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乐:金秋扫“黄”
- 来源:新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妥乐,银杏树,西来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4 09:59
百年村寨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2013年,妥乐村获得“世界古银杏之乡”、“全国生态文明村”、“贵州最美村落”等荣誉之后,一向不为人知的妥乐声名远播,观赏者、休闲者、旅游者、研究者、投资者纷至沓来,沉寂了几百年的古村落,用它特有的耐心和品质,迎来了它的春天;
就在这个月初,六盘水市第一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更是选择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寨,它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如此迅速的吸引各方视线?
惊艳的现在,要从遥远的600多年前说起。据考证,妥乐村600多年前为彝族聚居地,因明初西南屯军而变为彝汉杂居。随着历史发展,妥乐村居民虽有所演化,但“人树相依”的文化却亘古未变。这里的树,说的就是这个村寨的“点睛之笔”——古银杏,它也因此被称之为“世界古银杏之乡”。
千年银杏树是妥乐村人对长寿和家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村里的银杏树最大树龄1200年以上,平均树龄300年以上,植株高大,胸径大多在1—2米,树冠高度15—30米。特别是妥乐村中心的银杏王,树龄在1000年以上,被村民们敬奉为神树,主干需五六人才能合围,历经沧桑,树身爬满青苔,龟裂遍布,犹如古稀老人深深的皱纹,但枯枝生新枝又长新芽,秋叶迎风招展,真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写照,见证了妥乐村千百年来的风雨历程。
银杏树可以遮阳避暑,叶可制茶提神,皮可入药补体,果可剥食充饥,其形神俱美的品质孕育成了妥乐人世代崇拜和爱树的美好风范。他们认为,雌树如母,儿多母苦,授粉挂果应顺其自然,不可刻意为之;树中有我,我中有树,人树合一,不可分离。村寨有规定,毁树者以不敬神灵祖宗论处,“轻则罚跪,重则棒捶”。逢年过节要杀猪宰羊,举行隆重的祭树活动,包括念祭文、唱山歌、跳板凳舞等。
在村民的精心呵护下,银杏树自由生长,“姊妹树”、“夫妻树”、“瀑布树”蔚为壮观。村民房屋均为清瓦木墙,呈线形伫立于树荫下,人间胜境浑然天成。更为叫绝的是,居然有树根穿过石拱桥,与六百年古驿道、盘州古民居和清澈见底的小溪,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优美画卷。
妥乐村银杏叶最黄金的时节,带上相机,果断扫“黄”去
妥乐的格局是独特的,妥乐村有401户农家,座落在银杏树林中近百户的房屋建筑极为考究,山洼里凸起的妥乐山寨,农舍经银杏树干相串,有勾肩搭臂的亲切姿态。然而,起伏于坡上的农家房屋,均是座西朝东的建筑。这样,每一天的朝阳都要从农户的门楣上滑过,问一声早;每天的落日余挥都要透过银杏树的枝叶,向农户道一声晚安。与妥乐山寨隔河相望的东山坡上,有一栋独一无二的座东向西的房屋建筑,这就是妥乐具有另一种传奇色彩的西来寺。明弘治年间村寨北面兴建西来寺,清乾隆年间重修,妥乐一度成为古代盘州香火圣地。
也有人认为西来寺建于何年何月,文字并无记载。有的说在很久以前,一老道夜间到此,一夜之间建了西来寺,寺庙建好后便拂袖而去。
有的说寺庙建好后,老道在西来寺里修行善终。因无文字记载,渊源难以考证。如今在西来寺可以摸索其历史痕迹的,只有重修西来寺时记载妥乐人捐款捐物的一块陈迹的石碑。碑名“永垂万古”,碑中模糊见文,颂先人功德,乾隆十六年,族人顾、王、路、卜、蒋姓等前辈捐款物重修西来寺,道光十五年立碑纪念。如今,西来寺的房屋己年久失修,但仍可见当年选址的苦心和建筑精细。
站在寺前,可以饱览妥乐银杏全景,如是金秋时节,放眼望去,举目金黄。
这两周,将是妥乐村银杏叶最黄金的时节,带上相机,果断扫“黄”去。
文丨本报记者 东篱 图丨谭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