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财商 社交媒体时代的证券投资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财商,社交媒体,证券投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25 13:41
利用社交媒体,立足于群众智慧,草根投资者也可以打败专业证券分析师。
如今网络上出现这样一批投资人,他们不是某个券商或者投行的专业注册分析师,他们有的以全职投资为生,有的只是把投资当作业余爱好。但是,他们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投资分析报告却有着大量的粉丝关注,他们对股票分析预测的精确度有时甚至超过华尔街的专业分析师。
早在2011年,CNN就有报道称,业余分析师对苹果公司的业绩预测连续七个季度(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准确率超过华尔街的专业分析师。
图1和图2分别列出了苹果公司从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预测值和每股收益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图中橙色柱为苹果公司汇报的实际数字,蓝线为专业分析师预测值,绿线为业余分析师预测值,紫线为苹果公司发布的相关指引。期间一位来自芬兰的草根分析师Horace Dediu更是蝉联苹果业绩预测冠军的宝座,精准程度好于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等著名投行的分析师。
而这样准确预测苹果业绩的草根分析师并不是个案,另外一位业余分析师预计苹果公司2011年第一季度的每股收益为6.42美元,与实际公布的6.43美元只差了1美分。相比之下,美国投行一位专业分析师预测同期每股收益只有5.08美元。
当然,业余分析师的大胆预测有时候也会造成对公司业绩的过于乐观。从2012年第二季度到2013年第二季度,业余分析师大多高估了苹果的业绩。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业余分析师的总体预测水平跟专业分析师不相上下。而这些业余分析师往往会将他们的分析结果放在他们的博客、个人网站和一些投资类社交媒体上供投资者参考和讨论。所以这也成了除华尔街的分析报告以外投资者获取建议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带来的变革
这群草根分析师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社交媒体时代带来的产物。
在“社交媒体”这个词对我们来说还很陌生的时候,传统媒体报道、专家意见和专业指导一直引导人们的生活工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依靠大英百科、米其林评级指南、影评人和旅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而对于证券投资者来说,买上一份财经类报纸,按时看财经频道股评人的大盘和个股分析,是曾经大部分人每天的必修课。
Web 2.0时代的到来,和随之而来的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十年里让人们从简单的互联网冲浪者, 变成了浪涛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如今的社交媒体俨然已与现实生活无缝连接,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并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英百科被网友自主编辑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所挑战,米其林的光环似乎已经没有饮食点评网站上的星级和点评来得实在,影评人和旅游杂志也不如越来越多的影评网站和旅游论坛那么受追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由网友自发撰写编辑的百科、评论和攻略的价值并不比传统的专业资料低。2005年的《Nature》杂志上就曾有研究表明,维基百科的准确率和大英百科不相上下。而像商店、食府和旅游景点等这些经常有变化的东西,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攻略往往会比那些较少更新的传统信息媒体更及时准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贴近普通用户。
因此,互联网用户现在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取个性化定制和大众推荐的内容,同时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话题进行交流。可见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入,人们已经逐渐接受这种DIY (Do-it-yourself)的信息共享模式。
当然,就像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苹果公司业绩预测一例,社交媒体带来的变革同样也发生在证券投资市场中,越来越多的财经网站开始涉足社交媒体,为投资者提供多种信息资讯服务,包括从浏览股评家的专业分析报告到关注各类财经资讯,发表评论,甚至让投资者自己写分析文章交流投资之道。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往,少部分人或组织掌握着信息传播渠道,信息传播也通常只是单向发布,大众一般只能被动接受。而社交媒体出现之后,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向双向或多向传播转变。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任何人也都可以是推动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每个人不只是简单地接受信息,同时也可以评论和反驳他人的意见。博客和维基就是社交媒体中用户参与创造内容的典型实例。
社交媒体也在全球财经报道和分析上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财经网站从早期单一的财经门户网站,发展到如今更具有传播性和互动性的信息资讯服务、网络社区、财经博客,以及其他财经类的社交网络平台。传统财经门户网站,人们只能在其上面浏览财经资讯,是报纸、杂志、电视这些主流媒体的形式改变。社交化的财经资讯网站,让人们有机会自己发表文章和参与评论。这种转变让“群众智慧”开始在财经评论和证券分析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个改变可以让他们看到更多人的观点和分析,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思路。这种互动讨论更有助于投资者全面分析了解一个资讯或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信息。毕竟,投资者想要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传统的数据分析报告,“发生了什么,这又意味着什么?”才是人们想了解的。
无论是普通的投资者、基金经理还是对此有兴趣的旁观者,信息、观点以及不同观点之间产生的辩论才是人们乐于看到的,更能激发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而传统财经媒体没法做到这点,只有社交媒体才能做到。
草根分析师和专业分析师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渗透到金融投资领域,证券投资分析不再只是少数专业分析师和传统财经媒体编辑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在某个领域有独到见解、对某个公司有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者就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低门槛和高度参与性,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一大批草根分析师开始涌现,积极参与到投资分析的行列中来,普通大众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些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分析文章。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苹果公司案例,这些草根如何可以挑战专家?由于业余分析师可以获得公司信息的公开渠道比较少,资源有限,往往促使他们用钻研的态度对这些公开信息和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而专业分析师因为可以从专业或非公开渠道获得一些信息而更依赖那些内部资料,有时甚至不愿意仔细研究财报和公开数据。此外,专业分析师发布的分析报告需要通过层层审核,对公司业绩的高估造成的预测失误可能会引起客户的不满,这使得他们在做分析的时候更加谨慎保守。而业余分析师就不用考虑那么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大胆的预测。
苹果公司的案例似乎表明草根分析师与专业分析师在预测分析上可以平分秋色。不过,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个案。也许只是因为苹果公司太过知名,关注与研究的人比较多,才会涌现出几个比较厉害的草根分析师。
那么如今社交媒体上的那么多看起来头头是道的草根分析师和他们的分析预测究竟有没有实际投资价值?
为了系统地验证社交媒体上的股票分析确实有投资价值,笔者与美国普渡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三位学者以美国股市为例进行了多年研究,研究成果论文《群众智慧: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炒股意见之价值》(Wisdom of Crowds: The Value of Stock Opinions Transmitted Through Social Media)发表在《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这个顶级学术期刊上。
“群众智慧”还是“廉价谈话”?
在网络诞生之前,证券交易所里散户聚集在一起讨论某个财经报道和股票分析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如今,这种“集众家之所长”的模式被网络社交化给放大,讨论不再只限于一群人,而是整个互联网社区,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网络上一起讨论使大家对一个观点的分析更加全面,从而也为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视角。
然而,社交网络的自由度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这些文章是否真的是高质量有价值的分析,还是一些随意浅显低质量的灌水,或者甚至是某些机构故意放出的信息想要误导大众?
一个传统的观点是,这些散户聚集在一起的讨论是没有什么太多价值的,大家只是在凑热闹而已。金融领域的一些学者曾经对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股票论坛上的讨论对股价和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利用论坛讨论进行股票交易,在除去交易成本后很有可能无法获得正收益。因而,这些论坛讨论也常被称为“廉价谈话”(cheap talk)。
社交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人们在网上讨论与交流不再局限于论坛。笔者发现美国的一个财经博客网站Seeking Alpha (创立于2003年,网址:SeekingAlpha.com)专门提供股评及财经分析文章,各路背景的投资人都可以在这里发布他们的分析报告和文章。通过收集数据与建模分析,我们发现社交媒体上所传播的股票分析意见与交流并非如传统所言,而是体现了“群众智慧”。
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因素有几个。
首先,社交媒体在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金融投资类的社交媒体平台种类不再仅限于论坛,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不同的分享交流模式和更加规范的环境。比如Seeking Alpha网站设立了一个专业编辑小组对提交到网站的文章进行审核,以保证发布的文章的质量,使更专业的投资人愿意参与到这些社交媒体中,将自己的投资心得和分析成果分享出来。
其次,在早期的投资论坛上,常常是楼主发一个帖子抛出一个问题,大家来讨论,系统性的分析较少,这样分散的讨论常常不能保证信息被有条理地分析,而是相当分散的,甚至容易在讨论的过程中偏离原来的主题。但是如今成熟的社交媒体,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论坛的平台,比如博客,这样的空间更利于一些潜心研究的投资人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这些呈现在博客等社交媒体上的分析文章,常常在长度、格式和内容上类似于专业分析报告,给其他投资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同时,与其他领域的社交媒体网站一样,财经类社交网站允许网友针对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观点。这样,一个作者的分析文章会被公众点评和监督,随意发布没有价值的文章会导致大量的反驳评论,网友也可以从讨论中发现这个文章的分析是否可靠。当然,低质量的文章通常也不会受到很多关注。如果一个作者经常发布低质量的文章也就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声誉和关注度,从而失去了参与到财经社交媒体中交流的机会。这种互动机制激励作者发布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来维护自己在财经社交媒体上的声誉和关注度。
此外,社交网络集结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也帮助作者从那些评论中发现自己观点不完善的地方,及时纠正改进,也有益于作者将新的观点和思路运用到日后的分析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文章的分析质量并吸引更多关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群众智慧”对投资者的价值
那么那些受到关注的所谓“高质量”的分析文章,是如何对投资者在实际投资中起到作用的呢?
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以Seeking Alpha网站 2005-2012年这8年里近十万篇文章以及它们的评论为数据,采用量化(quantitative)手法,研究“负面”词语在这些文章和评论中出现的比例,来判断分析文章对个股的预测态度是空头意见还是多头意见,以及它们对应的评论是否也有相同的预测。随后,我们跟进观察这些分析文章提到的个股在文章发出来后一段时间里的表现,发现那些空头(多头)分析越多的个股未来几个月里相对于同类其他股票的表现越差(越好)。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Seeking Alpha的文章对于股票走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于是我们构建出模拟投资组合,按照Seeking Alpha上的分析意见(文章或文章评论),每个交易日做多“负面”词语比例低的股票和做空“负面”词语比例高的股票,持仓三个月后结算。结果显示,在2005至2012年期间,依赖Seeking Alpha文章或评论的投资策略回报率虽然略有差异,但是都保持盈利,平均回报约40%。而作为对比,这8年里美国标普500指数则只上升了17%。
由于Seeking Alpha 作为美国一大财经博客网站,拥有大量用户,好的分析文章和有影响力的草根分析师自然会吸引一些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参考他们的建议进行操作。考虑到这个因素,为了验证这些分析文章的价值不只是因为大的浏览量带来的大批投资人在操作上的跟风,我们随后研究了Seeking Alpha 的文章预测与相应公司的盈利不符预测(指上市公司在季度或年度报告中公布的盈利高于或低于专业研究分析员的盈利预测)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两者也存在很强的关联度。也就是说Seeking Alpha 中的分析文章与评论,不仅仅预测到了个股的走势,甚至对公司的业绩也做出了准确的预判。纵使Seeking Alpha 上的用户数量很大,他们的资金和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中小盘个股的走势产生影响,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基本面变化。
文章预测与公司基本面的关联性可以说明,Seeking Alpha 的文章并非某些机构故意放出为了让投资者跟进的信息,而是前文提到的一些业余分析师对公司业绩和个股走势深入的分析结果,是分析文章本身存在真知灼见,也是对投资者有价值的“群众智慧”的体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研究的对象是美国最大的财经博客网站之一Seeking Alpha,本身拥有大量用户基础。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包括6500位作者撰写的近10万篇分析文章和来自18万用户发表的近46万个评论。所以,股票分析预测准确度是建立在拥有大量用户和高的参与度的社交网站的基础上的。大量用户的参与才能保证“群众智慧”被充分发挥,才能确保好的文章被挖掘分享,而没有价值的文章被摒弃忽略。网民投资者对文章的评论和关注使这些分析文章和博主被优胜劣汰,这样的一个信誉机制保证了只有高质量的文章和博主才能在财经社交媒体中长期存活下来,逐步体现社交媒体在证券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
长期投资和短线投机
继新闻媒体之后,Facebook、Twitter和微博这类主流社交媒体网站也逐渐成为金融界重点关注的对象。众所周知,提前知道内幕消息对于证券投资具有非凡的意义,哪怕只是提早知道几秒都有可能带来客观的额外盈利。而如今虽然大部分信息还是通过传统媒体来正式公布,但越来越多的信息开始通过社交媒体率先披露。
比如,2012年7月3日,美国著名流媒体服务商奈飞(Netflix)公司CEO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在他的Facebook个人主页上更新了一条状态,“奈飞的月浏览量在六月首次突破10亿小时大关”。这条状态更新以后,奈飞公司当日的股价随即飙升6.2%。虽然这则信息已经在一个月前公布在奈飞公司的官方博客上,但是,奈飞公司并没有在任何传统信息披露渠道上发布相关报道,也没有将它加入公司的重大事件披露文件中。
再如,2013年4月23日,美联社的Twitter账户上突然出现一条白宫爆炸奥巴马受伤的推文,紧接着3分钟内,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就大幅跳水约150点。随后这条推文被证实是黑客攻击发布的假消息。十分钟内,道指全面收复失地。
由此可见,通过技术实时监控和挖掘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马上做出相应的交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转换成投资收益。而且,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 对Twitter等著名社交媒体网站进行了监控分析。
但是,这些投资收益往往是短线的投机操作带来的。相较于大多数针对新闻媒体和Twitter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预测当天或未来几天的股票走势,我们的Seeking Alpha研究却侧重于文章发布后几个月内的股票走势。时间段上的不同选择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本质是新闻还是观点。新闻媒体与微博等网站主要发布新闻消息报道事实,Seeking Alpha这类网站却侧重于个人观点与分析。Seeking Alpha上的文章或评论分析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走势,为用户提供投资操作的思路,机理上与基于新闻的即时短线交易完全不同。
对社交媒体影响下证券研究的启示
在经过一系列研究探讨之后,我们已经不难发现草根分析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分析文章给证券投资带来的深远影响。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影响继续深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彻底改变,不再只限于被动接受专家的意见,而是更倾向于参与到意见的创造和讨论中去。例如,维基百科让用户自主编辑词条和解释,点评网站鼓励消费者打分写点评,旅游社区让驴友做自由行攻略。
因此, DIY证券投资分析和投资分析点评化将会成为一大发展趋势。从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类财经互动平台、博客和微博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这种趋势在国内金融投资领域也已经渐露头角了,例如,和讯财经博客、中金在线和新浪财经博客等各类财经博客,以及雪球网、投资脉搏网和天厚社交投资平台等投资类社交网站。
其次,过去传统媒体资源版面等限制使得大多数分析文章集中在一些热门股票和金融产品上。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大量信息资源被用户自主发布在网上,即使是一些小公司也有可能被关注。我们的Seeking Alpha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就涵盖了美国七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不乏市值较小或冷门的公司。社交媒体的普及,让金融市场的资讯更加丰富全面。
虽然研究结果表明财经类社交媒体上的分析文章在预测个股走势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就认为它们完全超过了专业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或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证券分析师会被完全取代。社交媒体确实为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更多观点浮出水面的平台,让一些业余分析师可以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发布出来与大众分享,让一些传统媒体没有覆盖到的信息展现出来帮助投资者发现新的投资契机或者避免一些没有注意到的风险。这些财经资讯和文章给投资者带来的是更广的视角和更丰富的投资意见,但不能简单地总结为一方会替代另一方。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浏览财经类社交媒体上的分析文章,而缺少自己的思考、系统整理和回顾这些分析的思路,能够学习到的投资分析的知识依然是相对片面零碎的,这些碎片知识应用到投资者今后的投资判断中的价值也十分有限。投资者要有更准确的投资操作,还是需要形成一个专业的股票分析方法和投资策略。现如今的财经博客和投资人社区中不乏投资经验丰富的所谓“草根”,广大投资者可以从他们对于行业及公司基本面的分析中研究学习。在涉及到具体的操作时,投资者还需要结合不同的信息来源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多方信息、个股基本面、市场政策面,技术指标等,而不是一味地盲从一篇分析文章或者一个网站的意见。将传统媒体上披露的信息与社交媒体上的文章和评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投资的准确有效性。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资讯系统学系助理教授
本刊特约作者 陈海亮/文
社交媒体有益VS无益投资
随着科技的发展,Twitter、雪球、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投资领域,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不同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信息对相关标的股价往往具有更大的即时冲击力。那么,社交媒体对投资者提高投资回报率到底有没有作用呢?这里存在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
有益论
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媒体实验室的桑迪·彭特兰(Sandy Pentland)和亚尼弗·阿特舒勒(Yaniv Altshuler)通过处理海量的计算机数据,以追踪那些使用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情况。
研究显示,投资者在脱离社交群体的状态下,不会取得最理想的业绩。一名聪明绝顶又特立独行的交易员独坐一隅、做成一笔笔不断取得收益的交易,这种想象是错误的。但当交易员们在任一市场群体(或聊天室)——不管是黄金投资者、比特币狂人,还是其他任何群体——里陷入太深时,也不会取得骄人业绩。
相反,当投资者与不同的社会群体建立联系,从而能够接触到来自多个社会群体的信息时,才会取得最佳投资回报。与现实生活中一样,有利可图的办法是在不同群体的外围打转,而不是对哪一个群体全情投入。
麻省理工的研究者们用以衡量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现的工具,是一个名为“eToro”的交易平台,散户投资者可以通过该社交媒体来交流心得和消息。
但eToro并非仅为交易员们讨论市场提供平台,它还让交易员们得以相互“效仿”。交易员们能够通过eToro随时掌握其他投资者的交易状况,在一个公开论坛上就这些信息展开讨论,还有一点很关键的是,他们还能拷贝其他投资者的操作。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根据各种关于市场的言论构建一种交易策略,也可以效仿某位成功的交易员。
一共有270万名投资者“扎堆”来到了eToro,他们执行着逾4000万笔交易。
彭特兰和阿特舒勒使用不同的对照组,对eToro上的投资者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多个社交群体接收信息,并效仿多名交易大师的“社交型交易员”,取得的投资回报比“传统”交易员高出10%。“社交意识更强”的交易员,取得的投资回报也比只效仿一两名交易大师的交易员高出约4%。
即,保持人脉的多样性,与多个不同群体交换信息,这通常会提高投资回报。
佩斯大学2011年也有一次研究,研究对象是耐克或者可口可乐之类的著名品牌,记录他们在社交媒体当中的人气,发现后者与股票价格之间确实存在关联。研究结论是:如果你能够发现某一产品或者品牌正在获得愈来愈多的人气,那么就可以在这消息广为人知之前动手买进股票,这样就能够赚钱了。
无益论
MarketWatch专栏作家马修·莱恩(Matthew Lynn)则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利用社交媒体上的消息作为投资工具,绝对是个错误的选择。
莱恩认为,网上的声音多是无意义的喧闹而已。社交媒体或许会告诉投资者未来两分钟将发生什么,但是对于长期投资,根本就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2012年的对冲基金公司Derwent Capital,创建了所谓全球第一只基于Twitter的对冲基金,从那些短句子当中搜集信息,来预测市场的动向,但该基金的结局是关张大吉了。
莱恩表示,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投资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首先,社交媒体当中的大多数所谓信息都只是无意识的喋喋不休,根本说不上有什么意义可言。Twitter上的几乎所有内容都是一知半解的,而且是没有编辑、校正和核实过的。那里只有数以百万,数以亿计的只停留在口头层面的意见,其中大多数都是错的而不是对的。
其次,整个社交媒体的核心就是,所有人都知道所有其他人在做什么和在想什么。但是作为投资工具就未免有点可怕了。你要获得市场上的优势,就必须想到其他人没有想到的,可是在Twitter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上面,一切都是向着所有人公开的。哪怕有什么会对股价产生作用,你看到的时候,作用也必然已经产生了。
最后,社交媒体上人们的注意力就像孩童,随时可能被一个空可乐罐子吸引走。任何关注都很难持续一天,能持续个把钟头都了不起了。对于高频交易者而言,这或许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并不适合以天甚至小时为时间单位进行交易的投资者而言,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单单交易成本就会吃掉任何可能的利润。
莱恩称,社交媒体并非致富捷径。在那种种试图发现市场未来走势的规划中,社交媒体并不比别人更加高明,总而言之,用社交媒体来代替明智的长期投资策略,那才是最不明智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