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联合会,排名
  • 发布时间:2014-01-15 09:43

  “入围500强的中国企业盈利不佳,是该告别500强崇拜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表示,“2013年,当中国企业进入500强的比例能达到20%的时候,我们可以告别对财富500强排名的崇拜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想想怎么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怎么把中国的企业做成真正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不是仅仅去谈进入500强的企业有多少。”

  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透析

  8月3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新鲜出炉。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榜单继续演绎着中国企业界的“喜乐”与“忧愁”:“喜”的是,500强准入门槛抬高,营业收入提升;“忧”的是,500强企业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放缓,经营效益增速下滑,中国大企业离“世界一流”目标依然很远。

  从榜单上看,中国500强企业的“块头”可谓越来越大。今年,榜单的入围门槛提高到了198.67亿元,较去年的175.1亿元增长了13.48%;500强中进入“1000亿元俱乐部”的企业进一步增多,达到123家,增加了16家。500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0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了5.12万亿元,首次跨上50万亿元台阶。

  与此同时,2013年中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也取得历史性突破,共有95家中国公司入围,其中内地公司快速增长到86家,净增16家。中国大企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500强企业实力的增强令人欣喜,这些耀眼的数据,见证着中国大企业群体的崛起。但若是从入榜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产业布局、盈利能力来看,却难掩上榜企业“孱弱”的事实:数量增加而质量不高,骨架庞大而肌肉不强,外形虚肿而体质孱弱。

  有媒体形象地总结,中国企业500强身上延续了多年的“大老粗”形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大”——在入选中国500强的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旧“一统天下”,达310家,占总数的62%。民营企业依旧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难进榜单前30强。

  “老”——从产业结构来审视,入围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产业,而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代表着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目标的行业鲜见入选者。

  “粗”——上榜最多的石油、金融等6个行业,大都属于资源性垄断和政府管制行业,企业的巨额收入和盈利大多依赖资源垄断和政府补贴。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管理基础薄弱、粗放式和外延式经营等问题。

  最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入选的500强企业,有216家企业的净利润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由13家增至43家。特别是制造业领域,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净利润同比减少了17.47%,连续两年下降。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家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总额只占500强总和的6.2%,但利润却占到500强总额的35.6%。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中国企业“500强”还是“500大”的争议就不曾停止。而从以上的各种数据来看,目前中国500强企业的发展状况确实是“大而不强”。而且进入500强的企业,多数都是在中国本土运作的国有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型企业,只有联想、华为等少数几家。海外营业收入超过30%是一家企业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标志,但达到这一水准的中国企业目前只有25家。

  更令人忧心的是,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至今也没有诞生一家像苹果、微软、Intel这样能引领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变革的企业。

  经过多年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洗礼和自我发展积累,中国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有了极大改观。但是,为何这些“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存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强者?

  古人说:“与其用智,不如待时;与其待时,不如乘势”。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这一阶段的表现尤其关键。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认为,“如何有效提高大企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成为新形势下推进中国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任务。”还有业内专家建议,对于中国的大企业来说,要认真审视经济中速增长条件下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抓住机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优化资产结构,促进管理变革,加强技术创新,注重风险防控,提高软实力。

  中国企业500强需要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继续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从“大而不强”走向真正的强大,中国企业500强依然任重道远。

  2013年云南企业100强透析

  8月23日,云南省企业联合会、云南省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2013云南企业100强和云南民企100强排序。这是云南省第8次发布云南企业100强名单。

  分析1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本届比上届增长近17%。即使是在8届100强榜单中都占据第一位的云南省企业界龙头老大——红塔集团,也在基数非常大的情况下增长了近18%。云投集团增幅超过90%,云南黄金矿业集团、俊发地产、奥宸地产增幅均在70%上下。

  再来看利润。有趣的是,红塔集团竟然无缘利润增长率30强;在人均利润30强中,红塔集团仅位居第12位。在100强中位居第3的昆钢,在利润30强中仅位居第23位,在人均利润30强、利润增长率30强和人均所有者权益30强中,都没有昆钢的名字。

  从产业分布来看,也让人颇为振奋。烟、糖、茶、橡胶等特色产业,在近几届的百强榜单中都有抢眼表现。红塔、红云红河位居百强第一和第二位,烟草及其配套产业一直是云南在全国范围内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也是百强榜中的常客和“巨人”。蔗糖产业有5家企业进入100强,橡胶产业有4家公司入围,茶业企业也有两家。在制药企业方面,记者在100强榜单中看到了云南白药、滇虹药业、大理药业。后二者都是今年首次进入100强,位次分别是第71名和第93名。

  深入观察,我们发现,是这些民营企业让糖、茶、橡胶等特色产业有所斩获:英茂集团、临沧南华糖业、英茂糖业、凤庆糖业、东方糖酒、澜沧江酒业、景阳橡胶、昆明聚仁兴橡胶、昆明曼勐橡胶、康丰糖业、永德糖业、后谷咖啡、勐海茶业等。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李坚分析认为,随着水电新机组不断投产,与水电相关企业的增速更快,金安桥滇中首次进入100强,排位就高居51名,华能澜沧江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矿产业虽然受国内外市场不景气影响,但发展仍然较快,是我省100强的主力军,占100强企业数超过30%。

  强者恒强

  100强中的前20强,累计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近18%,占100强总收入69%,较上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贡献增量占总增量的75%。这一组数据表明,作为大企业中的“大企业”,前20强整体增速高,户均增量达到了50亿元以上,这些企业对于云南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届100强企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也集中在前23强。云投集团、云南黄金矿业、俊发地产、奥宸地产和华能澜沧江,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年增长高达70%至90%。第一集团首次出现了来自投资业、房地产业的新面孔,也是第一集团首次出现“鲶鱼”,打破了长期以来第一集团被国有企业、资源性企业和垄断企业完全占据的稳定、沉闷的局面。

  另外,本届100强的最大突破是红塔集团的营业收入达909亿元,云南省企业界首次有了接近1000亿元的“巨无霸”。

  从2005年至今,历届100强都显现出强者恒强的局面:红塔、红云红河两大集团排名分居第一、第二位;国有企业仍唱主角,收入过百亿的21家企业中,只有两家民营企业;昆明地区总部经营特征明显,100强中有57家企业位于昆明市。第一集团中的企业,多集中在烟草、能源、矿产行业,占有传统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经济体量庞大,实力雄厚。

  强者恒强的局面表明除了龙头企业,其他企业把握战略机遇和创新的能力偏弱,导致其快速做大做强的能力也偏弱。云南省企业联合会暨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李若林说,龙头企业对市场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强,特别是一些超速发展的大企业,绝大部分都有资本平台和资金运作能力。这也是前20强增速高于后80强的一个因素。

  民企发力

  本届100强中,国有企业占49户,民营企业50户,外资企业1户。不仅有两户民企收入突破100亿元,力帆骏马、南磷集团、高深集团、仙福钢铁集团等企业,也达到了很大的规模。

  李若林表示,本届1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民企达到10户,31至50亿元的11户。这意味着云南民企的领先者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找到了稳步做大的方法和途径。

  数据显示,第三集团的营业收入处于12至20亿元之间,绝大部分也是往次排序上榜的常客。它们在各自的行业中都有明显的竞争力支撑点,在行业及所在地域具有明显的影响力,总体发展水平非常稳定。主要竞争力在于对行业的了解、对客户的维护和管理的扎实,是云南经济的稳定支撑。

  不过,排序靠前的民企已经超越了100强民营企业的常态。俊发、奥宸已跨出云南省,成为区域性的品牌地产开发商;力帆骏马车辆早已打开了周边国家市场,开辟了西南地区市场;南磷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黄磷出口商,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高深集团以橡胶为主业,也已深度融入了国内市场。

  无论在本行业坚持还是多元投资,民营企业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融资能力普遍偏低,融资成本普遍偏高,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瓶颈和风险。这是亟需解决和化解的难题。

  在第一集团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第二集团遇到了明显的发展瓶颈,处于发展的胶着期。第三集团在各自的行业中都有明显的竞争力支撑点,但要实现大的突破,往往受制于资源格局、市场环境和资本能力,挣的都是辛苦钱。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云南经济转型的关键

  在100强榜单上,我们看到前20强企业的一些不足,比如位居第4的云天化集团,在利润30强、利润增长率30强和人均利润30强榜单上均没有踪迹,但在研发投入30强榜单中位居第5名。这是前20强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规模可喜、效益堪忧”是云南省经济研究院院长段钢分析100强企业后的深刻感受。他说:100强企业的前30强,有10家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为负数,表明公司虽然实现了盈利,但盈利能力在下降。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其生存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李若林表示,像云南白药、俊发房地产这样既能战略创新,又能持续和系统创新的企业,在云南较为少见,大量企业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100强的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重工业比重偏大,集聚资本的能力较弱。要实现快速发展,只有依靠行政性资源整合,或是大规模资本投入。但经过近10年的行政性资源整合,目前整合的空间已经不大,大规模资本投入也不现实。

  反观发达地区的经验,在抢占资源的战役告一段落后,一个地区经济领域的增长点将转向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和精深管理。也唯有在后续深度开发领域具备了较强能力,才能获得资本的支持,实现增长方式从资源型转向深加工型。

  同时,除烟草业外,我们的100强企业大多数只专注于省内市场的销售,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微乎其微。

  营业收入反映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效益、研发投入和税收则凸显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虽然100强排序的核心指标是营业收入,但其效益也是企业实力的极为关键的指标。

  文 中 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