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气变得肆虐起来,忽而想念起在祥云的日子:清晨的深山道观,傍晚的洱海卫城,吹过青海湖的清风,饭桌上的爽口菜肴……
晨钟暮鼓
古人拜山多步行,一步一个脚印,交通不便是其一,更多的是内心的一份虔诚。我们登至山顶时,清晨的第一批香客早已折回。
祥云县内多名山,而出名之处也恰恰和儒释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在祥云宗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水目山是祥云佛教文化的代表。相传墓塔林中葬着一位大理国的公主,生前不得相爱,只愿死后与寺中一位高僧共葬一处,破了寺中百年来的规矩。而皇室的爱情与自身的信仰,也早已化作彩蝶飞进了历史的丛林。
儒释道的合流并进,成了历史上神秘的一笔,也恰恰说出宗教的真谛:劝人向善。古老的建筑总是经不起一再的折腾,或毁于兵燹,或毁于灾害,而往往想不到的却是后期的翻修整理,竟多是当地村民所为。
听着天华山上老人的讲解,难以想象的是这众多的寺院道观如何逃过一劫又一劫,巍巍然立在这悬崖绝壁之上。每年的正月初九便是庙会,祈福的、还愿的村民络绎而来,香火兴旺,百年间不曾中断。临走时,寺内的老者还送上一首盛誉天华八景的诗:
石龙倒挂天华山,匡州设下第一山;
诸个悬岩碧滴玉,仙人卧床保平安;
……

站在天峰山的蜿蜒小道上,遥遥望见参天松柏之中的道观,神仙出在此处也变得可以理解。手指触摸斑驳的石墙那一刹,也仿佛间看到混沌天际传来的光亮,只一闪,便又湮灭在喧嚣的凡世中……
祥云总是有太多的地方,让人静心潜修。或是以木雕刻而被赞誉为“南来道教第一山”的天峰山,或是宛若巨龙横卧的九鼎山,喟叹的不仅是穿越历史长廊匆匆而来的古建筑,更是一脉相承的人文信念。
红色的火种儒雅的老绅士
红色的火种
儿时,在历史课本上读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是觉得气概万千,也不曾想在距当年已过甲子的今天,能重访那如烟而逝的片段。
古城中的临时会议点,小镇里的革命暂居地,祥云多半点染上了几许红色的回忆。没有去过的人,自是不明白,为何红色的火种偏偏在此地生了根发了芽,还传遍了神州大地。
作为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祥云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革命时期的“祥云三英烈”--王复生、王德三、王孝达,新时期建设中的老党员普发兴……他们坚贞的信仰,穿过厚重的围墙,一遍遍诉说着对祖国未来的期盼,一首红色的交响曲演奏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日暮时眺望青海湖,随便坐在湖边的渔村内,点一条新鲜的醋溜鲤鱼,独自享用;或是踏着仙灵之蕴,走进寺、庙、院、殿、观、宫、庵……祥云的旅程,犹如一次短暂的休憩。
天峰山地址:大理祥云县普淜镇天华山地址:大理祥云县马街乡棕棚村九鼎山地址:大理祥云县城北10公里处
水目山地址:大理祥云县城西南约20余公里处三烈士故居地址:大理祥云县东约25公里的王家庄
撰文刘祉辛设计甘李梅
摄影普中华 段兆顺 宋永贵 张金明(部分图片由祥云县旅游事业局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