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3-16 14:15
  很奇怪的,对于一个城市的联想,往往来自于一句诗,一朵花,一个人名,一种习俗。扬州便是。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盛唐时的好时光,豪情万端李白的咏唱,孟浩然满怀期望地顺流而下,直奔江南。就这样一次文人相送,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春色无边。此时的扬州城,有清风、细雨、桃红、柳绿,春烟如绵,花好月圆,一个被唐风宋韵勾画过的,浸淫过的春天,堪称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正好适合人们乘着诗词的翅膀,去踏青,去追梦,去寻幽,去让心花怒放,美梦成真……

  诗词歌赋,千古同一梦

  隋唐以来,文人墨客们总是无比神往扬州,总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散文……怂恿着,诱惑着,臆想着,穿过春花兼秋月,掠过长亭更短亭,拨开岁月的风烟,只为那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下扬州。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文章太守。

  隋炀帝,堪称是“成也扬州败也扬州”:为了一个琼花梦,开凿了一条大运河,虽然成就了南来北往水运通途惠及后世的天下大事,却落得个杀身亡国走黄泉。千年之后,从康熙到乾隆,皇帝祖孙俩每下江南一次,扬州的诗梦便膨胀很多,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岁岁年年……

  而更为吸引人,且令扬州变为一处文化磁场的,是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他们在扬州主事期间,理政事少,闲情事多,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

  无需再一一列举,就分明看见:烟花梦里的扬州,月明桥下的扬州,浅深红处的扬州,“青楼薄幸”的扬州,已然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豪情、温情和柔情。这里的飞檐古巷,这里的墨竹绿杨,这里的清风明月,这里的流水画舫……所有的美,在别处一样可以寻到,却又不尽相同——

  扬州的温和柔媚,蕙质兰心,恰如一位多情女子的款语消愁,慰藉了他们对仕途的期盼,对现实的失落,对人性的迷惘,以及对儿女情长的深切眷恋。远远近近地奔赴扬州而来,他们不止是圆了一个繁华富庶的江南梦,还可以松弛一下追名逐利的浮躁心,“忍把浮名,换了低酌浅唱。”因何低酌?为谁浅唱?为知己,也为自己——就这样自话自说,自游自在,张开全身心自然而然荡涤尘埃的血脉,放达徜徉,无拘无束,做一个天大的美梦。所有这些,可领略,亦可沉湎;可洒脱红尘,亦可钟鼎山林。

  他们来了,扬州留下了他们共同的诗梦,梦呓的对歌。扬州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成了他们诗词雅韵中一个个幽幽难诉复又击节慨叹的音符。他们走了,生命的活体虽然消失殆尽,精神的风貌却在诗文中永恒。

  而扬州,也不曾忘记他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道道人文地标,至今仍在那一卷卷诗文,一处处石碑,一个个船娘导游绘声绘色的解说中,留存下来,即为不朽。

  扬州,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亦是白月光下思故乡的尘世花苑……

  瘦西湖,清媚一格

  扬州是一个令人怀旧又叫人叹息的地方。每次去那里,总是放弃公交,刻意寻了人力车前往。这是我打学生时代开始,自以为漫游老城的一种最轻便也最经济的玩法,南京是,苏州是,杭州亦是,晃晃悠悠慢吞吞的车痕履迹和那空气中弥漫的怀旧气息,十分相宜。

  满大街蓊蓊葱葱的绿荫,使人力车的黄蓬布就格外显眼。虽然破旧的车身有些年头了,好在师傅年纪不老,扬州城也不大,从车站拉过去,一路吱吱呀呀,间或师傅按动车铃的叮当声,再加上三步一摇五步一晃的感觉,就像在老电影里寻找一个遗落的旧梦:一簇簇深浓浅淡的树叶间不时闪过一些仿古建筑,翘起的飞檐一角看上去是那么优柔,婉约,不太高的住宅楼将天空划出大段大段的留白,想必是杜牧痴情目光逗留过的那片吧……我的心便倏然欢喜起来。

  就这么一路遐想着,浏览着,不觉到了瘦西湖,走进扬州最著名的风景里。

  瘦西湖很秀美,有道是“天下西湖三十六,独一无二瘦西湖”。这可能也是除了杭州西湖之外,获得诗文赞誉最多的天下名湖了。这条隋唐开挖的最初名为“保障湖”的人工河道,由于乾隆年间的钱塘诗人汪沆留诗而改名:“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一个“瘦”字,奇象独开,神韵顿出,既传形得神,又妥贴妙趣。瘦西湖因诗易名,名噪天下后,每一个来此游赏的人都会下意识地把她与波光潋滟的西湖比照。人们看惯了西湖的苍茫大气,丰沛圆润,再凝视面前这条清瘦的湖道,不觉莞尔:不仅是“瘦”得狭长曲折,如绳似练,还骨格清秀,风姿绰约呢。

  瘦西湖上桥很多,也难怪,水多的地方自然桥多。其中,有一座被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最秀美的桥”的五亭桥,因状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又称莲花桥,是瘦西湖的标志之一。传说也是借了北京北海五龙亭的妙思,分之五亭,聚之一桥,桥基巍然沉厚,亭廊纤致精巧,石阶则既宽又浅,如履平地。估计乾隆下江南时,随行的妃子宫女即便裹了小脚穿了满清的高跟鞋也很容易走。

  就这般施施然登高远望,瘦西湖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想必当日一派娇语巧言的赞誉之声很令皇心受用,所以也就难怪乾隆只要一下江南,就声色饮啖皆惟扬州是问了。有趣的是,因从不同的角度数桥洞会有不同的数目,便绕着那桥数来数去,竟然每回都是不一样的数目。是心理暗示?还是不够自信?或者,干脆就是小小的淘气吧?导游说得很明白,“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变着法子逗你玩儿,大约这也就是造桥人的心机与意趣所在吧。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和很多人一样,到了瘦西湖,便想去寻访诗歌里的二十四桥,想象着这座比颐和园十七孔桥还要长的一桥,是如何凌水卧波,如虹似练,风光气派!结果游遍了虹桥五亭桥到红药桥,最后到达一处唤作“二十四桥景区”的水域才发现,眼下的二十四桥并不是一座桥,而是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和吹萧亭组合而成。船娘则一边载着我们绕过桥洞,一边介绍着各种版本的传说。其实,这究竟是一座桥还是有二十四座桥,抑或是隋炀帝船载二十四名宫女来此桥头吹箫而得名,已经不重要了。二十四桥,漫布在一片波光潋滟的水域之上,恍如人心中一个永远的梦,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家意境罢了。

  扬州慢,比江南还江南

  曾几何时,白居易一咏三叹的《忆江南》,把个江南水、江南城、江南的风光物态、江南的苏杭天堂,以白描的形式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描画出一个江南胜境的无尚美景。殊不知,晚年的他,居住洛阳城里,却也对着扬州诉着《长相思》,且是一贯的悠长婉约,朗朗上口——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这个在诗词歌赋里风光了千年,被李白、杜牧、金庸们一再称做“江南”的淮左名城,实际上的地理位置却真的在长江以北,因而也引起了一场场旷日持久的南北之争,最终还是由《中国国家地理》在一期名为“江南”的专辑中,作出了比较合理的权威解释:“把扬州看作是江南更重要的原因是扬州与江南的神似,甚至可以说扬州曾经比江南更江南。大运河畔、长江边上、东海之滨的扬州,她的繁华、她的富庶、她的舞榭歌台、她的诗词歌赋、她的琴棋书画都和江南的苏杭相通、相似、相媲美。”

  是的,一个地区的区划归属有自然区划、行政区划和文化区划三种,由于历史的原因,三者往往很难重合——扬州地处江北,却被理直气壮地唤作江南,无疑是文化对自然区划的超越,是古往今来文化力量的体现与张扬。

  从李白孟浩然到杜甫白居易及至杜牧徐凝的倾情咏叹,一派盛唐时的迤逦景象,给了我们太多的梦幻启迪和诱惑。诚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盛名之下难免引起朝代更迭诸侯纷争的烽火连烟。福祸相依,盛极而衰,扬州,承载了太多富贵飘零兴旺梦。

  婉约派大家姜夔也来到这里,一曲《扬州慢》,却道尽万般凄凉——繁华富贵的扬州城在遭受金兵的铁骑践踏之后,空留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自此,南宋的维扬不同于盛唐时的俏丽模样,曾经风情万种的扬州城,似乎就如同那荡漾在水中的冷月一般,随波飘摇,寂寂无声。姜夔的空灵静远,是另一种面貌上的扬州,仿若古意深邃的月下清梦,蛾眉淡扫的玉人桥边吹箫,桥身苔痕青青,桥下春水潺潺,诗词里的扬州恍然若梦,沉淀在每一个有月光的夜里……

  无论是万丈豪情,抑或慢酌浅斟;不管是意气风发,还是徘徊低吟——都因着诗词的魅力,激起了无数后世人对这个城市绵绵不绝的向往。而扬州的存在,也确实对于外表端然、骨子里却浪漫无比风月无边的中国文人,极大地引发其纵情山水神游江南的意念,即便是没去过,亦可从前人的诗句里,不乏对她的动人想象。这在文化的引领里,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凡是史上记载过,吟哦过,戏说过的名山胜川,无不令千百年后的我们一一翻看,一一寻访,故纸堆的黯淡,依然掩饰不了那一道道昔日的辉煌。

  TIPS

  1.扬州新开的景点有: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汪氏小苑、隋炀帝陵、西郊森林公园等。

  2.交通:扬州火车站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的火车。扬州到上海为两个半小时车程,到南京则只需一个多小时。

  3.扬州工艺品以漆器、玉器、剪纸、绒花、宫灯、水墨绣最为著名。

  4.节日:每年4月18日~5月18日“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每年9月8日~10月8日“二分明月文化节”,主要活动有游园赏月、乾隆皇帝水上游、运河夜游、美食节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