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变革之云
- 来源:信息方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联,云计算,金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03 12:46
中国银联在2011-2015年要打造的“联云”平台将会是金融行业云创新的范本,银联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需要跟企业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方式和路径。
2011—2015年对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联”)来说注定是不会平凡的5年。在金融行业网络化、电子化越发时兴的大背景下,支付方式成为了消费者、企业用户最为关注的几大问题之一。银联作为国内支付方面的领头羊,在2011年提出了自己的“云计算”应用模式——“联云”的概念,并且计划用3-5年的时间来完成“联云”系统的建设。“‘联云’系统是我们基于对电子支付行业的深刻理解和专业研究结果,以最新的IT技术为依托,提出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概念。当然,我们同时也着眼于提高企业内部IT资源管理有效性和增强企业对外服务能力两个方面,这将引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银联的IT发展的方向。”银联董事、执行副总裁柴洪峰对于“联云”的定位可以看出,云计算在银联的IT蓝图上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未来会大有作为。
云计算作为IT技术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创新,是企业级IT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他的概念和金融支付数据集中、网络化、面向服务的内在特点是完全契合的。随着时间的推进,云计算不再仅仅是IT领域的专业术语,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将会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并且重塑产业链。现在,金融行业日益依赖计算资源进行运作,业务资源将能以一种更便捷、更灵活的方式聚合并按需分享,实现更高效、紧密的多方协同。
响应更及时
2011年是银联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为了更好的发展,银联根据新五年战略规划,在迈向“全球网络、国际品牌”的战略目标的同时,需要完成“实现业务综合化”的战略任务。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自然被提上了建设日程。银联在决定建设云平台之前,通过多方调研,并且和一些业内领先的合作伙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联云”做了长期而细致的规划。
柴洪峰带领的团队中对于“联云”系统的规划是这样一条发展路线:银联的云平台会经历一个从小云到大云,从大云到联云的过程。从2012到2015年,在平台能力构建上,银联云平台的规模将逐步达到100台、1000台、2000台和3000台服务器,平台也将从初步具备异构IT资源集中化管理提升为可支撑大数据量服务访问、可应对高突发流量增长、可有效控制计划内外宕机时间、可全面安全措施覆盖和拥有良好应用开发环境的综合IT资源服务提供平台。银联的“联云”平台建设想分三个步骤:建设基础环境、研发引擎平台、最后是提供云服务。这跟银联的“联云”平台规划有关,他们希望能够把“联云”系统做成核心能力云、基础服务云和拓展服务云三个层次。
随着业务创新的步伐加快,业务部门的新业务支撑需求越来越多,要求的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以往银联一个新型业务从申请上线,到请购设备、采购招标、设备测试、安装调试,到真正生产上线,大约需要4个月左右的时间,难以做到迅速捕捉市场变化,而采用了云计算平台之后,从业务审批到虚机分配调通,周期可以缩短至一周左右,大大节约了创新业务时间成本,提升了银联的业务与技术创新能力。”这仅仅是柴洪峰所说的云平台给银联带来的改变之一。
网络无边界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数据是一切的根本,当然银联也不例外。在柴洪峰的眼里,数据中心就是银联的心脏。“在云计算时代,这个心脏将承担组织更高效灵活的IT基础架构、提高硬件设备利用效率、节约运营成本支出、帮助业务部门更迅速响应市场变化等多方面的责任。”
柴洪峰深刻地认识到了云计算时代,数据、网络的重要性。在整个建设的过程中,IT团队都非常注重建设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遇到任何问题都从长远规划着想,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机房集成在云计算平台的搭建中看似很基础,但是影响却很大。由于云计算平台服务器、存储设备体量大,增长快,对基础设施的扩展性要求高,传统机房的制冷策略难以满足如此高设备密度下的散热需求。联云项目的负责人通过与一些业内领先的企业沟通交流,最终选择了突破传统机房空调制冷模式,采用微模块机房方案,机柜分组摆放,机柜组内冷池封闭,改善气流组织,使得纵向高度上温度均匀且恒定,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项目中建设过程并不是只有这样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多金融机构非常谨慎地对待云计算,主要就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银联当然也不会忽视这一点。项目组研究发现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高度共享为云数据中心带来资源高可用、自动伸缩等优点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安全方面的担忧,如何在共享的物理介质上充分保障用户资源、数据的私密性,防范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成为了云平台建设初期困扰银联工程师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采用租户资源隔离、数据通道隔离、细粒度访问控制、行为实时监控、资源生命周期管控等多种技术,银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资源安全方案,为云数据中心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运行安全保障。“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并没有成熟的技术和模式,银联正是从自身的业务与技术特点出发,一点一点探索适合银联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之路。”柴洪峰的这句话足以概括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银联的项目团队最真切的感受也是最实际的做法。
产业无缝连接
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电子支付和电子商务系统都面临着扩展需求。而在云计算环境下,系统运行资源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扩展,无需人工的干预。云计算技术的实施将大大减少企业在系统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同时,通过云计算技术促进中小企业拓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业务的需求,将中小企业原本难以实现的构建网上电子商务系统的愿望以批量化、个性化的方式实现。这是银联要建设“联云”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银联云平台的建设,银联打通了“银联云”与其他“金融云”、“行业云”之间的互联,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对外提供统一的信息分享平台,一方面面向其他企业和机构提供丰富而强大的数据支持,提高其对外服务能力;一方面银联可以利用这些整合的数据资源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研究,并将其作为更高层次的数据服务提供给其他企业和机构。云平台为银联带来了越来越多创新的基因,其不仅服务于内部架构,也为产生更多更富想象力的新型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在银联的“联云”环境下,通过云计算技术整合了产业的各方,将原本产业中各方各自创新的模式变为产业中多方共同创新,通过多方协同,加快了产业创新的速度和力度。
“联云”理念将覆盖银行卡支付产业的所有用户、商户、银行,支持POS、ATM等传统支付应用,也支持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等创新支付应用;同时也支持预付卡、第三方支付等非银行卡支付领域的应用。依托传统的技术,无法提供面向持卡人的个性化服务,大数据量处理带来的资源需求通过传统技术无法保证。云计算环境的资源整合和并行处理技术提供了大数据处理的环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以及实现了根据持卡人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云计算将客户服务带入了精细化的时代。
云计算技术将能够有力整合银行、商户、持卡人以及第三方的各类信息,形成面向数据的资源和服务中心。电子票据和电子凭证作为支付环节中重要的依据,依托数据中心集中提供服务。数据中心依托并行计算模型,智能分析手段预测电子支付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带来产业的革新。
刘舒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