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场相机技术浅析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相机?除拥有一定摄影基础的影友之外,大多数摄影爱好者都所持有的都是“傻瓜机”——不是说相机的性能不够强大或者操控系统不够专业,而是人们习惯于简单的拍摄方式。我们能不能更彻底一点:面对拍摄的对象,我们无需烦恼对焦准确与否,也不必在意对焦速度如何,只要按下快门即可?如此想法似乎可以归入奇谈怪论行列,但事实上,光场相机所强调的就是这种“先拍照后对焦”的拍摄体验。这个新鲜玩意儿光让人想想就情不自禁地兴奋,或许其所带来的才是真正的自由摄影,摄影初哥成为大师有无限可能!
一场新的相机革命
仅仅是这个小标题,就让光场相机霸气侧漏,一副牛逼哄哄的样子。要知道对焦性能就是证明数码相机专业与否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即便当下如日中天的微单相机和高端DC.也是因为自动对焦性能的提升让它们在保持便携易用特性的基础上产生了质变,更是它们能够被越来越多用户接受的重要原因。
与传统相机成像结构不同的是,光场相机在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有一个布满9万个微型镜片的显微镜阵列,每个小镜阵列接收由镜头而来的光线后,传送到感光元件,析出聚焦光线及将光线资料转换成数字信号。相机内置软件能再对“已扩大光场“的影像重新数码对焦,便能拍出完美照片。
很显然,光场相机的出现将颠覆这一切。越强大越好的自动对焦性能不再是广场相机的必然需求,“0秒对焦与先拍照后对焦”让相机厂商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将重心放在画质、测光系统、连拍性能、机身操控、机械强度、读写速度及电池续航力等方面。
试想一下,当所有相机都开始应用这种技术之后t这个世界会变得怎样?也许现在的那些专业相机都要歇菜,反光镜会被彻底地抛弃,光学性能和感光原件会更受重视(也是决定画质输出的重要保证).高端DC和微单相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摄影记者仅需随身带个小卡片或智能手机就能轻松上阵……面对这一切,也许我们只能用“混乱”两个字来形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光场相机令摄影真正变成了一种平民化的大众行为,高高在上的大师们不再神秘,要想拍出漂亮的画面t需要你对空间更好的把握。
创新还是欺骗
虽然光场相机说起来诱人无比,但不可否认,它我们还有不小的距离。光从成像原理上来看就显得颇为复杂,而且它需要一次记录较传统数码相机多得多的影像信息,在如今数码相机动辄2千万像素高分辨率的情况下-普通的光场相机需要多么强悍的数据处理性能才能做到?因此即便在2011年Lytro公司正式发布了世界首款消费级光场相机之后,很多人依然将信将疑。
从国外传回的体验报告显示,这个如同Nano大小的长条形相机价格不算贵.16GB版本的约499美元,仅有两个按钮的机身操作极为简单,但照片机内处理的时间相当长,要能很好展示Lytro技术的照片很不容易,大多数照片在应用软件处理之前模糊一片,也缺乏景深效果,除非你有更多时间、耐心去它们进行处理。很显然,第一代Lytro根本就是一个试验品或者感念性的东西,但它能做得如此小巧也为光场相机的实用化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今年推出的Lytro Illum已不再是玩具,无论外形设计还是整体配置都与传统相机差不多。它搭载了F2.O大光圈、10倍光学变焦镜头和1英寸感光元件,4英寸触控屏幕更大更易操作,甚至具备手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等拍摄模式,7月上市定价1499美元。不过,它依然存在一个巨大的限制,仅能利用约25%的有效像素t这导致其虽然拥有高达4000万像素的感光元件,实际可用的却只有约500万——Lytro也正是利用高像素来解决输出分辨率低下的不足。虽然现在还不知道Lytro Illum的机内处理性能如何,但Lytro软件更加强大,用户可以对景深进行调节(拓宽或缩窄).并能将重新对焦的效果动画化,而且Lytro公司已经和Adobe、苹果达成一项协议,让用户可以将拍摄的图像传输到Lightroom`Photoshop或Aperture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光场相机离我们还有多远
现在,研发光场相机的除Lytro公司之9尼、Panasonic等也积极介入其中,凭借在数像开发方面的巨大优势,相继解决了光场相.际利用的像素偏低的问题,即可以充分利用感件的全部有效像素。但庞大的数据处理恐怕交给电脑去完成,事实上Litro公司也正专注数码到(软件)计算的转移,为消费者传递最的端对端地体验。
就像感光元件决定了数码影像时代的格样,光场相机很可能在未来对这个市场重新进划分,而人们对数码影像的分享也将更加有趣,互性更强——世界真正立体起来。
文/刘朝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