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我的故乡四川丘陵农村实行公社大集体,农民从生产队里分得的口粮长年不够吃。想要填饱肚子,就必须开动脑筋。多在自留地种牛皮菜(又叫厚皮菜,两年生草本植物)、多吃牛皮菜就成了乡邻维持生计的普遍规律,主要是它好种、产量高,人猪都能吃,可以大大弥补当时紧缺的粮食。
每年从秋天开始,直到来年的4月光景,许多庄户人家门前屋后的自留地里,都长着一沟沟牛皮菜,一丛一丛绿油油的态势,煞是喜人,每棵菜长了多片叶子,每片叶子有巴掌厚、尺来长,显示出勃勃生机。牛皮菜生长旺盛,生命力特强,不怕霜冻,掰了一茬叶子,浇点水、施点粪,呼啦啦就又长起来。
农户每次上自留地掰牛皮菜叶子,多半是背着背篼去,沿牛皮菜沟哗哗哗撇叶子,然后背回家,猪吃人也吃。
猪儿特别喜欢吃牛皮菜,无论是生的牛皮菜,还是煮熟后,搅合在潲水、米糠里,猪儿都吃得欢,稀里哗啦、哼哼唧唧的,十分畅快淋漓。
农家人食用牛皮菜,则有几种常见方式:条件好一些的人家,是用清油炒来吃,而家境差的人家舍不得清油,便在锅里煮熟,只是在起锅前放盐的时际,往锅里小心洒点儿油就算沾了油气。农家有时也换个口味,洗净嫩牛皮菜,在开水锅里潦烫、捞起、搁凉,再放盐巴、蒜泥、海椒、熟油搅拌,成为凉拌菜……这样,农家的饭桌上经常摆着几大碗牛皮菜当主粮吃,胀饱肚子,否则,清得能照见人影的稀饭,真是熬不住人、不经饿哩。那时,牛皮菜是家乡农民的当家菜,可谓名不虚传。
倘若有客人突然来临,农户事先没准备,就多用一点清油炒牛皮菜,或者用猪油炒牛皮菜,也能凑合过去,倘若有点肉炒牛皮菜,那就是富裕人家招待贵客的架势了。自然,待客的牛皮菜,肯定得是嫩叶子,才更像样些。
牛皮菜虽然没怪味,但如果吃久了吃多了,难免寡痨痨的,嘴里简直清淡出水来。也难怪,主要是炒牛皮菜时放的油太少,又没有其他油荤进肚子,尤其是每年三月间春荒时期,更是拿牛皮菜当饭吃,即使这样,作为当家人的母亲还不时在餐桌上教训我们:“顿顿有牛皮菜吃,就不错了,某某人家,牛皮菜都断顿了,开不起灶了,你们还嫌弃牛皮菜不好吃!”
那年头祖父健在时,常去附近的河沟里钓鱼,钓得多了,也拿牛皮菜烧鱼,沾了鱼腥味的牛皮菜,味道一下变得爽口。哦,当然,牛皮菜炒腊肉、炒肥肉也巴适(川方言,很好的意思)得很。现今想起来,当时的牛皮菜真是万能将军,或许还间接救过不少人的命呢。
(责任编辑:楚文)
(邮箱:zhouwenji0303@163.com)
吴志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