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浓近冬,鱼塘防病不能松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已踏入深秋,这意味着在水产第一线一年奋战接近尾声,6-9月接踵而来的紧张氛围,此刻终于舒缓了点,但养户也不能放松,越冬季节也得重预防。本文从以下四个病例来探讨秋冬季节淡水鱼类的防病重点,希望这些干货能为大家提供建议及帮助。

  一、反底

  成因

  反底在各类池塘普遍存在,温度骤变、底质差、藻相不稳是引起反底的主要原因。

  1、温度骤变:步入深秋,华南地区昼夜温差大,水体上层水与下层水不能得到顺畅交换,以致水体分层,白天有氧水不能顺畅输送到底层,导致底部缺氧。

  2、底质差:“夏长期”饱和投喂的剩饵以及粪便在塘底堆积及变性,氮源累积经历缺氧和无氧条件的还原趋向反应,剩饵蛋白易转化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毒物。而本来过量投喂的养殖对象体内的消化系统本已达到临界的负荷,如果再承受水体中毒性异物刺激,鱼体易发中毒及应激反应。

  3、藻相不稳:换季后,昼里光照时间慢慢减少,而且随着朝晚起雾持续时间增加,藻类光合作用渐渐减弱,溶氧分布越发不均匀,依赖增氧机维持溶氧输送交换,藻类生活周期难以把握,以致水色浓厚度变化凌乱。

  后果

  反底现象主要体现在水体透明度低且不稳定、塘底冒气泡、水面存在大量气泡、氨氮及亚盐超标;鱼吃食减退、易受惊吓、集群浮头。

  如果巡塘不及时,不合理使用增氧剂,反底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继发病。首先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中毒症,发病鱼群厌食,易受岸边声音惊吓,随机捞取数条病鱼,可目测到鱼体色加深,鳃充血发黑,发病严重鱼呼吸困难,导致死亡。其次是底质差引起的鱼应激后脱粘,底部剩饵以及粪便易沉浮,水体通透性差,颗粒易堵塞鳃丝运动,易发缺氧,同时脱粘后,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病原生物菌。

  案例

  2014年10月13日,顺德市勒流镇江义村阮老板的两口生鱼塘,类似有以上的所述情形的症状,吃料锐减,并伴有零星死鱼。

  建议做以下几方面处理:

  首先,常改底净底。

  市面上的净底改底药大概分类为三类:1、化学氧化类。成分为硫代硫酸钠、过氧化钙、过氧化硫酸氢钾钠等,以上这些产品能做到快速氧化池底的有毒还原物。2、物理吸附剂。有较多改底药添加活性炭、木炭、腐植酸钠等,通过产品内部存在大量微孔,能吸附池底小分子物质,以达到稳底的功能,这些产品对鱼体刺激小,安全性高,效果持续久。3、生物菌改底。时常使用生物菌(芽孢菌类、光合菌、EM菌),通过益生菌分解有机碎屑为当前水产养殖的大方向,诸多大公司综合评估也一致认为以常用益生菌除了净化环境外,同时也能很大程度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可谓是绿色生态养鱼的标志。

  其次,常使用增氧剂。面对高密度增养殖的池塘,增氧机的使用已经渐渐满足不了鱼的生长需要,常泼洒增氧剂一方面能提高鱼体的活力,另一方面施洒固体增氧剂到底部能氧化池底有害的还原物,如亚盐和硫化氢。颗粒增氧剂包括很多公司生产的粒粒氧、沸石粉、过氧化钙等,持续效果看产品主要成分的含量比。

  第三,常解毒。主要多观察池塘水色动态,如发现水面起油膜和泡沫,水色过浓及不均匀时,可少量多次泼洒有机酸、果糖、VC等解毒剂。

  经过以上三步处理后,阮老板的鱼塘透明度增高,吃料恢复正常,鱼游泳也变温顺。

  二、烂身

  成因

  根据历年养殖情况,入秋后烂身病的爆发已属常见,在生鱼、加州鲈、黄颡鱼等高档鱼养殖中,烂身给养户带来的损失可谓是惨不忍睹。

  据养殖资深人士分析,烂身主要原因大概分为三类:1、底质不好。鱼受到底质不好的应激,游动异常,脱黏后黏液层修复过慢,导致皮肤溃疡。2、长寄生虫。寄生虫通过寄生撕咬,一方面产生伤口,另一方面长虫后,鱼多数擦底损伤。3、温度下降后,鱼进食量下降,营养供应不足,血液流通慢,肌肉组织坏死。(以上观点带有个人主观意见,仅供参考。)

  防治措施

  结合水体和鱼的实际情况分析,防烂身着重注意观察鱼的动向和水色动态发展。经过过量投喂后,塘底特别是料台附近,底泥会有发黑、发臭、冒泡的情况出现。

  因此防烂身,首先特别针对的是改良底泥,通过第一个病例关于防反底的处理方案,提供鱼类生长适宜的环境。

  其次提高鱼体活力,市面上有使用姜汁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同时姜汁还有驱虫的功能。

  驱虫建议使用中药驱虫法,如使用苦楝,主要有效成分川楝素,可以有效杀灭隐鞭毛虫、车轮虫等,打粉煎煮后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三天。市面上也有其他一些杀虫中药成品药,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有需求的可到各大渔药店咨询。做好防虫工作对防烂身病应该可以降低该病暴发几率。

  日常投喂,适当适时拌喂乳酸菌,提高鱼的吸收和消化功能,提高鱼体摄食的能力,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如果发现少量烂身症状,在做好提高活力的前提下,泼洒聚维酮碘有助于伤口消炎修复。

  案例

  这是发生在2013年11月份的一个案例。陈老板在佛山南海区西樵镇七星村耕了两口8亩大的黄颡鱼塘,刮北风后,两塘鱼连续几天吃料减少,在下风口观察到有大量油膜,该病暴发时,起初每天死鱼100尾,并逐渐增加,患病第5天增至500尾,最多的一天有1000斤,损失特别惨重。

  陈老板很着急,到处去渔药店咨询并开些渔药方。据他叙述,大多数药店使用抗生素、刺激性消毒剂、化工杀虫剂,鱼病情反反复复,而且不能断尾,该病持续大半个月。

  后来经过公司技术工程师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以底质改良为主,使用光合成菌+腐殖酸钠多次改底,多用增氧剂和应激解毒灵提高活力,适量聚维酮碘消炎药,清除皮肤炎症。用药3天后,鱼死亡数下降,7天后死鱼下降到10尾左右。但鱼体表花身现象需经一个月调理,恢复黏液层,经历一个多月抗战,陈老板的两口塘顺利出鱼。

  烂身病暴发是一个长期诱因的累积,及早做好预防,做足改良底质的处理,以免突发事件暴发。

  三、水霉

  水霉也是秋冬交换、春初季节常见真菌类病原菌,大多数为水中腐生菌,内菌丝直接深入鱼的皮肤和肌肉,因此,肉眼能看到感染水霉的鱼身上铺满一团团棉花絮状物。暴发条件多在气温骤降时,阴雨天气爆发几率增大。

  一般情况下,水霉暴发时,鱼多表现游泳躁动,不吃食,集群不规则与池底摩擦,染病鱼鳃、眼、体表均会有大量菌丝粘附。

  水霉繁殖周期短,传染速度快,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70%,因此做好提前预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首先多关注天气预报,做好抗应激,水霉多感染体表无黏液,存在伤口的弱鱼。其次,善消毒。染病初期,用一般的消毒剂如二氧化氯即可抑制水霉的繁殖。病重时,可使用适量的福尔马林,敏感鱼类,如黄颡鱼、匙吻鲟等需控制用量,且泼洒时注意增氧。

  四、越冬防冻

  越冬季节,粤西北、粤东地区罗非鱼应当注意防冻伤、防冻死,如果规格适合、价格得当的话建议出鱼。也可以搭造温棚进行越冬。珠三角一带生鱼、加州鲈在越冬时候应该需要勤改底,多增氧,池塘可以增加水体深度,防治温差过高。离冬季还有一阵子,投料需正常,为鱼体积累足够的脂肪,提高抗寒能力。

  广东旺海饲料实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黄月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