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正我是不会去看这部电影的,就像无法欣赏布拉德·皮特的性感一样,我也欣赏不来这种从头到尾都是“突突突”的电影,有一部分原因是,这类硝烟弥漫的画面总会勾起我不愉快的儿时记忆,那时我总会因为抢不赢遥控器而坐在地上大哭,配合哭声的背景音就是永无止境的“突突突”。
相比起这种从头“突突”到尾的二战电影,我更容易接受《钢琴家》那样一波三折娓娓道来的凄美故事,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就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全貌,顺带还给你摆正了三观,并向你提出历史问题。
不过,要讨论三观问题的话,战争题材可以是三观最正的,也可以是争议最大的。有一类战争题材电影专业户是不会走错道的,他们的关注点都在“突突突”和“冲冲冲”上,反正都是教科书上记录过的战役,观众杀得过瘾,广电总局也审得安心。可有一类导演不同,他们在各行各业审视过人性之后,最终试探着动起战争的念头,毕竟在这种“合法杀人”的特殊背景之下,人性是最该被审视的。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这样审视越战后人类精神创伤的电影流传下来,深刻程度和如今的一些战争电影相比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关于二战的电影更是多如牛毛,而这些电影中的大多数都不会忘了把自己摆在一个中立的位置,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来呈现人类的可怜之处。
变着法子提高逼格、拔高思想水平,这类描述二战的电影确实蛮拼的,从这一点来看,《狂怒》至少对男性观众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毕竟它有游戏《坦克世界》的支持,在男人最爱的机甲方面表现得更加细致精准,也算是在众多“突突突”电影中另辟蹊径了。只是,对女性观众来说,《狂怒》的魅力就只剩下日渐衰老的布拉德·皮特和《变形金刚》男主角希亚·拉博夫了,大概是为了将它烙上“好莱坞制造”的烙印,《狂怒》里也硬塞了莫名的爱情戏,让男女主角爱得十分痛快,我是说确实是又痛又快。
总而言之,《狂怒》的魅力就在于它“突突突”喷发的雄性激素,如果女孩子不得不陪男友去电影院,你可以试试选择同场次的《马达加斯加的企鹅》也是极好的。
文/彭芳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