年蒋公在台湾复兴中华文化时的重要一环。”

  然而,马英九找错人了——蒋介石是支持汉字简化的。早在1922年北洋政府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钱玄同便提出《减省汉字笔画方案》,为史上首个汉字简化方案;193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324个简化字,为第一批简化汉字。

  这批简化字,实为蒋介石在背后推动。他曾说,标语用字应尽力避免“十』田i以上之难字”,推行简化字有利于消除文盲;然而,汉字简化方案推出后,却因国民党元老、考试院长戴季陶反对而搁浅。

  1952年,蒋介石在台湾再度提出文字改革。他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在报刊上造舆论,同时“教育部”组织学者研究简化方案。1953年底,蒋介石在主持国民党《总动员运动会报》时重申:“简体字之提倡,甚为必要。”

  然而,蒋介石此举招致保守派的不满。1954年2月,国民党“立委”廖维藩发动联署,以“毁灭中国文字及国家命脉”为由反对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国民党元老在蒋介石面前破口大骂,丝毫不给“总裁”留面子。

  与此同时,大陆也在推进汉字简化运动。在海峡局势风起云涌的年代,蒋介石一改立场,将简体字斥为“共党阴谋、忘本卖国”,一时间,简体字在台湾成了人人忌谈的政治符号,罗家伦和一批支持汉字简化的学者被斥为“匪谍”。

  1966年,大陆发动文革,次年蒋介石发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开始对汉字严加管控,竖排文书、横排字序由右往左等都成为规范,简体字更遭全面禁用,违反者会被戴上“投共附匪”的大帽。

  1980年代,简体字在台湾依然是禁忌。直到台湾解除戒严,随着政治解禁和两岸往来,简体字才逐渐进入台湾社会。

  如今,简体字风行岛内没了政治禁忌,如今简体字在岛内越来越普遍。在处方签中,“药”成了医生的常用字;在水产店里,“龙”和“龟”也随处可见。在旅店、餐饮等行业内,简体招牌、菜单等更是越来越多,有业者直言,当局不肯用简体字,是因为“高高在上,抓不到商机”。

  不仅如此,诸如台湾大学等岛内院校还开设简体字课,补习班还会开设“简体字加强班”,紧盯年轻族群。有学生说:“不懂简体字,就落伍啦。”

  就连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也是简体字的使用者:2008年10月,民进党籍嘉义县长陈明文涉贪遭羁押,蔡英文便写公开信相挺。台媒报道,这封信短短160个字,其中有19个简体字,包括“这”、“党”、“权”等,“不看落款会以为JLH白大陆人之手”。2009年“识繁书简”口水战时,蔡英文还因此被网民封为“识繁书简第一人”。

  不过,可能是对简体字不够熟悉,蔡英文把“民进党”写成了“民近党”。类似问题也困扰了不少学生和老师,有些民间约定俗成的写法,如“燮”写成“变”、“雙”写成“双”等,究竟算不算错,连大学教授都难以定夺。2006年岛内公务员考试中,大量出现考生使用简体字的现象,也引发教育界争议。

  后来,岛内“教育部”在考证字源之后,制定一份包含数百个简体字的“俗体字表”,并提倡“立法院”立法规范,才算平息争议。

  (万栋笙荐自《看天下》)

  文/陈其禄 责编/我不是雨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