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留白”教学处理技巧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小学数学,留白,教学处理
  • 发布时间:2014-11-17 15:16

  摘 要:“留白”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哲学。“留白”让思考更深刻;“留白”让讨论更深入;“留白”让关怀更深切;“留白”让意境更深远。当然“留白”也要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出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 留白 教学处理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39-01

  据说大宋年间,有一年殿试,皇帝要求考生以“深山藏古寺”为题画一幅画,结果获得状元的考生所做的画内容是一小和尚在山涧清泉旁挑了水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的画面,十分巧妙地把“深山”的“古寺”给“藏”了起来,这样的构思新颖奇巧,当然会得到皇帝的赞赏了。其实,这是运用了“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

  “留白”是中国国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想象的一片蓝天,为艺术鉴赏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艺术如此,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综合艺术,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驰骋思想的骏马,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演绎,去“补白”。

  以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倾盆大雨式的“满堂灌”不符合教学规律,现在已经很少看见。还有所谓是“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热闹,实际效果并不好。课堂上的对答如流,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思维训练的不“到位”。一节课下来,细细一想,学生所得是有限的。有经验的教师就注意重视动静搭配,密疏调节。其实,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留白”中,是在表面上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留白”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哲学。教学中留下“空白”有以下几点好处: 1.从思维角度看,“教学留白”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2.从记忆角度看,“教学留白”使学生不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内容更容易记忆。 3.从心理卫生角度看,“教学留白”可以使学生得到积极的休息,以消除心理疲劳,避免走神现象。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讲究“留白”艺术,大胆留白,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经历从初步感知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留白”的运用和收效,能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之妙,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学力。

  一、“留白”让思考更深刻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讲解一道题,在读题之后就开始一个接一个问题提问学生,很快就问出了结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还没等学生反应过来,就一遍遍提醒、提示;学生做练习,正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就开始一遍遍强调应该注意怎样联想、注意运用哪些知识点、注意书写格式……这种“短、平、快”打乒乓球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约束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中要分层次提问,逐步加大难度,在每一次提问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适当“留白”,传递的是对学生的信任、期望和鼓励,并没有急于提醒、提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留白”让讨论更深入

  日常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开始分小组讨论,实际上有些学生连问题都还没听清楚,多数学生还没弄明白通过讨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采用什么方法,就懵懵懂懂地围坐在了一起。我们既要让课堂“活”起来,还要让课堂“静”下来,做到“静思”与“畅说”平衡。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过程,有的教师只注意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也就不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题的教育原则。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的时间,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三、“留白”让关怀更深切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身心、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课堂学习中,老师大胆“留白”,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的去说、去做,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才会因为不怕犯错误而勇敢地对老师、对书本、对所遇见的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才是教师对学生最原本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四、“留白”让意境更深远

  1.灌输式的教学不代表学生理解性的接受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思考”、生成“智慧”。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不可能达到“明智”的境界。灌输式的教学当然可以强制性的将知识传授于学生,但老师“留白”的由预设的寥寥数语,却往往更能开启学生思索、理解的大门。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中自然而然的理解知识的本质。

  2.活跃的课堂不等于深刻的课堂 满堂言,你说罢来我上场的课堂气氛确实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学生的思维因此特别活跃,师生互动性好,但在整节课内,学生们除了听老师讲解外,就是回答老师精心安排的一串串连珠炮似的问题。而串糖葫芦式的提问就像一条无形的缰绳,紧紧地栓住学生,把他们牵来牵去,因此学生学得并不主动也不充分,更谈不上深刻领悟知识内涵。而“留白”教学,细细回味起来,少了几许浮华却多了一份沉淀,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认为的,一节课“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绘画,但也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可以回味思索的“艺术空白”,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思维。

  当然“留白”也要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出发。因此,恰到好处的留白,给师生一方空间、一份权力,让他们可以去探索、去创造,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更生动,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使课堂更灵动,更精彩。

  毛春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