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校刊(报)创办困惑之我见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校刊(报),建议,解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7 13:49
摘 要:校刊(报)坚持以理性的思想指导人,以资深的文采感染人。校刊(报)汇集全校师生教育教学成果,使其开阔视野,扩散思维,陶冶情操。因此,办好校报、校刊,使其成为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刊物,是每所学校办刊(报)人的夙愿。本文文章主要讲述笔者对解决校刊(报)创办的困惑,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校刊(报) 建议 解决
中图分类号:G6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33-01
校刊的内容主要以报道学校事务为主,比如校长、老师的寄语、近期发生的比赛或事记等。校刊不一定局限于与学校有关的事,也有师生专题研究、校园文化精神、征文写作,内容非常多元化,不具备局限性。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学生为计划的主导者,师长则为协助者。制作过程中,师长通常不干涉其内容,只在必要的环节上给予协助。这不仅能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还能体现师生在情感上的沟通。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富有生命力的体现,而校刊(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校报、校刊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树立学校形象、传播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味、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办好本校的校报、校刊,使其成为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刊物,是每所学校办刊(报)人的夙愿。
但就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些学校的校报(刊)似乎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办报的唉声叹气、读报的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学校的领导没有把校报(刊)作为活跃师生课余生活,打造校园主流文化的堡垒。把校报(刊)当成了“别人有,我也应该有”的家常便饭,领导关注的,仅仅去问一下定期出版了没有。至于活是否有人愿意干、内容是否有人愿意看,刊物办的难不难则是少有人问津。结果是刊物的成长空间越来越狭小,路越走越窄。
二、缺乏一批热情主动能干的办刊(报)人。作为知识分子云集的学校,富有才学的人,比比皆是。但往往是这些人宁愿每日埋头于学校的“规定动作”,也不愿意主动承担诸如编辑校报(刊)的工作,原因是“没兴趣”。果真是”没兴趣“吗?“没兴趣”的背后,一方面是校方没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往往用行政的命令,一味的强调“要你办”,而忽视了“你要办”;另一方面是刊物的主要负责人缺乏团结起一批“能干事、想干事,并且能干好事”的人的能力。
三、宣传不够,影响力不足。往往人们有这么一种错觉,既然是校刊(报)是内部刊物,那么就在内部自我消化就可以了,至于发行的深度和读者群的广度,那就不必考虑了。在这样一种思想的主导下,办刊(报)人会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仅仅限于一个特殊的群体而逐渐有了懈怠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上得过且过,不去创新,全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投稿的群体也因为仅限于那么几个“特殊”的观众而逐渐没有了再投稿的意愿,此外,每期刊物的出版,学校还得额外投入一笔似乎像是“鸡肋”味浓厚的钱,走了形式,意义有限。
笔者认为,校刊(报)要想走出以上的困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领导重视,想方设法调动办刊(报)人的积极性。校方应该充分认识到校报(刊)对于一个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全力支持、全程关注校报(刊)的出版。可以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刊物的出版规范有效;用年终考核倾斜、绩效发放倾斜等实实在在的激励机制,吸引这方面的人才,积极的投入到编辑过程中等。
二、扩大影响,深入发掘校报(刊)长远发展的潜力。报刊有没有人看,办的长远不长远,其自身的影响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影响力呢?除了内容需受看之外,还可以采取向学生家长散发,尤其给在地方有一定影响的家长散发的方式,通过他们获取当地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可以采取和其他兄弟学校联合发行或是向有影响力的刊物推荐本校刊物上好作品的方式加大对刊物和作者的宣传力度。影响面扩大后,可以在学校的授权下,以学校的名义跑广告拉赞助,城市学校找企业,农村学校找商铺,这样既解决了校报(刊)在资金上的捉襟见肘,又提升了刊物的档次,扩大了影响。
三、创新发展,充分展现广大读者的心声。校刊的创新发展需要从许多方面去想办法:比如:打破以教研组为主的办刊的模式,积极吸纳有这方面专长和爱好的老师、学生参加,用能力和一腔的热忱而不是作为“任务”去办;在严格审稿的同时,鼓励来稿的多样性,“喜笑怒骂皆文章”,不要把体裁限制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体裁;在有了额外的经费后,要给予来稿适当的稿费;版面设计上要接地气,要充分展现广大读者的心声。
“大家的刊物大家办,办家乡的报纸,办师生身边的报纸,放映师生的心声“,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办好校刊(报)吧。
参考文献
[1]陈智峰. 校刊(报):一项不应忽视的课程资源——兼论校园文学在基层中学的普及和发展[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96-100.
[2]才尚臣. 校刊校报——亟待整合的课程资源[J]. 教育,2007,04:38-39.
李芳1 姚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