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的孩子学习压力有多大?属于他们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又有多少?不得而知。而我看到的是,许多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他们拖着孩子每天奔波在上学放学的路上,重复着无休止的课外补习,肩负重达十几斤的“砖头书包”或手提拉杆箱上学。由此,我想到了我们那时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北京,我们“一年级的小豆包”多是就近入学。大多数同学的家离学校也就十分钟、八分钟的路程。一条街或一条胡同的两侧分别是单双数门牌号,如果学校是一号,那么有的同学就住二号或三号,即使听到打预备铃再出家门也不迟。
那时候,因为是就近入学,老师会把我们分成若干三至四人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到一个居住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同学家写作业,相互解答问题、默写、检查作业。这样既联络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对那些不爱完成作业的同学起到了促进、监督的作用。
那时候,我们的书包绝没有现在这么漂亮精致、价格不菲。几块小布一拼一缝,装上几本书、几个本子,以及简单文具,单肩挎着就去上学了。但就是这看起来不太结实的小布包,对装书本来说也足够用了。
那时候,各科老师也都留作业,而且作业一点也不少,既要大段大段抄课文、背生词、造句、做算术题,还要画画、做手工。但那时的学习有张有弛,我们每周都会有一天的下午没有课,尤其是寒暑假,除了做作业以外,三分之一的时间能保证大家“疯玩”。
那时候,教室的正前方写有八个红红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而且也一丝不苟地照着做。这就是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信念和动力。我们学习的目的很单纯,仅仅是为了期末的一张奖状,就会非常认真地听课,仔仔细细地完成作业。既没有“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的学习压力,也没有无处不在的“别人家的孩子”,更没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无谓攀比。
应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们的童年的确很欢乐,并且无忧无虑。
那时候,尽管玩的东西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这么高科技,但我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写作业时,床板是我们学习小组成员的课桌;写完作业,床板就是乒乓球案子。我们在院子的犄角旮旯找块三合板就是乒乓球拍。乒乓球在满是“地雷”的床板上跳来跳去,蹿上蹿下,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还会把写过大字的旧纸剪成条,用铜钱穿起来,做成毽子踢;把自行车的废旧轮胎剪成一根一根的猴皮筋,穿起来跳皮筋;用家里的旧布缝成包,有钱人家装上黄豆,普通人家装上小石子,或玩砍包,或玩跳间……总之,变着花样玩,变着花样“疯”。
还记得在学校操场上荡秋千,玩的就是心跳、刺激。把秋千荡得很高很高,荡到最高点时,甚至看到了校墙外的世界。当秋千落下时,心提到了嗓子眼,于是张开嘴,喘粗气。就这样,一上一下,一高一低,反反复复,荡得欢畅,荡得开心,经常玩到“你妈叫你回家吃晚饭了”。
李大钊曾这样教育他的儿女: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是的,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真的希望我的子孙、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如我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轻松单纯的童年。这种美好幸福的记忆,将成为一生的财富,伴随终老。
【原载2013年9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不动声色》】
贾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