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3-16 13:49
  鄂尔多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要数成吉思汗陵。毕竟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大英雄,也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一词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让我深深地记住了成吉思汗,也让“一代天骄”成为了“成吉思汗”的代名词。瞻仰这位伟人的陵墓,自然也是我的神往之事。

  天人合一的震撼

  一跨进陵园牌楼我就怯住了,寂静的陵道仿佛是历史的隧道豁然出现在我面前,一直通向成陵正殿,通向13世纪漠北草原的一个军帐。

  拾级而上,庄重威严。铜塑的成吉思汗跃马横枪破山而出,石阶两侧及陵园周围的苍松翠柏簇拥如兵。我们走完台阶,刚好99级。蒙古民族崇拜苍天,认为主宰人间一切的天是由99个天组成。成吉思汗当年在克鲁伦河畔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以99匹白骒马之乳洒祭苍天。99级台阶,是吉祥福禄的象征,从远望去,又像是永不停息的河水,寓意着成吉思汗缔造的“蒙古”这一“永恒的河”源远流长,永世长存。

  在阶梯尽头右边,是阿拉坦甘德尔敖包,由十几座小敖包和一座大的敖包组成。最大的敖包在中央,其实敖包当中有两棵树,树枝上挂着许多哈达。阿拉坦甘德尔敖包是为纪念成吉思汗而设立。成吉思汗陵建成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的查干苏鲁克大祭的祭天仪式就在这里隆重举行。

  继续前行,巍然屹立在甘德尔草原上的三个相互连通的蒙包式宫殿飞入眼帘,这就是成吉思汗陵宫。乳白色的墙壁,朱红的门窗,金黄宝顶、蓝色的云图,辉煌夺目,独具蒙古民族特色。成吉思汗陵宫不仅保留了草原上的蒙古包和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形状特点,而且结合了汉民族建筑风格,具有一定创造性,成为现代蒙古民族代表性建筑。在宏伟的陵宫屋檐正中,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牌匾,闪闪发光。

  陵宫正殿高26米,双层屋檐;东西殿高23米,单层屋檐;后殿和走廊高20米。从高处下望,整个大殿象一只雄鹰,正殿像鹰的头和身子,两个侧殿则似雄鹰展开的双翼。3座巨大的宫殿,像宇宙间3颗巨大的铆钉,把灵魂和遗体铆在一起,把历史和现实铆在一起,把永恒和瞬间铆在一起,把精神和物质铆在一起。若问这陵寝为何会有这样巨大的震撼力和粘合力?因为这是一种天和地的契合,生命和死亡的契合,这是东方古老的天人合一。

  铁木真传奇

  我不敢冒然闯入大殿,蹑足而行,脚步越来越轻,仿佛踩在历史的锦帛上,这里的草地与任何一处都不同,柔软细密,青翠逼人,不容忽视地向来人诉说着往事: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是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在今蒙古肯特山区一个贵族家庭,父亲给他起名铁木真。经过16年的征战,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各部落,建立了强盛的蒙古汗国,各部首领推举他为蒙古可汗,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金戈铁马征战一生,率领蒙古铁骑征战亚欧,战绩辉煌,建立了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地中海沿岸,南抵印度河流域的四大汗国。

  一直以为,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就是真正的陵墓,里面确实安葬着成吉思汗的尸骨。后来看到蒙古国也有成吉思汗陵的说法,意识到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只是蒙古民族祭奠纪念英雄先祖的一个寄托。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逝在进攻西夏的六盘山避暑行宫,终年66岁,死后3天,西夏灭亡。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秘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因此,成吉思汗死后遗体究竟葬于何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成吉思汗病逝后,其后代子孙为便于祭祀,在距葬地很远的蒙古高原用与他相关的一些实物建立了8座白色的毡帐,世代祭祀成吉思汗,这就是以成吉思汗陵为主的“八白室”,即使是战乱或迁居,“八白室”也随同而行。所谓“八白”,是指八顶白色的蒙古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与孛尔帖哈屯灵帐;吉劳(鞍辔)白宫和商更斡尔阁(珍藏)白宫等。清朝初年,“八白室”移至郡王旗,即今伊金霍洛旗。明朝天顺年间,跟随守护“八白室”的鄂尔多斯部进驻伊克昭盟,当时济农额鳞臣任盟长,将“八白室”迁至他的领地郡主旗境内供养,并把安放“八白室”的地方命名为伊金霍洛。至清初顺治年间,又建立了成吉思汗陵园,“八白室”则成为历史名称。

  据记载,成吉思汗陵还有一段漂泊迁移的故事。1939年,日本侵略军侵入伊克昭盟境内,蒙古族汉奸德王企图盗窃成吉思汗陵,在蒙古民族抗日爱国人士的共同呼吁下,国民党政府出面,同年5月把成陵迁移至甘肃榆中县兴隆山。后来,成陵又迁移至青海湟中县塔尔寺,直到1954年4月5日,才迁回内蒙古原址。两年后,这里建起了这座宏伟的成吉思汗陵园。

  陵殿里外的世界

  思绪从一个个传说典故回到了现实,我们继续参观,拾阶而上,登入大殿。只见正殿正中摆放着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后殿为寝宫,安放着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里还摆放着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在成吉思汗陵东南角,有金顶大帐、侧殿、选汗高台、草原市场、文物陈列馆、射击场、赛马场、摔跤场等设施。金顶大帐高13米,直径18米,是一座蒙古包式的行宫,生动再现了1 2 0 6年成吉思汗登基时的情景。殿内有成吉思汗宝座和画像,殿外有8辆战车,车轮高2米,可供游人瞻仰观赏。选汗高台高8米,是历史上牧民推选可汗时的仿古建筑。

  大殿的南面是蒙古大军出征前的祭天场所——苏勒德祭坛。祭坛高15.4米,直径54米,用雕刻着蒙古民族图案的汉白玉栏杆围建而成,是供奉成吉思汗所向无敌的战神——苏勒德长神矛的台基。成吉思汗把苏勒德看作是长生天赐给的神矛,从成吉思汗时期就开始祭祀。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的祭奠,与成吉思汗灵包的祭奠一样,每年要举行月小祭、年祭和龙年大祭等多次祭奠。苏勒德祭坛中间立着高高的旗幡,苏勒德长矛的缨子用99匹公马鬃装饰制成,是成吉思汗勇往直前精神和压倒一切邪恶的力量象征。

  建筑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功能,形而上者象征寓意,传达一种思想;形而下者提供实用功能,满足生活需要。大型公共建筑如广场、陵园之类其形而上的功能远胜于形而下的功能。在我见到过的建筑中,酷似北京天坛的苏勒德祭坛给我以形而上的最大震憾。站在祭坛上,你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天、地、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憾和洗礼,民族自豪感倍增。

  行走在成吉思汗陵,我不禁心潮起伏:尽管这里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为他守灵,为他祭奠呢?

  一个民族没有英雄,这个民族是可悲的,任何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英雄。这么多人为成吉思汗守灵,为成吉思汗祭祀,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民族的精神的拜祭……

  不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实成吉思汗决不只是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古代君主:

  成吉思汗在很多方面是有建业的。是他首次在蒙古高原完成部队建制和政权建制,使群龙一首的部落社会迈进了封建文明;是他首次统一了茫茫漠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4次大统一作了坚实的准备;是他首次将文字引入蒙古族,开创了蒙古的文字历史,并颁布了蒙古第一部成文法《大札撒》。

  也许,让成吉思汗的安息之地成为千古之谜,本身就是对他的无限尊崇,是对他的无限敬重,使他的精神在无际的草原上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永远在草原民族的心中长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