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在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 来源:教育与学习
  • 关键字:演示实验,初中,化学
  • 发布时间:2014-05-07 13:14

  摘要: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加深记忆,便于把抽象问题、概念或规律用形象的手段展示出来,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思考,有效的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演示实验;兴趣;高效课堂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的方法。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从而使知识得以升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

  一、演示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每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规范化起着决定作用。尤其是初学化学的初三学生,或第一次见到实验操作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讲究规范化,做到一丝不苟,有条不紊。首先,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必须规范化。特别是一些细微的操作要严格认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如:从试剂瓶向试管里倾倒液体药品,倒完后留在试剂瓶口的液滴应用试管口刮一下;用完钥匙应立即擦干净;用托盘天平称量潮湿或腐蚀性的固体药品时,不可放在纸张上称量。其次,实验操作程序必须规范化。实验装置的组装应严格按照“三先三后”顺序,(既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实验操作步骤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即使是重复演示的操作也不能随便放过。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如:物品放置井然有序,保持台面整洁,对待实验结果实事求是,这些都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的作用。化学教师演示实验操作熟练、 规范、 现象明显、 准确 ,有助于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化的形成和学习化学兴趣的提高。

  二、演示实验能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环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的灵活运用使课堂多了一个信息源,它不但通过其实验现象本身吸引学生的注意、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它同时在无声地传播着一种科学的思想,透过它,学生还可以看到科学探究的思路,寻觅到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足迹,那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在师生的手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有趣实验的,无声地在告诉学生,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实验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用身边的许多物品自己动手做,亲自体验其中的乐趣,如: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可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是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惊叹化学的奇妙。

  可见,演示实验不仅能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还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让学生一起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游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易掌握的知识。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牛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Fe304)。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又如:酸碱中和实验,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敏锐性。

  四、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认知”功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具有使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本质,形成物质本质概念,并为揭示物质变化规律提供客观事实的功能,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知识,形成化学实验技能。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的安排好实验,会使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化学演示实验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这两种实验有其各自的规律和特征,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交叉安排这两种实验,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挖掘“探究实验的认知功能”。这种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及实验的现象分析,通过科学抽象,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它是通过“问题——实验实事——科学抽象——结论——应用”来实现的。在现行化学教材中,探究性实验又分为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对社会生活中化学知识应用的探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家庭化学小实验,让学生根据“探究性实验”的认知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德育、美育”功能,长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各种演示实验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严谨的科学态度、强烈的环境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美育修养,同时对确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长期的演示实验,学生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除智力因素外,决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如果能很好的发挥其“德育、美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韧性、钻研精神、勤奋精神、谦虚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及良好的工作作风等。在初中化学课本的实验中有许多知识点可以挖掘其“德育、美育”的功能,例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个实验要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尾气为什么要进行处理?”等问题,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之教师应在不同的实验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不断挖掘化学实验的“德育、美育”功能,长期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化学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化学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美国化学教师普遍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在的“高效课堂”模式,把演示实验上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演示实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蔡亚萍.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5)

  辽宁省兴城市羊安中学 田苏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