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来源:教育与学习
  • 关键字:信息技术,情境,教学
  • 发布时间:2014-11-01 09:52

  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认真阅读和研究,是明确教育任务、要求的根本途径,是帮助教师明确目标、实施教学、评价的思想基础。只有深刻领悟理念以及建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有可能使数学课堂成为民主、和谐、平等、开放的课堂。

  对于因特网这个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如何使学生有顺利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信息是当务之急。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具的积极探索的有利因素,但如果教师指导失策,容易让学生迷失于盲目之中,并不能起到将计算机当作学习工具,将网络作为获知平台。所以我们教师应当适当地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并且为目标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学与应用的最优化。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呈现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抽象的概念,或者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和过程的?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操练和练习的?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提供丰富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的?或如何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索、模型总结或进修创作的?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反馈和矫正的?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对话的?

  为此,我在教材中选择的这个《网上讨论》的内容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到网上去》对IE浏览器的学习,对浏览器的一般操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网上搜索》又为网络资料的查找奠定了基础;《保存网上资料》更加使学生对网络操作得心应手,《收发电子邮件》为学生相互交流构建了很好的应用平台,可以说学生对进一步的网络应用BBS讨论有了极为有利的教学时机。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成为讨论活动的主人,兴致盎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利用所学替需要帮助的人解决疑难问题,尝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在课堂的教学实施中,我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对发贴和回贴得心应手,毕竟一些学生对于动手操作是弱项,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针对这一状况,我从激趣入手,采用小组协作形式,用讨论的方法,鼓动学生选择合适的话题,分工合作,有出谋划策的,有收集资料的,有整理素材的,有发表新贴的,使学生学会群体协作的能力。当然,我们也注重提高机房使用的效率,使学生平时也有机会上网,让学生能放心大胆地进行实际操作,多进入论坛发表自己的作品,做到熟能生巧,既是练习的平台,也能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的积累。

  在广大热心参与论坛讨论的学生群体中,不免有一些喜爱捣蛋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提倡大家做一个负责的人、乐于奉献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使学生们在道德品质上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对于自己发表的主题,如果能及时关注回贴的情况,学生也能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为最终达到一种问题的合理解决而积极努力。这些正是我们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分组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例如,在《爱莲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愿结合,组成以不同内容为研究对象的活动小组,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如诗词组,负责收集历代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及其出处并背诵;录音组,负责寻找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课文配乐朗诵,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图片组,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资料组,负责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结构组,负责梳理全文结构;语言组,负责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莲的形象,等等。随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用FrontPage网络制作软件将所搜集到的各种素材编辑制作成网络课件。

  综合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创新离不开“想象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科学巨匠爱因斯但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见,培养“创新”能力,十分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学完《春》,要求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时,就可给出一幅幅图片,配上一首首优美的曲子,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美丽的景色,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绘出一幅幅醉人的风景;也可以让学生作图绘画、编曲欣赏。这样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韵律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等。

  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首先,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互动性。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主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电脑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兴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创作的欲望,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结局。人机对话的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启迪思维,推动想象,激话了学生的创造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本着作为学习工具的特征,正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学以致用的实效性,使学生们爱用、会用,能用,从而使我们的中学计算机教学落到实处。也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开拓创新,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湖北省巴东县雷家坪中学 张英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