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新著《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不仅对未来十年内国际局势特别是大国力量对比作出了预测,认为将形成中美两极主导的世界新格局,而且还对中国如何借助“历史惯性”加速崛起提出了具体建议。这方面建议概括起来说包括三点:一是要用“公平”、“正义”和“文明”的价值观去引领世界,替代现有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的普世价值观。二是推行王道外交,明确放弃不结盟政策。三是加快国内政治改革,提高国内政治动员能力。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评论《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这本书时称,“美国、其他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和学者们都应该仔细研读这本书,以便了解阎学通所阐述的‘道义现实主义’,这种新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锐利的民族主义”。这番评语当然可以拿来作为对此书重要性的依据证明,也暗示着书中观点将在国内外引发的强烈争议。
先来看这本书对未来十年内国际局势的预测判断。全书第一章就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比拼展开了分析,认为美国会相对性的失去战略优势,这主要源于其国内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进而指出,中美将在2013年形成一种新兴战略竞争的两极关系,仍将在台湾问题、文化价值观方面触发诸多矛盾,但不会引发军事冲突。
应该说,《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对中美发展前景、力量对比的判断,跟之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界、学界、媒体权威人士的预测判断相差不大。但书中将对中国政治改革的阐释,以及这种改革所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的分析,却颇为模糊。事实上,政治改革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安排什么样的时间表、如何评估改革成效等问题,并非可有可无,这不仅关系到国内政治动员能力,而且还决定着国内投资和发展环境。
再来分析书中对中国加速崛起所提出的三项建议。“平等”、“民主”和“自由”的普世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行中因掺杂国家和公司利益、国际关系等因素,的确显露出相当的不足。但这套价值观本身的优势,是所谓“公平”、“正义”和“文明”价值观所无法具备的。什么优势呢?平等、民主、自由更容易转化和量化为国内国际政策,而公平、正义、文明等词汇或者说概念体系带有更强的主观性和模糊性,需要另行提供注释。这就不可避免带来问题解释权的争夺。《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书中也未断论未来十年内中国就将取代美国,获得世界领导权。那么,可以预期,如果中国更为明确坚定的提出上述新的一套价值观,必然要与美国主导的现有的普世价值观发生冲撞,届时会有哪些国家会认同更为模糊、更难界定的新价值观而舍弃普世价值观呢?
书中指出,一个世界大国采取绝不使用武力的政策时,常被解读为不愿承担国际责任,不可信赖、没有正义感。本书明确提出,“王道外交原则的本质是良好的战略信誉”,就是要做“负责任大国”,要像美国那样承担起国际安全责任,比如说,使用本国军事力量去保证“公平”、“正义”和“文明”价值观在其他国家推行。但反过来看,承担国际安全责任的合理界限是很难确定的,仍然不免引发不满,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因为承担这种责任而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内安全威胁。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要让中国的决策者改变过往政策去效仿美国,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
书名:《历史的惯性》
作者:阎学通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书评人:郑渝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