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篮桥监狱 历经百年沧桑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监狱
  • 发布时间:2013-10-28 16:40

  一则即将被关闭的消息,令“远东第一监狱”——上海提篮桥监狱受到空前关注。这座有着百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的监狱,曾关押过许多赫赫有名的囚犯。百年历史,百年沧桑,当初地处边缘地区的提篮桥如今变成了上海的市中心。

  左手繁华,右手肃静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购物八仙桥,枪毙提篮桥”,其中的“捉篮桥”说的就是如今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147号的提篮桥监狱。

  与相差仅仅几公里、人潮涌动的外滩和隔岸的金融中心陆家嘴相比,虹口区这个叫做北外滩的地方,多少显得有些落寞,唯有隔江相望的东方明珠塔标示着它地处市中心的身份。

  提篮桥监狱与犹太难民曾经居住过的欧式建筑、舟山路菜场、昆明路和保定路的民居为邻,多年来少有变化。顺着舟山路进入一条五六米宽的小巷子,一大片瓦片顶、木窗棱的老房子透露出掩不住的破败,透过窄窄的木门,临时搭在过道里的厨房也大都已经使用了几十年。

  杂乱的街道上,小餐馆、杂货铺、菜摊和各色店铺让这条小街又多了几分嘈杂。与监狱周围肃穆、安静的环境格格不入。餐厅晚上摆排档的桌椅随意地堆在监狱的高墙下,而炒菜的味道充满整个街道,直传到一墙之隔的监狱里。

  监狱周围的居民多是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上海人,早已习惯了左手繁华、右手肃静的生活。随便一个人都能说出这座老监狱的来龙去脉。“这个啊,有100多年了,当时英国人造的。”这是每个人的常规开头。

  作为一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监狱,提篮桥监狱曾囚禁过不少中国近现代的著名人物。其中有一生曾7次被通缉、3次入狱的章太炎;谦称“马前卒”、写下《革命军》的邹容;中共早期马列主义理论家杨匏安;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江上青;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等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是中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所在地,先后有数百名日本战犯关押在狱中,其中还包括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香港总督田中久一中将等人,甚至还有20多名德国纳粹战犯。

  解放前夕,监狱的地下党也曾成功保护了关押在狱中的50多名革命人士。

  提篮桥监狱周边地区曾是解放前上海公共租界东的,更多地被叫做十字楼。

  后来这里被改造为上海监狱陈列馆,1999年12月29日正式开馆。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曾经先后关押过几百名日本战犯。解放后,这里一度改为女监,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0年。

  另外,在上海监狱陈列馆的3楼,有一间18平方米大小的房间,地板中间有一个1.8平方米的方孔,方孔两侧有两块活动地板。扳动手闸,活动地板就“轰”地一声向两侧分开,露m一个方孔;二楼也有同样的装置。这个方孔可以直通一楼的停尸房,尸体通过它直接吊人楼下的停尸房。

  1946年4月22日上午,被判死刑的日本战犯镝木正隆、藤井勉、增进庄造、松井耕一和白井舆三郎在这里被执行绞刑。

  监狱的室9刑场

  提篮桥监狱的北面,昆明路280号,门框上写着“新岸礼堂”4个金色的大字,这里曾经是与室内刑场相对应的室外刑场。

  当记者走访的时候,礼堂的大门外放着几把椅子,炎热的中午主人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几把椅子。旁边的小门上则写着“家属会见”,门外几米长的铁栏杆是囚犯家属排队的地方。

  每到探视的时间这里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街道对面的弄堂里,记者采访附近的一位居民时,她伸手向远方比划了比划,仿佛正有上百人等在达里。

  已经在这里住了70年的陈洪文老先生唏嘘,现在是见亲人的地方,以前是杀头的地方。

  汪伪汉奸梁鸿志、常玉清、苏成德、傅式说以及黑泽次男、浅野俊隆、芝原平三郎等十多名日本战犯先后在此枪决;共产党员、革命先烈王孝和也在此就义。

  解放初期,监狱内关押了不少犯人,其中有些犯人被上海市军管会军法处或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后,就直接押解到这里执行死刑。

  室外刑场原来与提篮桥监狱只有一墙之隔,用竹栅栏围起的刑场外常常站满了附近的居民,包括当时附近的很多小孩子。

  室外刑场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停止使用,1956年,在原址周围修建了如今的大礼堂和接见室。

  (张雨薇荐自《扬子晚报》)

  文/佚名 责编/天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