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才是“临时工”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临时工,夏俊峰,城管
  • 发布时间:2013-12-14 13:11

  我认识我的城管朋友的时候,正好沈阳小贩夏俊峰刚被执行死刑。那段时间,城管俨然成了过街老鼠,到了人人喊打的份。他和我初次见面的时候,免不了先将自己的职业自嘲一番,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像做了件不光彩的事,没脸见人。

  事实上,了解他之后,才发现城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面目可憎。我的朋友热爱读书,喜爱诗歌,读书过目不忘,很多句子几年之后还能一一背诵,记忆力惊人的好。他每天要干的事情,就是开着一辆皮卡车,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巡逻,提醒小贩不要乱摆乱设。很多小贩都认得他。来当城管前,他曾是一位小学的校长,一个和城管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他在城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从未出过差错。我问他有没有秘笈,他笑了笑说,别的没有,只有两点我一直牢记于心:第一,不当体制的替罪羊;第二,不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近年来,“临时工”基本上是给政府的负面新闻埋单的人。出了任何事,临时工就会像救火队员一样勇敢地冲出来,充当罪魁祸首的角色。临时工现象的泛滥,对现代公民社会而言,是一种羞辱。它意味着,政府部门可以随意掩盖和篡改真相,即便是事情败露,也能随便拉上几个替死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这么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再重大的灾情事故,我们也听不见那些卑微的受害者的声音。

  前几天发生在青岛的中石化石油管道爆炸事件是最好的例子。面对死伤数百人的特大安全事故,青岛的本地媒体妙笔生花,将一场无比惨烈的灾难写得暖意融融,营造出一种感人至深的赈灾场面……《昼夜鏖战击溃死神》、《排队献血爱暖寒冬》、《住安置点如家温暖》等充斥着正能量令人愤慨的报道,我们看不到任何在这场惨烈的事故面前应有的画面和细节……事故本身避而不谈,这些本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新闻聚焦点,被有意地转移了。通篇报道读下来,仿佛灾难并没发生,青岛人民生活依旧美好,我们甚至应该感谢中石化这场惊天大爆炸,使我们意识到自己依然生活在这个倍受关怀倍感温暖的土地上。

  在法制健全的社会,事故发生后,最先站出来的往往是领导阶层,鞠躬道歉,动辄引咎辞职,这些权高位重的才是真正的“临时工”。而在中国,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全是领导们处理事故时如何果断英明,而事故的根源和由谁来承担的责任,鲜有人提及,往往一笔带过。

  在中国,临时工是现象级的。其独特的体制,造就了庞大的临时工群体。这些人往往工作在一线,却拿着比一线正式工要少得多的工资。但即便是在政府部门当名临时工,其感受到的身份尊严也要强过在一般的公司企业。然而在很多场合里,他们不得不被推向人民的对立面,在一些见不得光的地方,充当着不光彩的角色。哪里存在黑暗贪腐和不公,哪里就会有当替罪羊的临时工身影。他们永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旦出了什么事故,勇敢担起体制的替罪羊的重任,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活雷锋”。

  这些年来,有关部门将“临时工”的伎俩使用得越来越高明。一件事故的背后总会有几个临时工冒出来。而越是重大的灾情和事故,意味着过后越隆重的庆功典礼。灾难成了集体表功的前提条件,这种充斥于我们眼前的“正能量”难道不是作为媒体人的耻辱吗?不是对死者灵魂的亵渎吗?在那些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到了非要给民众一个交代的时候,答案却是压断桥梁的卡车司机、引起火灾的焊工,和这些神秘的临时工。

  郑小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