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平台缺乏是根本

  记者:对于中国未来的形势,您有什么看法?

  刘宁:在中国的未来,10到20年,我认为会有三股伟大的浪潮。第一国际化,二是全球最大规模、最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在崛起;第三个就是城镇化。现在的大城市病非常严重,全球都是这样,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等都受到限制,那么新的形势下,产业如何实现转型?我们必须要分析这个产业往哪儿转,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变化,转的时候,我们如何早点布局?而新的转移秩序怎么形成?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与互联网时代。

  问:关于这个产业转移趋势,您觉得中国这些年来有什么样的变化?

  答:你看,从1997年到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十多年来,中国几乎全都是依靠投资拉动。而中国每年40%的投资主体都是来自于政府。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一直在探索“走出去”的路径。一个数据是,2003年商务部首次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统计开始,当年的协议投资额仅为20.87亿美元。而2013年投向海外约1000亿美元,10年涨了30多倍。未来5年,估计还要涨到5000亿美金。在这个浪潮中,“走出去”的实施对象,主要还是以国企主导。你从最近国家领导的国事活动能看出,“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怎么走,各家有各家的方式。

  问: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答:就是中国如何面对自己第一对外投资大国的身份。现在政府机制,各个方面都在适应。原来都是在招商引资,现在要投出去。全球的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在中国,外汇这么大,国家也是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一定要读懂大经济,汽车产业也是大经济的一环而已。

  问: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碰到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答:对于海外并不熟悉,这直接影响到投资回报率。未来如何“走出去”?2013年已经实现了2200万辆的产销,那下一步该怎么办?我们经常听到的观点是,一线城市饱和了,那么就去二三线城市。确实,销量可以上来,城镇化建设是最大的利好,但是就这样跑马圈地之后,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作为汽车第一大国,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又是什么?长远来说,中国汽车发展的根基在技术的提升,而技术的提升在于“走出去”。

  问:您的意思是,多年的合资还是没有换来技术?

  答:30多年的合资合作,有没有换来技术,这个就不争论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2008年以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企业在北美招了很多“海归”回国,希望依靠“海归”完成技术提升与研发布局,但是这个过程并没有完成。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海归”的水土不服,比如中国企业的急功近利。但实事求是地讲,“海归”这个群体是单薄的。反过来,世界这么多的研发人员能不能为我们所用呢?用不用得起?怎么用?当然,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在做勇敢的先行者,借用当地资源建立全球研发基地。但与此同时,当地员工的管理问题、美国的劳动法问题,与政府关系的处理问题,就迎面而来了。

  问: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走出去”,真正缺乏的是类似开发区这样一个平台?

  答:前段时间,应美国密歇根州政府和底特律商会的邀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中国汽车企业赴美国就汽车企业投资环境进行了调研和考察,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总体来讲,中国企业“走出去”,缺少平台模式。在美国就是美国平台,在中国是中国平台,如何能够做到无缝连接,开发区应该是能够充当孵化器的角色,将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整合,与企业实现对接。

  问:可是去海外找人才,不是没有尝试过啊,就像您之前提到的“海归”。

  答:关键是说,在寻找人才的过程中,怎么找,怎么用。BOT(Bulit-Operate-Transfer)外包服务模式。这在国际上也是一种通用的做法。包括通用汽车、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就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三句话概括就是“建起来,管起来,转交回去”。举例说,一家中国企业要走出去,需要聘用30个当地的工程师,你不用去国外直接寻找,只需这个寻求外包给当地熟悉的机构,通过一个平台的运作,寻找到这30位工程师。几年后,如果条件成熟,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平台接管这30个工程师。

  这样操作,就将以前的国际运作变成了一个国内运作,将以前的投资行为变为了运营行为。说到底,就是要打通海外人才引进和国内业务开展的“通道”。

  问:只是有人才还不够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依然还是不足。从更大的层面应该怎么操作?

  答:我们有一个判断,中国的成功来自于开发区的成功。开发区是从新加坡带过来的一个模式,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我们仔细来想,开发区是什么,开发区是增长了新的土地吗?肯定不是,那它到底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在中国,第一转变了政府职能机制,这是大家看得见的。第二,它将巨量的社会原各界资源吸纳整合,按照企业所能接受的方式,提供给了企业。

  问:举例来说呢?

  答:比如在底特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综合化的开发区服务体系。包括研发、市场、员工生活等等。通过园区的形式,将各种资源配好,中国企业进入后就可以使用。相比于整车,零部件走出去,目前具备更大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并购以及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零部件的壮大。但是对于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市场,你如何进入?底特律的零部件厂家和配套商太多了,北美70%以上的汽车研发机构、60%以上的大型汽车供应商都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你成本低就能进入。现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来底特律的厂家基本是“寻亲访友”式,也就是说有了需求,就给当地的朋友说帮忙寻觅一下,像找一家会计事务所,帮忙注册一个公司等等。尤其是和美国政府打交道的流程是非常慢的。

  文/本刊记者 陈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