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女孩,8年,15个城市,只为剪纸 难道叫你“一剪梅”?

  • 来源:新报
  • 关键字:丽梅,剪纸
  • 发布时间:2014-11-24 09:53

  她想制作一本关于剪纸艺术的教材

  在众筹网站“追梦网”的首页上,一个项目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走遍中国——一个女生的8年剪纸之旅》。该项目封面的照片上,背景是一栋黄色的老楼,路旁的法国梧桐有些沧桑。一个年轻女孩站在楼前,她手里拿着的东西是这张照片里唯一的色彩,那是一个河北一带盛行的传统剪纸脸谱。女孩侧着身体,微笑着看着手中的脸谱。这个女孩叫丽梅,还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

  丽梅的众筹项目很简单却也很特别,她想做一本以画册的形式呈现的剪纸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中国不同城市剪纸作品以及如何欣赏。在追梦网上,设计了不同的金额参与她的项目:39元、69元、99元、149元、339元。根据支持的金额不同,参与者能获得不同的回报。比如,当教材出来以后会寄一本给参与者,送一套剪纸样稿,甚至可以和丽梅见面直接交流……截至到11月17日下午,她已经获得59次支持,进度达到了103%,众筹成功。

  很少有人会剪纸了

  丽梅,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姑娘,既没有从小传承剪纸的技艺也不是职业的剪纸手工艺者,她为什么会想去做一本关于剪纸的教材?这还得从她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说起。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丽梅第一次接触剪纸。“那时候参加一个美术比赛,不管是画画、手工的形式都可以。”在广州长大的丽梅,普通话里带着些许广味。丽梅的老师正巧会剪纸,在老师的建议下丽梅便以广州的西关大屋为题材,制作了一副很大的剪纸。聊起当时的决定,丽梅说:“因为我们学校的位置就是以前的‘西关’,而且我们很多老师也是‘西关人’,所以我就有了这个想法。”这幅作品获得了特等奖,后来丽梅才知道,她之所以获奖并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剪纸。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俗工艺。尤其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剪纸贴窗花的习俗,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自有自己的剪纸风格。但是现在会剪纸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何况是像丽梅这样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

  而就是这次接触,小小年纪的丽梅就喜欢上了这项民俗工艺,并且一头扎了进去。丽梅说:“我小的时候学画画,但我觉得剪纸更有趣,画画是平面的而剪纸是镂空立体的艺术。”说起剪纸,丽梅侃侃而谈:“比如剪纸的工艺各地也有不同,南方的剪纸,图案比较秀丽,而北方的则比较粗犷。有些具体的地方又有不同,比如陕西甘肃一带会喜欢剪一些娃娃的图案。从制作工具上来说,大部分地方剪纸都是用剪刀,而有些地方却需要刻刀。剪纸大师更是每个人都会有一套自己亲手制作的工具……”

  小学六年级开始,8年来丽梅去到广东(广州和佛山)、福建、四川、贵州、湖北、江苏(扬州和南京)、浙江、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城市探访当地的剪纸文化。她笑称:“只要有剪纸的地方我几乎都去了。”

  贵州之旅,印象最深的是蝴蝶妈妈

  说起贵州之旅,丽梅印象最深的就是“蝴蝶妈妈”。

  蝴蝶妈妈,是苗族神话传说《苗族古歌》里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在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说起贵州,丽梅首先想到的便是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的形象出现在少数民族的许多物品中。她这样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我年纪比较小,大概13、14岁吧,是跟着一个认识的叔叔到贵州的。”贵州以其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贵州的剪纸也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丽梅说:“那种感觉就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与其他的不同,有很浓郁的少数民族味道。”

  这次贵州之行,丽梅探访了黔东南的几个地方,因为那时候年纪比较小,又过去了这么多年,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可是说起来,丽梅还是兴致盎然的样子:“贵州的少数民族都好热情,刚开始当地的很多食物我都吃不惯,我也不怎么吃辣,他们还给我喝了一些自己酿的酒……”如今的丽梅常在各个城市游走,对食物的适应性已经远超从前。

  有些人问我,剪纸?剪纸是什么

  一个城市女孩,坚持8年的剪纸长征路,在丽梅看来是自己对于兴趣的一种执着,而在有些人的眼里难免会不理解。“比如身边的人,很多人对剪纸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跟别人说剪纸,人家就会问‘剪纸,剪纸是什么?’”丽梅有些无奈地说。“你的父母对于你的这个爱好呢,他们是什么态度?”谈及这问题,丽梅笑了起来:“他们就觉得我是打着这个旗号到处去旅游啦。”

  而在探访剪纸的旅途中,也发生或一些不愉快的插曲。丽梅说:“有一次我跟几个同学想到佛山一个有剪纸的地方去参观,就打电话跟当地联系……”第一次打电话去,对方的回应是:你们是谁,来干嘛?你们是哪个领导派来的?”不同意梅子一行人前往;第二次,丽梅长了个心眼,打电话过去联系的时候就说:“我们是某某学校过来的。”这次对方竟然又问:“某某学校,你们校长是谁,他要过来吗?”又未能成行。第三次,丽梅又打电话过去:“我们是某某学校的,我们先过来了解,随后我们的校长再到。”终于,成行。丽梅有些感慨:“就是因为这些这样那样的因素,导致剪纸越来越少。”

  我收获的不仅是剪纸,更是人生----追随自己的内心、感恩、独立、乐观

  从13岁第一次踏上探访之旅,丽梅说:“那时候傻傻的,背着个书包转了几趟公交车才去到目的地,去到之后,还记得当时很害羞不敢说话,徘徊了一会儿之后,终于断断续续地说出自己的目的。回想起这次经历,既好笑又甜蜜,好笑在自己的拘谨,甜蜜在这次之后,我越来越有勇气。”

  丽梅也感慨:“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欢剪纸,为了剪纸,我翻山越岭,去了中国15个有剪纸的地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家看到我在朋友圈上发的剪纸照片时,觉得很漂亮,你可曾知道为了这些薄薄的剪纸,我差点回不了家,路上吃过多少苦。”她说这些年的旅途让她变得更加包容更有勇气了。

  “追随自己的内心、感恩、独立、乐观一直是我人生字典里的四个最重要的词语,而这四个词是这8年剪纸之旅教会我的,我相信我的剪纸之旅会走得更远,去中国更多的城市,甚至是外国,继续认识剪纸,继续那个当年的我的小小梦想。”她最后说道。

  文丨本报记者 何天天 图丨受访者提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