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节日有差异
- 来源:文史博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儿童节,武术,博士,农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6-10 14:19
在过节上,海峡两岸并不完全一致。一些节日在台湾有,大陆却没有,如农民节;有的节日两岸过的日期不一致,如儿童节、教师节。
农民节台湾农民目前大概只有50万人,却有着自己的节日,为每年的立春日。
青年节大陆青年节是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台湾的青年节则是3月29日,这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黄花岗起义的殉难烈士,他们中大部分是青年人。
儿童节台湾的儿童节是在4月4日,其来历可追溯到1931年。当时中华慈幼协济会呈请国民政府响应“国际儿童宣言”,以重视儿童权利、反对虐杀儿童,提议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
教师节与大陆教师节相比,台湾的这个节日更有“古早味”。早在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便规定孔子的诞辰日农历八月廿七为教师节。后经测算,孔子诞辰日换算成公历为9月28日。1952年,台当局正式将当地的教师节定为9月28日。
和平纪念日在台湾还有个“和平纪念日”,是在2月28日,为纪念“二.二八事件”而设。1996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陈水扁宣布将2月28日定为纪念假日,借此话题加深族群的对立,以达到政治目的。之后台当局“行政院”于同年定2月28日为“和平纪念日”,且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武术曾被称“国术”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泛指军事,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武术”。
“武术”一词的普遍使用,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1911年在青岛就有“中华武术会”的组织,1917年北京有“武术传教所”,1923年4月在上海举行了“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可见从1911年以后,武术的名称逐渐为社会接受。
但是武术一词使用不久,有人提出用“国术”一词来代替“武术”。1927年成立国术馆。从此,国术一词普遍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通用“武术”一词。而今天我们理解的武术概念,是以踢、打、掌、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互相变化规律,进行格斗,用徒手和器械各种套路的体育项目。
为什么“武术”不称“国术”呢?因为“国术”一词概念模糊,如果武术可以称“国术”的话,那么我国固有的艺术和技术如雕刻、绘画……都可称“国术”,显然不够确切。因此,还是沿用古人叫“武术”,而不称“国术”。
古代遍地是“博士”
春秋战国时期,“博士”一词就已出现,《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公仪休因为成绩优异,担任了鲁国宰相。到了秦朝,博士成为一种官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说明博士必须饱览群籍、博古通今,掌管全国古今史事及大量图书典籍,并且还要“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担任皇帝的咨询顾问。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设五经博士,并取博士弟子员五十人,跟从博士学习五经,凡精通一经以上者,可获授官职。此时的博士,已逐渐往教学、专业方向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博士成为专精一行一艺的教授官,如西晋有律学博士,北魏有医学博士,唐有算学博士等,宋代有书学博士等。
总的来说,隋唐以前,博士是受人尊敬的大学问家,唯学富五车或精通一门的鸿儒巨贤方能充当;但宋以后,博士地位日渐下滑,清代的太常博士,已变成缮写文牍的官吏。而在民间,由于人们惯用虚衔来抬举和取悦他人,渐渐地,连卖茶卖酒做面食的人也被称为博士。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说:“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西游记》中有云:“你不是磨博士,怎么会使面杖。”(王淼)
农历各月份雅称
人有别名,一年的十二个月也有别名或雅称。农历一月称正月,此外还有首阳、陬月、孟春等名称;二月又称绀香、杏月、仲春;三月又称莺时、桃月、季春;四月又称清和月、槐月、孟夏;五月又称鸣蜩、端月、榴月、仲夏;六月又称荷月、伏月、季夏;七月又有兰秋、巧月、孟秋之称;八月有南宫、桂月、仲秋之称;九月有玄月、菊月、季秋之称;十月称阳月、小阳春、孟冬;十一月称辜月、葭月、仲冬;十二月称冰月、季冬、季冬。
各月的别名雅称大都有它一定的含义。比如三月桃花开,故称桃月;五月有端午节,石榴也在此时开花,所以有端月、榴月的称谓;七月称巧月,是因为七月初七乞巧的缘故;而八月则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故也得了个桂月的雅号。
月之别名常见于许多古文、历表、年表之中,如不称一月而称孟春,不称三月称桃月,确实给文章润色不少。
“小品”原来是佛经
中国人过年过节图个热闹开心,所以各种晚会和文艺汇演,都少不了“小品”这一曲艺形式,《吃面条》《超生游击队》《卖拐》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小品段子。但其实,小品原是佛教经典的称谓。
“小品”一词最早见于后秦弘始三年(401)佛教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把全本27卷译本称作《大品般若经》,简称《大品》;节本10卷译本称为《小品般若经》,简称《小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说:“(东晋)殷中军(浩)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中唐诗人孟郊《读经》有:“经黄名小名,一纸千明星。”
由于佛经中有全本《大品》和节本《小品》之分,后世就将文学作品中文章短小,随意写成的杂记、随笔称为小品,近代又把那些针砭时弊、生动鲜活的舞台小剧也归属于小品。(天和)
为何梧桐代表悲伤
我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梧桐”的地方很多,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更兼细雨”等,其感情基调大多是悲伤的。
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来表达悲伤呢?
第一,古代人们喜欢种植梧桐树。有必要说明一点: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树不是今天的法国梧桐。前者科属为“梧桐”,后者科属为“悬铃木”;前者树皮呈青绿色,后者树皮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前者果实味道香甜,后者果实味道苦涩。唐宋时期,人们喜欢在庭院里、水井边种植梧桐树,因为它比较干净,而且枝繁叶茂,夏天可供人乘凉。“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等诗句就是明证。
第二,古代有“梧”是雄树、“桐”是雌树的说法。因此,梧桐可用来比喻男女情爱。例如,孟郊《烈女操》诗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句子。后来也有拿梧桐半死比喻丧偶的,如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句子。
第三,跟梧桐树的一些特点有关。梧桐是一种阔叶植物,雨点打在叶片上,声音容易被人听见。另外,秋天梧桐叶纷纷掉落,容易给人萧瑟、凄凉之感。梧桐树干还是制作琴瑟的上佳材料,雨声、琴声可以相通,如泣如诉,有助于表达伤感之情。晏殊就在《梧桐》中说:“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丁启阵)
(责任编辑:叶筱)
(邮箱:wind.0116@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