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存款破两万亿元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存款,云南,银行,金融
  • 发布时间:2014-01-15 09:31

  编者按:继去年全省GDP突破1万亿元后,2013年8月末,云南省存款突破2万亿元。值此收获季节,经济、金融领域喜讯接踵而至,成果交相辉映。带着这一好消息,《时代金融》编辑部采访了人行昆明中支和存款市场份额最多的省农信社的领导,请他们畅言云岭金融成就;编辑部还采访了几户普通群众和个体私营业主,请他们聊聊近年来居家“钱袋子”的变化。

  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访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长周振海

  《时代金融》:2013年8月末,云南省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请周行长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周振海:根据我行9月12日新闻发布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8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及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双双突破两万亿大关,其中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20327.77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0221.52亿元,历史性地迈上两万亿这一新台阶,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从1998年末的不到200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一万亿元用了十一年半的时间,而从2009年6月末的10079.88亿元增长到2013年8月末的20327.77亿元,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突出反映了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不断增强。从存款增长情况看,2013年1-8月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量是2003年全年增量的3.67倍,特别是2009年以来,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年度增量增长明显加快。从贷款增长来看,2002年以来的十年间云南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达19.34%,高于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速,近五年来的年均增速更是高达20.48%,突出反映了近年来全省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时代金融》:2012年全省GDP突破1万亿元大关,今年8月存款又突破2万亿元整数关口。去年、今年云南经济、金融发展接连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请周行长谈一谈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在支持全省经济、金融发展中主要做了那些工作?

  周振海:存款突破两万亿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量的提升,更是云南金融发展质的飞跃。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充分展现了全省金融系统心系云岭大地,在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实力的同时,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突出成绩。作为中央银行派出机构,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切实履行央行职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实履行基层央行职责,全力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服务社会民生、“桥头堡”建设成果累累、维护金融稳定等多方面成绩突出。

  一是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确保全省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平稳适度增长。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用多种方式增强政策传导效果,促进金融机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截至8月末,全省金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561.10亿元,同比增长14.11%,较年初新增1377.76亿元。1-8月,全省累计发放本外币贷款达7351.66亿元。

  二是积极支持金融创新,大力推动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工作,目前,楚雄、临沧、大理、普洱等州市已做好了签署《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年内有望实现我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零的突破”。推动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加大银行间市场融资力度,多渠道增强了金融机构对全省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1-8月,全省26家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312.9亿元,同比多发行49.2亿元。

  三是加强窗口指导,信贷投放重点突出。着力改进和完善信贷政策实施方式,对重点项目建设、“三农”、中小微企业、民生改善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积极配合支持“三大战役”,制定并报请省政府印发《云南省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切实加大对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截至8月末,全省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新增302.3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1.9%;银团贷款余额393.5亿元,同比增长36.6%;全省新增涉农贷款574.3亿元,同比多增78.5亿元;新增中小微型企业贷款672.8亿元,同比多增303.2亿元;1-8月,全省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96亿元,余额排全国第四,带动就业超过100万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0.6%;累计发放城镇保障性住房贷款103.35亿元,同比多发放46.35亿元。

  四是金融服务“三农”“一创两建”取得实效。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在全国首创金融服务“三农”“一创两建”工作(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形成政策合力,切实满足了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截至8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5346.86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48.32%。全省14项重点农村金融创新产品贷款受益农户超过100万户;林权抵押贷款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全省1247个乡镇消除了基本金融服务空白,全省建成集小额取款、转账、查询、缴费及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惠农支付服务点11720个,覆盖全省129个县的1247个乡10473个村,累计交易金额近17亿元,使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基本金融服务,切实做到了利农、惠农、便农;全省96%的烤烟收购点实现了非现金支付;成功上线了“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已为全省300.57万户农户建立了纸质信用档案,为391.86万农民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使广大农户有了自己的“经济身份证”;贷款农户总数突破400万户,农户贷款余额近1300亿元。

  五是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和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力度持续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发挥云南沿边优势,不断提高金融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格局,大力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进一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外汇改革创新,大力支持桥头堡建设和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自2010年试点启动以来截至到8月末,全省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突破千亿大关,达1054.13亿元,参与企业主体达1021家,业务范围延伸至58个国家和地区。全省个人本外币特许兑换机构达7家,交易币种多达25种,居全国前列。

  六是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假币对外误付专项整治工作,构建覆盖全省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零钞兑换“绿色通道”,1-8月,全省现金吞吐量达2484.79亿元。加快现代化服务型国库建设,全省各级国库共办理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4636.66亿元。通过横向联网处理业务214.9484万笔,金额841.7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4.6倍和1.7倍。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1-7月,已为全省13.72万户企业和1617万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查询服务12.51万次。大力推进支付清算“高速公路”建设,1-8月,全省大、小额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2788.73万笔、清算资金30.16万亿元,日均清算资金1806亿元。积极推广使用银行卡,全省累计发行银行卡7084.62万张,其中累计发行金融IC卡615.96万张,银行卡跨行清算笔数8332.31万笔,交易金额2234.61亿元。

  七是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强化金融管理与服务,不断深化“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提升金融机构经营合规性,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夯实维护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加强与云南证监局的合作,构建监管合力,正式签订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业监管、共同维护金融稳定的合作备忘录》。密切关注金融风险隐患苗头,认真组织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专项现场评估,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时代金融》:请问周行长:“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站在2万亿的新起点上,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将指向哪些方面”?

  周振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金融工作必将开创新的局面。下一步,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主动服务于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以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工作力度,紧紧围绕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以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期盼和需求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好央行分支机构职能作用,打造云南经济“升级版”,为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贡献新的力量!

  关注老百姓的“钱袋子”

  云南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大关,足以见证云南经济金融翻天覆地的变化,枯燥的数字背后凝聚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云南梦”。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几户居民和企业,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财富故事。

  在曲靖市马龙县一家农信社的大厅里,记者见到一位拿着存折喜滋滋往外走的村民,这位家住马龙县通泉镇瓦仓村的村民名叫李涛,是当地的烟农。当了解记者的来意后,李涛很爽快地向记者介绍道,他刚刚从农信社的柜台上存入了今年的烟叶款21000元,然后准备再到集市为家人买些好吃的,以犒劳一下家人。李涛说,家里一共有6口人,2位老人和2名小孩,小孩正在上初中,他和妻子是家里的顶梁柱。当谈及近几年来家里的经济情况时,李涛感慨颇多:因为村子里交通闭塞,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虽然他们家从10年前便开始种烤烟,但种植规模一直都很小,每年收入仅有几千元,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根本没有什么积蓄能存到银行,有时甚至需要举债过日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2005年以后,由于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交通状况逐渐改善,李涛家的情况才开始有所好转。到2009年,夫妻俩好不容易积攒了1万元左右的积蓄,2010年盖了新房子,家里又欠下了2万元的债务。为了增加收入,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从2011年开始,夫妻俩将家里的6亩地全部用来种植烟叶,使得烤烟收入增加至每年2万元左右;加上农闲时身为木匠的李涛外出务工,林林总总加起来,他们一家的年收入增加至5万元左右。李涛说,因为自己是地道的农民,不懂什么投资理财之道,还完债务之后,他家基本都将积蓄存入了当地农信社,以备不时之需和给孩子攒学费。因为家里人口多、日常开支大,所以截至目前,他家的总存款仅有2万元左右。谈到未来的规划,淳朴的李涛乐呵呵地说:“等烤烟收成更好点,我再出去多挣点钱,每年力争能有1万元结余存入银行,好供娃上大学……”

  昆明宜家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私人医药零售企业,老板苏兴贵向记者介绍,自1995年成立以来,在秉承顾客至上和优质服务的理念下,该公司规模由最初的3人发展至现在的50人,由最初的1个店扩张到现在的4个分店;与此同时,公司资产由创业初期的10多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万元,且目前的年营业收入可达1000多万元。当问及该公司的银行存款情况时,苏老板笑着说,为了维持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公司必须保证每月有足够的周转资金,当然,也必须保证有一定资金在银行的账户中流动。接着,苏老板简单回顾了一下公司的发展史:截至2005年9月末,公司资产大约在100万元左右,当时的银行存款为15万元;到了2009年上半年,公司资产突破200万元,银行存款达29万元;目前公司每月的周转资金均保持在140万元左右,银行存款所占比例达到40%,即56万元左右。“当然这只是保守的统计。”他接着说,“银行存款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基石,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在公司后续的发展中,我们会逐渐提高银行存款的比例,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提高库存周转率,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周转。”苏兴贵坦言,相比其他大医药集团而言,公司规模尚小,经营业务单一,除了销售药品外,目前还没有其他投资项目。

  林大爷和妻子同是一个工厂的工人,两人均年近半百,大女儿已成家,小儿子刚大学毕业。虽然老两口工资不高,加起来每月才6000多元,但他们一向生活简朴,总能把家里所有的生活开支控制在每个月2000元以内,剩余的4000多元悉数存入银行。儿子很懂事,上大学时基本不向家里要钱。截至今年8月末,林大爷家银行存折上的数字已达到6位数,林大爷满意地说:“钱不多,但可以资助儿子成家立业时使用。”说完,林大爷露出幸福的笑容。2005年,因为家里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所以他们基本都是月光族;2008年,大女儿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而是直接参加工作,老两口的负担一下减轻很多,到2009年上半年,老两口的存款已达2万元。

  家住昆明市五华区的陈女士是某事业单位的会计,丈夫是一名交警,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有10000元左右,加上陈女士在一环边上的一处房产所带来的月租金收入3000元,陈女士一家的月收入合计有13000元,除去生活开支,每月尚有8000元的结余。陈女士说,因为丈夫平时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操心家里的事。陈女士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此外,不惑之年的陈女士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一听到朋友说有比较好的投资项目时,她就特来劲。虽然投资有风险,然而眼光独到的陈女士在丈夫的支持下总能挑到一些好的项目,多则赚个上万元,少则也能赚几千元,最糟糕的时候也能保本,不管怎么说,她几乎都不会亏损。截至今年8月末,陈女士家里的银行存款已达20万元。

  云南省农信社存款总量位列全省第一——访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万仁礼

  记者:近年来,云南省农信社存款总量位列全省第一,请主任谈一谈省农信社实现存款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哪些?

  万仁礼:熟悉农信社的人都知道,省联社成立于2005年3月28日,在成立之初我们全省农信社的存款规模只有500亿元,当时的存款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五位。近几年来,我们一改往日“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被动局面,上下齐心,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的“云南农信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省农信社的存款从5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3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2年零10个月;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用了1年零9个月;而从3000亿元到4000亿元,仅仅用了1年零2个月,创造了发展的奇迹。截至8月末,全省农信社各项存款已达4469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123.78亿元,增幅达26%,存量份额和增量均居全省25家金融机构之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我认为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外因来看,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自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务院的安排部署组建成立云南农信以来,农信社的改革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级监管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出台了鼓励和帮助农信社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税收减免及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农信社不良资产等,为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二是得益于国家和我省对“三农”经济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丰促百业兴,“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多年来,中央1号文件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更是采取各种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鼓励自主创新,特别在西部大开发中给予了云南很多政策倾斜和支持,使得我省农业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在11%左右,人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些都为我们展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省委、省政府以桥头堡建设为机遇,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GDP增速均保持在13%左右,为农村信用社存款的大幅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得益于农信社“垂直领导、统一管理”这一制度红利。2006年,经省委同意,省联社成立了党委,对辖内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加快了县一级法人的统一步伐,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农信社资源的整合,激发了经营活力,为存款等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内因来看,近年我社存款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省联社一系列强有力的安排部署及制度措施。

  一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全省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将“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为市场定位,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涉足了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的领域,支持了我省众多民生工程,如:发放水利建设贷款58.45亿元,支持了250个水源建设及822条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发放农户建(盖)房贷款近40亿元,促进了我省新农村建设等;在全省通过采取新建固定营业网点、开展定时定点流动服务、布放自助设备等措施切实解决112个乡镇的金融服务缺失问题等,使得我社在广大群众间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品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是狠抓服务质量,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云南农信拥有2431个网点,是全省金融机构中机构网点最多、员工最多、客户最多的本土金融机构,多不代表优,所以,我们在进行网点数量扩张的同时,也注重从软硬件两方面来提升服务质量。软件方面,近年来省联社在全省范围内扎实开展了“服务创优工程”,统一了服务标准,构建了员工服务的意识和创先争优的格局。硬件方面,全省农信社按照统一标准,稳扎稳打开展了网点建设“补课”工作,通过逐年对网点的升级改造,不断提升网点的硬件水平。全省农信社的网点设施、服务条件、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客户满意度明显提升,不但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也为信用社增加存款创造了条件。

  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省联社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工作,通过狠抓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年轻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组织多层次的专业培训,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为全省农信社存款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记者:今年7月20日贷款利率放开之后,农信社2.3倍的贷款利率上限也随之成为历史,请问主任,贷款利率放开之后农信社在存款组织和运用方面获得哪些好处,又带来何种问题?

  万仁礼:7月20日起,央行已经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同时取消了农信社贷款利率上浮2.3倍的限制,今后,贷款利率水平将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大突破。我认为:通过渐进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改变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全省农信社而言,由于存款利率仍实行1.1倍的上限管制,加之我们客户结构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农户,而且,一直以来,我省农信社从服务全省“三农”,惠农、便农的大局出发,在过去贷款利率管制时期,农信社贷款利率也没有“一浮到顶”。所以短期来看,贷款利率放开后,对我们存款组织和资金运用影响不大。但是,从长期来看,我认为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贷款利率的放开,是今后存款利率改革甚至全面放开的一种信号,银行业间以存贷款利率为手段的竞争将会加剧,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我们的利差水平,影响盈利空间;第二,贷款利率0.7倍下限的取消,会加强垄断型优质行业的贷款议价能力,对包括电力、水利、石油、烟草、铁路等一大批垄断行业来说,其贷款利率及所发债券的债券利率都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行趋势;第三,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将导致大量资金涌入回报率较高的中小微企业市场,这些都将加剧我们对中小微企业客户的维护难度。

  记者:请问主任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进程对贵社经营情况的影响,贵社拟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应对?

  万仁礼: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走了20年。今年7月20日,利率的放开,其影响正如刚才所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利差收窄,影响盈利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对于盈利结构以传统存贷利差为主的我社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为了营销和留住客户,我们将不得不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方式来进行资金融通,资金成本将不断上升,压缩我们的盈利空间;二是竞争加剧,增大转型压力。由于资金价格的竞争性,企业尤其是大型优质企业的议价能力及谈判空间将随之增大,会倒逼他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议价能力较弱的“三农”领域及中小微企业,而这正是我社服务的主要对象,竞争将会越演越烈。如此一来,对我社的利率自主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社的转型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深化改革发展。回顾农信社61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合作社管理、人民公社管理、农行管理、行社脱钩、人行代管、银监代管和交由省政府管理的体制变迁,2005年交由省政府管理后,省联社对全省农信社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农信社实现了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良性发展。目前,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县级联社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县级法人机构整体实力及抗风险能力较弱,全省农信社多级法人的治理结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合力的形成,不利于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可以说,我社改革滞后于发展,体制、机制还未能完全适应我社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潜力。为此我们在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定位不动摇前提下,将向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加快组建统一、高效的云南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农信社整体抗风险能力及竞争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加强产品、服务和机构创新。农信社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将会面临着利差收窄,利润降低,竞争加剧等压力。为此,我们将继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通过提供“门当户对”的金融产品,降低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风险共振,逐步改变我社收入结构单一的问题;另外我们将以服务创优为依托,继续加大服务创新,稳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加大机构创新,理顺管理体制,逐步解决制约农信社整合资源发展的制约因素,最终以创新打造云南农信的核心竞争力,驱动实现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提高自主定价能力。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定价整体上还比较粗放,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走精细化的定价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我们将综合考虑“弥补成本,覆盖风险,市场竞争,合理利润”等因素,加强客户的差异化管理,提高定价能力,减少在贷款定价方面的“逆向选择”而导致的信用风险及优质中小微企业客户的流失。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风

  执行编辑:伍芳

  编辑:陈彦彤杜杉周小丽薛盘栋

  图片:王蓉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