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验,次次成功不正常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实验,成功,本科
  • 发布时间:2014-08-18 12:25

  老刘的磁性小组

  2012年9月,在母校做了两年本科生辅导员后,我重新回归了课堂,开始攻读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研究生入学报到的那一天,我心里特别忐忑,两年的学术空白期,连红外和核磁光谱都看不明白了,想重新找回本科的专业基础成了奢望。一想到要重回到课堂上课、交作业、考试(基本都是闭卷),重回实验室做实验、做测试,我就感觉这压力就像海边的波浪,一轮又一轮地袭来,敲打完又重新拍上岸,永无止境。

  那时老刘刚来学校两年,刚开始带自己的第一批硕士,实验室人还比较少,课题组就把我分到了老刘这里。虽然叫老刘,但这老师,跟我哥哥的年龄一样。

  我还记得跟老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正在那台价值7位数的磁性测试仪旁边做着数据分析,整个屋子里充满着听得见的机器运转的声音,也暗藏着摸不到的各种辐射射线。我深鞠一躬说,“我的学习基础还不够,请老师对我严加鞭策。”抬起头,看到的是老刘日后那标志性的眯眼笑“嗯,好,欢迎来磁性小组”。

  磁性小组里有个我的本科同学兼现在的师兄赵亮,我问,这磁性究竟是做什么方向的?赵亮用学术的语言给我说明了一遍,按照我的白话文翻译,结论就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存储技术的升级,而利用磁性材料进行存储是这其中的关键一环,比如我们日常所用的信用卡等。但是目前我们对磁性材料的存储空间和密度的研究遇到了瓶颈,无法大幅度提高磁存储的密度,老刘的磁性小组研究内容就是,从源头上设计合成新型的磁性材料,进而提高磁信息的存储密度。怎么样?听起来就是高大上!

  满目疮痍的开题报告

  研一的课程不太紧张,但对我这样工作过两年、而且做的工作还跟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人来说,再看反应机理、流程图和分析测试图就如天书一般,我幻想在课堂上感受与老师学术思想碰撞的火花,早早地灰飞烟灭,甚至上课近距离听讲的机会都鲜见,占不到座位——这些小我两岁的学霸研究生同学们,衬托出我这学渣的悲哀。

  没多久,课题组传来消息,研一的学生需要在学年结束前做开题报告,赵亮说,咱们得定个课题了,和老刘商量商量。

  说来惭愧,刚入学的时候老刘发给我很多篇文献和博士论文,希望对我了解这个研究方向有些帮助,我看着那些化工专业英语词汇一阵阵发虚,博士论文看得也是莫名其妙,索性就放在那里一直扔着。但去找老刘商量开题,一点准备都没有,估计我这研究生就不用读下去了。没办法,硬着头皮,每天就查单词、写摘要,专业词汇一点点地熟悉了,研究背景和进展情况也慢慢掌握。一个礼拜,没让老刘等太久,我拿着自己觉得可做的项目去了老刘办公室。

  老刘看完我的开题初稿之后,开始在当初给我的文献和论文中做标注。“这篇博士论文的基础介绍很好,你现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研究背景的大方向很了解,但是细节还是很模糊,这篇论文会帮助你很多;这篇文章作者的研究思路比较不错,你可以参考下他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这些分子,在其中找到思路;你这开题中,很多翻译的专业词汇都有问题,自己把自己给弄乱了,应该……”

  一下午时间,开题的初稿基本上被老刘推翻了,拿着满目疮痍的稿子,回去疯狂看文章找思路改报告,终于过了老刘的关。

  实验失败就删除?

  两年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入第二年就开始了毕业论文的准备,做实验出来的产物让我欣喜若狂,但是后续的磁性测试和晶体分析却成为了硬伤——化学实验做出的产物挺成功,但是没有应用的性质,那就没什么意义了。老刘是为数不多会使用磁性仪的人,也是分子工程计算的高手,仪器测试出来的大数据,在他的手下化身为一条条美丽的曲线——有时候花钱可以买到硬件,买到奢侈的仪器,但是没有聪明的大脑去分析,都是徒劳。

  所得的一个实验产物的磁性测试结果和预期几乎相反,一个理论上很好的铁磁性物质测试后竟然是反铁磁的,重新做了一遍之后还是这样的结果,我琢磨着,这种数据就剔除了吧,可别对毕业论文起到负面作用。毕业论文给老刘审阅的时候他问,“之前你设计的理论性质很好的那个物质怎么没了?”我如实道来。“这怎么能行,我们的工作要科学严谨,不能弄虚作假,既然理论和实验结论不符,那就要尝试找出产生差别的原因,原因找到了,可能会为我们这个领域的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实验失败不要紧,况且你还没有实验失败,也太不正常了,一定要尊重事实。”随后的几天,本以为论文就这样写完了,为了找出这些差别,我们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竟然真的像个科学家,求真务实。

  曾经感觉老刘的生活很枯燥,每天的事情就是看文献,测试实验晶体,眯着眼乐呵呵地接送孩子,然后再回实验室写课题申请,修改博士、硕士论文,联系学术会议,指导一个又一个学生做实验、测晶体、测磁性。我们每晚9点离开实验室,经常看到老刘屋里的灯还亮着,屋里传来噼里啪啦打字的声音,然后当月在老刘家做饭吃的时候,他就又会眯着眼笑着说,最近咱们磁性小组申请的课题基金又成功了,来,咱们庆祝一下。那时,我才明白,这所谓的枯燥不正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奋斗吗?

  前路在何方

  研二之后陷入了特别纠结的境地,在母校做了四年的辅导员,现在读的又是化学工程的研究生,除了能和自己带的化工学科的学生在学术上吹吹牛、显摆显摆,这两者几乎没有什么交集。职业生涯规划的抉择摆在了面前:是放弃学了8年的化工专业找行政管理类的工作,还是去企业工厂用专业知识搏击一场?假如留在学校,是较为稳妥地继续做辅导员还是去机关管理岗位尝试一下?内心里,我还是想留在学校,我在这里成长,也想在这里扎根更加繁茂。

  跟老刘聊了聊想法,“搞研究做实验这样的事情需要太多的积累,目前还不适合你,试试看继续留在学校吧,咱们还能做同事。”老刘不再眯着眼笑,突然严肃了起来,“已经放弃了去外面的世界闯荡,那就不要再做熟悉的辅导员,去一个新的地方试试。”我不知道老刘的这些话对我影响多大,但是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2014年6月15日下午4点,急匆匆地赶到实验室,手忙脚乱地边套学位服边跟老师道歉“老师实在是不好意思,那面的会没想到拖了这么久。我……”“没事啊”,老师打断我,“这段时间你肯定要更忙的,但咱们组的毕业照一定要等你一起照。”老刘笑眯眯地看着我说。

  现在,我和老刘成为了同事。照完了毕业照,我说,老刘啊,过两年工作熟悉了之后,我再回来跟你读个在职博士吧,你可要给我留个名额啊。

  “你可别读了,再折腾我几年,毁在我手里毕不了业可怎么办?”老刘还是眯着眼笑,这笑容定格在毕业合影上,也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文/刘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