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大部分埃菲尔铁桥铁架将面对送往高炉的命运时,中法艺术公园项目的发起人、艺术总监樊哲和总策展人阿兰·阿维拉(Alin Avila)带领团队回收了200吨铁架,埃菲尔的铁桥在历史宿命中飘洋过海,为中法之间建起了另外一座艺术友谊桥。
一场关于埃菲尔铁桥的伟大而又有趣的当代艺术活动应运而生。经过两年的筹备,中法艺术公园逐步揭开神秘面纱。中法两国艺术家陆续来到广东进行驻地创作,在逐渐问世的艺术作品中,7月14日中法艺术公园新闻发布会上的两件作品小稿值得一提,它完美印证了中法历史文化的渊源——法国艺术家Catherine VAL的雕塑作品“戴高乐”字样的签名雕塑,与中国艺术家黎明的“毛泽东”字样签名雕塑的对话,他们以浪漫的艺术形式展开了历史的对话。
Q=《精品生活购物指南》 A=阿兰·阿维拉 F=樊哲
Q:光把200吨埃菲尔铁架运输到中国来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
F:埃菲尔对整个人类文明有很大的贡献,要拆这么一座桥,我们这些有文艺情结的人都会感到很可惜。这么有历史文化沉淀的东西,就这么拆了,太可惜了。作为一个艺术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艺术能不能和它有一种碰撞,这是我最初的动机。
我一直想做一个计划,它是我推崇的一种方式,叫“AA制乌托邦”。“AA制”是一种共享,每个人拿出自己擅长的东西,共同去把事情做了。“乌托邦”是一种情怀,一种非现实非物质的生活状态,或者是理想的空间、国度。“AA制乌托邦”结合在一起,就是我期望的概念。公园用地很奢侈,大概有30万平米,第一期我们就准备安放我们的制作,户外的雕塑和装置作品,而且陆续有艺术家来到广东参与艺术创作。
Q:你本身对于“桥”有没有特殊情结?
A:人的生活离不开桥梁,有形的和无形的。我本人对桥没有特别的情结,只不过当它包含了历史和文化赋予它的意义之后,就会被我们所重视。
F:“桥”更像一个符号,我们一直在做“桥”的事。
Q:可以跟我们分享几位正在驻地创作的艺术家的作品吗?
F:文森·欧栋和马克·纪翰东这两天正在驻地。他们的创作都是特别轻松、愉快的创作,是跟物质的循环,跟旧的铁发生关系。
A:我们这次选择的法国艺术家涵盖了多个门类,其中有极少主义者、抽象表现,还有波普式的语言。万尚·巴菲是很吝啬的一位艺术家,在艺术的表现上不舍得放更多的语言,总是用最少的话述说深刻的道理。但是他一如既往的精准,与自然融会贯通。
Q:在很多人的眼里,都会觉得艺术是比较“端着”的一件事,你对“艺术走进公共空间”怎么看?
A:艺术从来没有离开过公共空间,只不过有时候它没有那么显眼。当下的社会中,艺术需要更多地建立起一种和公众之间互动联系。
F:我觉得艺术品、艺术创作跟公众之间永远会有一段距离,那段距离我们也无法去弥补,我们只能是说艺术有方向。艺术首先是一个私人的事情,他要愉悦自己,然后愉悦别人。有时候我觉得很多艺术家都搞错了方向,既愉悦不了自己又打动不了别人。中法艺术公园希望能打开一扇门,让更多人进入艺术世界。
Q:相对于以往的策展,你觉得最难的是在哪一块?你们对此次项目有什么特别的期许吗?
F:这次的展览更像我实现“AA制乌托邦”的一件大作品,它是每个人拿出了最精髓的思考,最准确的艺术判断和时间,共同去创作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可能不是完美的,但是相对南中国来讲比较稀少的理想化的,能够产生共鸣的,一个可以让你驻足的艺术空间。
A:能够在需要问很多问题的时代,与这样一群有质量的艺术家共同合作,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这样的公共空间不仅中国需要,世界其他地方也很需要。
Q:能不能透露一些参与驻地的艺术家名单呢?
F:确认下来的有隋建国、展望、王广义、黎明、沈绍明、冯峰、刘庆元、徐坦,还有夏天等,都是中国比较有实力、思考比较成熟的艺术家。从现在开始到11月份,都会有一批艺术家驻地艺术创作。
文_罗琳 图_中法艺术公园组委会提供 录音整理_蔡玲(实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