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滇味 老昆明的街区地图
- 来源:云南画报·人文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昆明,官渡古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6 15:47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将唤起或提醒着人们,关于这个城市过往的无数记忆。对于那些热爱昆明而又亲眼目睹着这座城市在时光中不断新老交替的人们,他们是那样的依恋和怀想从前。怀旧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每一个老昆明人的心里,都有一份自己的昆明老地图,那雨后青石板上会泛光的金碧路,那记忆中如珍珠般不能污染的官渡古镇,以及那街头的叫卖声和味道永不能改变的风味小吃……
昆明老街 记忆里滋味依旧
文/本刊签约记者 杨红文
图/Clinton Millett(金飞豹提供)
小时候,不懂什么建筑风格,只觉得金碧路和其它街道不同,街两边的房子是石头建的,林立着商店、馆子、医院和公家的房子。那时有梧桐树的街道虽不只金碧路,三市街、南屏街、拓东路、北京路都有高大的梧桐绿荫遮蔽,只是后来却变成金碧路的特色了,而且梧桐树还越来越茂盛。特别是在夏天,街两边的树枝基本接到一起,将整条街都覆盖住了。如若细雨飘飞,那只能是将树叶打湿,而行人是不用撑伞的。晴天,当其它街道被高原灼热的阳光晒得发白时,金碧路上的梧桐树却将阳光修剪得只剩下一块块摇曳的光斑,在街面上闪烁。
同仁街的与众不同,就是那广式骑楼的建筑风格,这在昆明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小时候的同仁街大部分是住家,走道上干干净净很通畅,行人可以从街的一头很悠闲地走到另一头。
在街道的南端有一个修锁配钥匙的小摊,因手艺好,顾客盈门,后来摊主干脆挂起一块“钥匙大王”的招牌。在这条街上还有卖泡菜、泡梨的小摊,瓶瓶罐罐地摆了一桌子,老板对自己的产品很自信,吆喝顾客随意品尝。二允巷口有个专治跌打损伤的小摊,摊主是个老大妈,出售膏药、草药和药酒,墙上自然少不了“华佗在世”、“妙手回春”之类的锦旗。时常路过,也不见有什么生意,但多少年来一直见她在此坚守着……
宝善街就在顺城街东口的斜对面,和其它街道一样,沿街全部开作铺面。印象里,这条街的南侧多是传统的木结构楼房。街的北侧多是砖石结构的建筑,陈纳德将军的“飞虎楼”就在北侧祥云街口。整条街临街一面的铺面门板和墙壁都被刷成淡黄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
从金碧路一转进东寺街,在街的左边就会看到一栋三层楼的老楼,一楼已改成铺面,二楼全是雕花窗子,三楼是一排“美人靠”可凭栏俯视街景。这条街上像这样的三层木结构老房子为数不多,它自然也就显得鹤立鸡群。随着岁月的流失和风雨的冲刷,这栋老楼已显出了苍老和斑驳,只有栏杆和窗子上的精美雕刻,还在讲述着它的过去……街的右边是一溜木结构的两层楼,一楼是铺面,二楼是住家,房顶长着长长的茅草。一扇雕花木窗的主人雅兴十足,精致的鸟笼天天都挂在窗外。
东寺街有很多小巷,其中有一条叫“花椒巷”。花椒巷11号是一个气派的大院。院门在昆明过去的老街巷中也是很少见的,整道门都是用石头砌成,在石门柱的顶端,各站立着一只张牙舞爪的石狮子,狮子虽不大,但雕刻得极生动,使这座院落透出了一种霸气。从此便可看出这绝非一般的富裕人家。走进大门,院子不大,但可用精致、考究来形容。向住户打听,虽说法不一,却都与唐继尧有关。过去的临安会馆也是在一条小巷里。临安会馆是一个传统风格的大院,正房和两边的耳房都是木结构的三层楼。会馆改造成旅社,没有住家自然少了烟熏火燎和乱搭乱建,斗拱和雀替上精致的雕花都还清晰完整,走道上的一圈雕花木栏杆同样是别致圆润、一根不差。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庙直街成了标牌制作一条街,从一寸见方的名片、卡片到一米见方的大字,从纸质、布料、木质、铁质、铜质、石质和塑料,各种材质应有尽有,正草隶篆各种书体琳琅满目。在这些标牌店铺的间隙和人行道边,会间杂摆有几个小摊,小摊就一张折叠桌,桌面铺满白纸,桌后坐着一位很有学究气的老者。业务主要是代写书信、检查等,这一古老的行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能见到。当然这些商店、商品和业务多少也跟“文”字沾点边,也没有辱没了正对面的文庙和这条街名。
文庙直街北端东侧103号是一道大铁门,门自然是后来安的,里面是一个精致的木结构院落,交通医院的中医科就开设在此。在拍摄时我感觉这个院落少了一半,现有的只是北面的主楼和东面的副楼,按昆明“走马转角楼”的设计,应该还有南面和西面,走廊才能转过一圈来,天井围在中央。一楼用来做诊室,但还保留了过去的雕花门窗,二楼采用吊脚楼的形式,下垂的吊脚雕花精美,走廊的栏杆也较精致。上二楼的楼梯反倒显得狭窄陡直,仅能容一人上下,如俩人迎面而遇,有一方就只能等对方上来或下去,这也正好体现了谦恭礼让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当时我不知道过去是何所在,后来此处被改造成“钱王街1号”,才知道是清末“钱王”王炽的同庆丰钱庄。
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威远街有个“一菜市”很热闹。那时菜市都是“公家”的。一菜市是用过去布政司司署(藩台衙门)改建的,改革开放后整条街都用来开办农贸市场,临街的一楼开成铺面,人行道下摆起了摊子,亦是从街头一直摆到街尾。
我拍摄威远街时,发现街北面几个菜摊的后面没有铺面,而是一堵白墙,墙正中有一道高大的木门,门上方还有窗子。我推开大门上虚掩着的小门,里面是一个有约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旁边的一间小屋上挂了块居委会的牌子。
一个60多岁的大妈看了我的证件,给我介绍这里是龙公馆——“云南王”龙云的公馆。龙云——解放前曾任过云南省主席,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有着许多传奇经历的人物,他在昆明有好几处住宅,但在此住的时间最长。院子前方的正房中间有一条深深的通道,通道尽头是一道紧闭着的大门,穿过这道门是内院。空空如也的大院,院中有一栋孤零零的石头楼房,也不知过去是用来做什么的。从一扇开着的窗子跳进去一个房间,穿出房间又是一个天井,齐腰的杂草占据了整个天井,一种怕人的寂静和凄凉的感觉伴着我走出了大门,回到人声嘈杂的威远街上仿佛两重天。回头再看看龙公馆的大门,我想过去他的大门里面和外面怕是另外一方景象吧!
龙公馆东面的围墙外有一条小巷叫财盛巷。从热闹嘈杂的威远街拐进去,老房子改成的杂货店也无所谓生意好坏,老人们在家门口端着饭碗聊聊家长里短。几个小孩在巷里争着一个球,你踢一脚我踢一脚。平常百姓居家过日子的景象使小巷里显得清静祥和。清代,巷内有财神庙,故称财神巷。抗日战争时期,将火腿巷、要致巷、石门坎巷合并,改名财盛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过去这里和“云南王”还是两隔壁,只是串不了门而已。
官渡古镇 四千年的矜持
文/陈晓丽 图/张恒钊 贾翔
“我家(jie)昆明人,哪点(die)不如人,象牙烟锅是叼春城,满链壳呢单车是带女人,毛呢裤子是系草绳,的确良的衣裳是一层裹一层……”
这是昆明特有的戏曲花灯,用地道昆明方言演唱,曲调轻快悠扬,每一个老昆明人都能随口哼唱。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个曾经飘扬在昆明大街小巷中的曲调逐渐堙没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今天,再要重温曾经的点点滴滴,我们只有前往位于昆明东南郊的官渡古镇。
四千多年的时光过去,昆明城不断蜕变,旧有的容颜已渐渐淡去。但官渡却依然保持她特有的矜持,像一个与城市毫无关系的局外人,任凭风雨变化,多少繁华逝去,依旧如许。
走进官渡古镇,踏上石板路,看着两侧古旧的老房子,伴着身边背着双手慢吞吞行走的老人,脚步也不知不觉地放慢,人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轻快的步伐变得轻松悠闲舒适起来。
古镇街头,身着艳蓝的阴丹兰对襟大褂,头戴同色头帕的大妈笑吟吟的在卖鲜花、小菜和特色小吃,不时有人前来询问,她们笑着回答,利索地拿货找钱。无人问津的空隙,便用地道的方言聊天说笑。
街边的老茶馆里,老人们在喝茶逗鸟,他们都是时常光顾这里的老人,多少年来相聚于此,彼此之间熟识默契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话题多样而又层出不穷,说到高兴处,拿起桌上的烟杆抽上两口旱烟,烟雾喷散之间,自有一番悠然自得。
公园中的休息长廊里挤满了看唱花灯的人,手拿二胡、琵琶和其他不知名乐器的老人陶醉地演奏,中间的老头和老太太用地道的昆明方言认真地演唱,随着节奏和唱词还有相应的舞蹈与之配合。花灯小调的形式变数不多,但是内容特别丰富,生活中柴米油盐、吃喝拉撒都可编入其中,还可以随时插入调侃的小段子。因其用当地方言演唱,听得懂方言的本地人陶醉其中,随着调子打着节拍,听不懂方言的外地人听得半懂不懂,但也笑着融入这欢快的气氛里。两个唱花灯的艺人专门从黄土坡来到这里,两人风格“怪异”,上台唱的那位男扮女装,嗓子高亢,另一位默默坐着拉二胡,偶尔唱几嗓子,声音粗犷沧桑。
身体疲惫之时,随便找一家小店,喝一碗木瓜水,尝一尝“官渡三宝”,可谓旅途一大乐事。
饵块是“官渡三宝”中的第一宝,新建立的饵块传习馆使得近乎绝迹的手工制作饵块技艺得以复生,继续传承,老昆明“人工舂饵块,几里外闻香”的胜景再度重现古镇。
官渡的大妈肩背竹箩筐,沿街叫卖的麦粑粑,是官渡第二宝。古镇的粑粑由麦粉烘制而成,外形有点像烧饼,但比烧饼松软香甜,可口快意。刚出炉的粑粑非常烫手,传统上店家会提供筲箕来给顾客盛粑粑。
官渡第三宝是官渡米线,与昆明其他地方的小锅米线不同,官渡米线必须用小铜锅煮,其中的酸,需用地道官渡乡下人腌的菜勾勒,而鲜,得靠老火熬制的骨头汤;煮入洁白柔韧的米线,再点缀些新鲜肥韭菜和翠绿葱花;最后加上一勺红艳艳的辣椒油和一勺喷香的酱肉末,只吃得人心满意足,连抬头都顾不上。
吃完“官渡三宝”,若还有胃口,出门一路过去,满街都是烤臭豆腐、烤饵块的摊儿,还有豌豆凉粉、甜白酒、凉拌田螺、毛血旺、抓抓粉、米凉虾这些经典小吃,每一种品尝都是舌尖味蕾的一次盛宴。
走进官渡古镇,跟随着老昆明人悠然闲适的生活步伐,品尝着曾经独特多彩的味道,倾听着花灯滇戏缠绵而又沧桑的调子,那些随着时间长河慢慢远去的千年时光仿若一幅长卷铺展在了我们的眼前,惟愿时光不老,保存着老昆明点滴的官渡古镇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