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解读——评远之的《生命之境》
- 来源:凤凰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4-12 09:23
古往今来,智慧的火花常常迸发于某种厄运情境。眼前远之的《生命之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规律。我所认识的远之曾为作家,下过海。经过商,有书法和摄影之好。曾任人民日报《大地》杂志的主编,策划主编过《万国博览》、《世界军事宝典》等大型丛书,这些经历给了他人所不及阅历和视野,但这些都和哲学家沾不上边。
造化弄人。约在三年前,一场没来由的厄运突然降临。远之在这场猝变中遭受的打击和经受的委屈,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可是对于远之,这场灾难如同一道强烈闪电,照亮了他懵懂的生命。使一个从不谈哲学的文人和哲学有了关系。灾难给予他的人生启迪,催生了眼前这部哲学随笔。
翻开书页,灾难赐予的顿悟随处可见。作者在书的扉页上写到:“人生中我们经历了苦难,那一定是天地赐给我们的启迪”。毫不造作的是,这种特殊感恩在书中一再出现:“天地从来就是把幸福和苦难捆绑一起送给世人”。在作者眼里,灾难变成令人羡慕的财富。
灾难的境遇给了他一种超拔世俗的体位,使他能以某种出世的眼光来看世界:
也许,宇宙老人须用万万倍的放大镜,才看得见我们的星球,我们眼中这个庞然的地球,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粒尘埃……他漫不经心,吹一口气,那粒“尘埃”就在他的目际里消失了。
有了这样纵横时空的气度,自然可做人天之想。“长罡山哲学随笔”(本书副标题) 整合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工程的理论,以一种劫后余生的豁达和乐观,静观宇宙人生万物。全书体例庞大,在六章的篇幅里,涉及到宇宙、生命、人类的密码、文明、社会中的非常角色,沧桑之悟各个方面。洋洋洒洒,随心所欲。以自身的经历印证了生命“因境而变,因境而在”的道理。并把人生的过程看作“求得生存,改变生境”的过程。
总之,远之的胸襟和气度已经今非昔比。令我们这些一路走来的文友,大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
从来,大苦难常产生“大彻大悟”,我愿将这部书看作大悟者说。
本书具有深厚的中国哲学底蕴。作者深得《道德经》、《庄子》这些先哲的精髓,把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结合起来。在远之笔下,人生和宇宙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自然和人事也总是息息相关。无论谈论生命的起源,还是文明的进化,无不把生命置于自然之中,把历史置于宇宙的发展之中。在远之眼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和谐不是取消差异,差异是世界丰富性的体现和根源。
该书在谈到美洲的历史时指出:欧洲人初到美国本为远洋来寇……如今却成为美洲现代文明的开拓者”。从而得出“ 万事悖理却成万事”的结论。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哲学随笔的文体。本书光复了一种古老的文体——一种中国诸子论语的文体——来论述宇宙生命的大问题。这种文体舍弃严密的推理过程,直陈己见,在用词上惜墨如金,半文半白,通过调动读者想象和痛感,直指人心。这种文体使人看到了简赅的妙处(如果采取西方严密的逻辑推理,恐怕本书至少也要三五十万字才能完成,没法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论述如此丰富的内容),让人重新感受到古老汉字和语法的魅力。
总之,生而有暇,翻翻“长罡山哲学随笔”——这部非哲学家写的一部具有深邃洞见的哲学书。现在很少有这样的书了。在这个日见浮躁喧嚣的世界,人们为了写书而写书,论证着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逻辑。而这部书不同,是生命受承受压力后而迸放的智慧火花。也许其中一些看法不无偏颇(如关于偶然必然的论述),但总不失为一家之言。不但警策之论随处可见,就是在某些所谓“闲笔”之中,也时有灵光闪现。该书不谈逻辑,你不会象读一般哲学讲章那样疲惫。他优美的文笔能让你放松身心,在轻松中获得一种洞彻。
(作者系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理论室主任)
凤凰音乐
《It Always Will Be》
威利 纳尔逊Willie Nelson
老牛仔Willie Nelson在乡村音乐界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蓄着花白的落腮胡子,扎着两束整齐的马尾辫,穿戴着最时髦的街头服饰,吸食大麻,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Willie 在音乐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对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期的“新乡村音乐”、“新传统音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编辑小评:《It Always Will Be》这张专辑并不是最新专辑,但却是小编最喜欢的,浑厚的嗓音固然是老威利的本钱,但其让人感叹的音乐创作,才是他伫立美国乡村音乐歌坛五十余年的资本。
《Asia》小野丽莎
这张是去年忙着在中国巡演的小野丽莎在2月份推出的新专辑,依旧是翻唱套路,不过比起以往的嘉年华系列,这次略有不同,集合了各国民谣,可以说是一张难得的大拼盘,其中还包括了两首中文歌曲《何日君再来》和《夜来香》。
编辑小评:虽然小野丽莎的口碑一向很好,虽然尝试多种语言也是一个让人兴奋的主意。但是有时候也为免弄巧成拙,很显然中文并不是一种很好掌握的语言。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小野迷来说这也是值得一听的专辑,无他,只因十分的“小野丽莎”。
《没什么好怕》阿杜
阿杜2010年的开始,睽违近3年没有发片的新加坡歌手阿杜,在广大歌迷们的深深期盼下,终于将推出最新专辑《没什么好怕》。
编辑小评:阿杜的嗓音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三年没发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反正阿杜回来了,还是那个阿杜。
《Capella》(中文版:《绝美的颤音》)
国王歌手合唱团(The King‘s Singers)
本专辑分流行篇与古典篇两张CD,曲目包罗万象。无论是流行篇里民谣鼻祖西蒙与加芬克尔的名曲、日本偶像剧《海滩男孩》的招牌曲“Good Vibrations”、香颂名曲《Quand Tu Dors Pres De Moi》、韦伯音乐剧《歌剧魅影》里的《All I Ask Of You》、U2献给金恩博士的哀歌《M. K. L.》,还是古典篇里佛瑞、勃拉姆斯、舒伯特、16世纪作曲家William Byrd、Thomas Tallis和Henryk Gorecki等大师的古典名曲,“The King’s Singers”无不信手拈来,合唱技艺令人震惊,精心诠释了全新的风貌。更奇妙的是他们用人声模仿各种乐器,惟妙惟肖,丝毫不逊色于真实的器乐,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编辑小评:自1968年推出首张专辑以来,英国六重唱组合“国王歌手”乐团以其无伴奏清唱的风格成为全世界最受人欢迎的阿卡贝拉团体之一,绝美的嗓音、绝佳的演出默契、绝妙的编曲创意,游走在流行与古典音乐的世界里,不听的话,人生不完整呐。
……
造化弄人。约在三年前,一场没来由的厄运突然降临。远之在这场猝变中遭受的打击和经受的委屈,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可是对于远之,这场灾难如同一道强烈闪电,照亮了他懵懂的生命。使一个从不谈哲学的文人和哲学有了关系。灾难给予他的人生启迪,催生了眼前这部哲学随笔。
翻开书页,灾难赐予的顿悟随处可见。作者在书的扉页上写到:“人生中我们经历了苦难,那一定是天地赐给我们的启迪”。毫不造作的是,这种特殊感恩在书中一再出现:“天地从来就是把幸福和苦难捆绑一起送给世人”。在作者眼里,灾难变成令人羡慕的财富。
灾难的境遇给了他一种超拔世俗的体位,使他能以某种出世的眼光来看世界:
也许,宇宙老人须用万万倍的放大镜,才看得见我们的星球,我们眼中这个庞然的地球,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粒尘埃……他漫不经心,吹一口气,那粒“尘埃”就在他的目际里消失了。
有了这样纵横时空的气度,自然可做人天之想。“长罡山哲学随笔”(本书副标题) 整合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工程的理论,以一种劫后余生的豁达和乐观,静观宇宙人生万物。全书体例庞大,在六章的篇幅里,涉及到宇宙、生命、人类的密码、文明、社会中的非常角色,沧桑之悟各个方面。洋洋洒洒,随心所欲。以自身的经历印证了生命“因境而变,因境而在”的道理。并把人生的过程看作“求得生存,改变生境”的过程。
总之,远之的胸襟和气度已经今非昔比。令我们这些一路走来的文友,大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
从来,大苦难常产生“大彻大悟”,我愿将这部书看作大悟者说。
本书具有深厚的中国哲学底蕴。作者深得《道德经》、《庄子》这些先哲的精髓,把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结合起来。在远之笔下,人生和宇宙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自然和人事也总是息息相关。无论谈论生命的起源,还是文明的进化,无不把生命置于自然之中,把历史置于宇宙的发展之中。在远之眼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和谐不是取消差异,差异是世界丰富性的体现和根源。
该书在谈到美洲的历史时指出:欧洲人初到美国本为远洋来寇……如今却成为美洲现代文明的开拓者”。从而得出“ 万事悖理却成万事”的结论。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哲学随笔的文体。本书光复了一种古老的文体——一种中国诸子论语的文体——来论述宇宙生命的大问题。这种文体舍弃严密的推理过程,直陈己见,在用词上惜墨如金,半文半白,通过调动读者想象和痛感,直指人心。这种文体使人看到了简赅的妙处(如果采取西方严密的逻辑推理,恐怕本书至少也要三五十万字才能完成,没法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论述如此丰富的内容),让人重新感受到古老汉字和语法的魅力。
总之,生而有暇,翻翻“长罡山哲学随笔”——这部非哲学家写的一部具有深邃洞见的哲学书。现在很少有这样的书了。在这个日见浮躁喧嚣的世界,人们为了写书而写书,论证着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逻辑。而这部书不同,是生命受承受压力后而迸放的智慧火花。也许其中一些看法不无偏颇(如关于偶然必然的论述),但总不失为一家之言。不但警策之论随处可见,就是在某些所谓“闲笔”之中,也时有灵光闪现。该书不谈逻辑,你不会象读一般哲学讲章那样疲惫。他优美的文笔能让你放松身心,在轻松中获得一种洞彻。
(作者系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理论室主任)
凤凰音乐
《It Always Will Be》
威利 纳尔逊Willie Nelson
老牛仔Willie Nelson在乡村音乐界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蓄着花白的落腮胡子,扎着两束整齐的马尾辫,穿戴着最时髦的街头服饰,吸食大麻,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Willie 在音乐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对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期的“新乡村音乐”、“新传统音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编辑小评:《It Always Will Be》这张专辑并不是最新专辑,但却是小编最喜欢的,浑厚的嗓音固然是老威利的本钱,但其让人感叹的音乐创作,才是他伫立美国乡村音乐歌坛五十余年的资本。
《Asia》小野丽莎
这张是去年忙着在中国巡演的小野丽莎在2月份推出的新专辑,依旧是翻唱套路,不过比起以往的嘉年华系列,这次略有不同,集合了各国民谣,可以说是一张难得的大拼盘,其中还包括了两首中文歌曲《何日君再来》和《夜来香》。
编辑小评:虽然小野丽莎的口碑一向很好,虽然尝试多种语言也是一个让人兴奋的主意。但是有时候也为免弄巧成拙,很显然中文并不是一种很好掌握的语言。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小野迷来说这也是值得一听的专辑,无他,只因十分的“小野丽莎”。
《没什么好怕》阿杜
阿杜2010年的开始,睽违近3年没有发片的新加坡歌手阿杜,在广大歌迷们的深深期盼下,终于将推出最新专辑《没什么好怕》。
编辑小评:阿杜的嗓音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三年没发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反正阿杜回来了,还是那个阿杜。
《Capella》(中文版:《绝美的颤音》)
国王歌手合唱团(The King‘s Singers)
本专辑分流行篇与古典篇两张CD,曲目包罗万象。无论是流行篇里民谣鼻祖西蒙与加芬克尔的名曲、日本偶像剧《海滩男孩》的招牌曲“Good Vibrations”、香颂名曲《Quand Tu Dors Pres De Moi》、韦伯音乐剧《歌剧魅影》里的《All I Ask Of You》、U2献给金恩博士的哀歌《M. K. L.》,还是古典篇里佛瑞、勃拉姆斯、舒伯特、16世纪作曲家William Byrd、Thomas Tallis和Henryk Gorecki等大师的古典名曲,“The King’s Singers”无不信手拈来,合唱技艺令人震惊,精心诠释了全新的风貌。更奇妙的是他们用人声模仿各种乐器,惟妙惟肖,丝毫不逊色于真实的器乐,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编辑小评:自1968年推出首张专辑以来,英国六重唱组合“国王歌手”乐团以其无伴奏清唱的风格成为全世界最受人欢迎的阿卡贝拉团体之一,绝美的嗓音、绝佳的演出默契、绝妙的编曲创意,游走在流行与古典音乐的世界里,不听的话,人生不完整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