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 醉美村寨 云南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系列报道(五)

  云南向来以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而著称。本期选择的3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均是该民族最典型的聚居地。三江并流之地,怒江大峡谷的滴水河村,住着一群敢上刀山、敢下火海的傈僳族人;大理巍山古城附近,一个传奇的古寨有食村,是南诏王族后裔的隐居之地;而澜沧江西岸,临沧的腾龙村,158棵古茶树的清香之中,散发着说不尽的拉祜风情。

  策划: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云南画报社

  临翔区腾龙村 拉祜风情 古茶飘香

  文图/中共临翔区区委外宣办

  以前,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说起居住在临翔区的拉祜族,几乎所有人想到的都是南美拉祜族乡。实际上,在博尚镇,博尚水库西边的山上,也有一个拉祜人聚居的村子——腾龙村。

  从临翔城区往南沿柏油马路走30公里,就到了这个民族村寨。穿过拉祜风情特色的主寨门,叠水、小桥、水磨、休闲亭等水体景观,让原本就身处自然深处的景色更加怡人。

  拉祜族人春节叫“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腾龙村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按拉祜的风俗,初一日不准外人入寨,初二日才能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贺喜。节日狂欢日期间,姑娘和小伙子们吹响葫芦笙,跳起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晚上,看热闹的人们纷纷离去,山坡上升起了一堆堆篝火。一对对青年情侣在一起谈情说爱,沉浸在幸福与欢乐之中。

  从腾龙村的中心位置看过去,一排排蓝、红瓦顶的别墅式住宅给这里的拉祜族人带来了一片美丽家园的风貌;再环顾腾龙村四周,古茶树星罗棋布,既有独木成林的,也有成片而居的。两种风景相得益彰,遥相呼应。

  凉风吹过,古茶树散发的独特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生长于此的古茶树沐浴着初阳,焕发着生机。郁郁葱葱的大树,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举目望去,树冠高度竟达12米。腾龙村的158棵古茶树都挂着“身份证”,上面记录了从种类到分布地带等茶树的详细信息,茶树根部还围了一排木栏,既保护了大树不受到侵害,又能让人触摸到大树的历史。

  在腾龙村的茶厂,一片片茶叶在阳光的暴晒下,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在比较简单粗放式的加工后,一泡热水便回味出茶叶的无穷甘怡。

  腾龙村当地用月光晒茶堪称一绝,名叫“腾龙明月”,原本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将腾龙这样的美丽家园样板村与古茶结合起来,再以这样独特的制作方式也就赋予了古树茶产品诗意和噱头。虽然158棵古树每年产100多斤晒青毛茶,制成成品后,出厂价能达到200多元一斤,如果算上周边收来的茶叶,一个村级的小厂年产值能达到30万元。

  腾龙村民的经济意识很强,有些就直接将古茶树寄养给茶厂,自己省心,茶厂也能按照规范管理采茶,有的还玩起了出租,今年租给某个茶厂,如明年有更好的租客,则会转租。总之,对于古茶树的开发形式不一而足,但目的也很明确,在保护中寻找到更大的经济价值。

  Tips链接:

  博尚镇勐准村腾龙组有65户、226人,全部为拉祜族,是一个民族村寨。2013年前,全村只有两幢砖混房,村民收入很少。2013年腾龙村入选云南省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名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建设了62幢靓丽的小楼房,崭新的硬板路,供人休闲的小亭子,常年转动的懒碓以及永不停息的水车和富有诗意的栈道。如今的腾龙村,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河水清澈,民族文化产业、现代观光农业、旅游业、农家乐等发展良好。

  泸水县滴水河村 三江腹地 世外桃源

  文/罗金合 党兵 图/罗金合

  滴水河村,位于泸水县西南,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滴水河景色优美,不仅拥有众多的河流、瀑布等水体景观,同时还具有大片的森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三江并流”怒江流域高黎贡山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研究价值、动植物学研究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历史民族文化研究价值以及独特的自然美学价值。滴水河景区,植被保护相对较好,气候凉爽,是距离州府最近的避暑休闲胜地。

  滴水河村的主体民族为傈僳族,这是一个“敢上刀山、敢下火海”的古老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傈僳族大多居住在怒江州的高山峡谷之中,滴水河村海拔1千多米,正处怒江大峡谷之中,是傈僳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在怒江大峡谷,两岸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上,被绿色的植物所覆盖;脚下奔腾咆哮的怒江水,浪花飞溅。滴水河的傈僳族人,每到捕鱼季节,便自高山下到江边,在汹涌的江水中捕鱼,实在是遮阳伞下的垂钓者所不能想象。

  可以想象高山峡谷的生活,除了无比神奇与自由,也有许多困扰。首先是居住。滴水河多是陡峭的山地,不便开挖地基,加之地势凸凹不平,建造房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聪明的傈僳族创造性地使用若干长短不齐的木杆,支撑在山坡上,使房屋平稳地站立起来。房子上面住人,下面可以关牲畜,既防湿,又通风。这种住房被称为“千脚落地”。其次是出行。大峡谷里几乎所有的地形都呈“V”字形,出门就是大陡坡,出远门则要过江。

  尽管傈僳族“疾走如狡兔”,但头上忽然落石,脚下拐弯便是悬崖,出门行路并不安全。尤其还要过江,在缺少桥梁的年代,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过江主要靠“溜索”。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美但实质非常危险的方式,“溜索”大都用竹藤扭成,拴住江水两岸,常常因为腐烂断裂。

  傈僳族最重要的节日是“阔时节”,大致相当于汉族的新年。最具特色的却是“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想想便让人血脉贲张。

  “刀杆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明朝兵部尚书马骥,这位历史上参与过麓川之役的进士据说赶走了傈僳族的敌人,收复土地,体察民情,并传授傈僳族武艺。然而却遭奸臣陷害,被毒酒害死。傈僳族为给马尚书报仇,约定每年尚书遇难的日子操练武艺,于是便形成了“刀杆节”。

  “刀杆节”之前的夜晚,是“蹈火”仪式。傈僳族男子赤裸双脚,闯入烧红的火炭堆里,并不停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好似飞逝的流星。这仅是开始,然后火场中的舞者捧起通红的火炭,分别在脸上、身上擦洗,并让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仿佛那不是火,而是情人的抚摸。直到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奄奄一息,“跳火海”的舞蹈才算结束。

  第二天,将磨得锋利的36或72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成一刀梯,刀梯顶端挂小旗和鞭炮。表演者各斟满一碗酒一饮而尽,随即纵身跃上刀杆,双手攀扶刀口,一级一级向上爬,爬至顶端点燃鞭炮,将小旗抛向人群,然后一级一级下到地上。

  “敢上刀山、敢下火海”是傈僳族翻山越岭、攀藤负葛的生活经历的再现,也是傈僳族义气千秋、赴死以报的民族性格的体现。与“刀杆节”的硬朗相对的是温婉的“澡塘会”,这个浪漫的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已经传承了几百年。

  Tips链接:

  作为泸水县片马边境生态旅游区开发内容之一的滴水河是“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点旅游推荐项目,将作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一是开展了滴水河景区的景点调查和筛选工作。经认真调查,目前,景区共有阴阳瀑布等大小景点16个;二是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滴水河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三是投资36万元启动了滴水河村子至1.8公里处的电瓶车通道和上方人马驿道建设工程;四是依托旅游开发发展了草果标准化种植1000亩,林下牧草种植200亩,虫蝼种植50亩,林下刺茏苞种植200亩,土鸡养殖3000只,半山水稻高产创建500亩;五是加快旅游服务业发展。为了解决该景区游客的食宿困难问题,已扶持了2户农家开展“农家乐”旅游服务接待工作,下一步继续扶持3户“农家乐”和2个旅游商品购物点。

  巍山县有食村 王族后裔 传奇古寨

  文图/张恒钊

  有食村,座落于巍山县东山脚下,由上村、下村两个自然村组成。

  全村有三百多户近两千人,居民均属字姓彝族,是巍山境内彝族聚居的较大村落之一。

  有食村开基建村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据收集到的碑铭和墓志记载来看,该村的建村年代应在明代以前,字姓彝族在有食村已至少生活了八百年以上。

  据传,有食村字姓彝族为唐代南诏国蒙姓王族的后裔。南诏后期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王位,南诏国灭亡。为铲除后患,郑买嗣在政变中疯狂屠杀南诏国蒙氏王族成员,从屠刀下侥幸逃生的蒙氏王族成员被迫四散躲藏。为躲避追杀,这些幸存的王族成员只好改名换姓以求生存。改“字”姓后裔保留了“蒙”字的偏旁以示不忘祖先之意。有食村的字姓彝族就是改姓“字”姓的这部分南诏王族成员的后代。

  明洪武年间,有食村始祖字礼达率部归附明军,协助明军平定大理国地方割据势力,后在军中任职。明正统十三年,字礼达之子字琮征战傣族土司思任法叛乱有功被敕封武德将军,准其子孙承袭。字琮之子字瑛承袭父职,后征战贵州东苗反叛,升职之正千户,去世后被彝族土主崇拜风俗奉为土主,尊呼为“阿公老爹”。

  今天的有食村,还保留往昔军中后人建设的痕迹。两层高的寨门下,一扇厚厚的木门,守护着几百年的古寨。寨门上层是夜晚值守的房间,依然残留的箭垛口,让人回想起古时那个盗寇流窜的年代。这个屹立几百年的寨门守护着有食村的村民。走进一家古朴的雕花木门后,更是别见洞天,汉族样式的四合院,离奇地在院前院后的隐蔽地方有着前后相通的小门,如遇突发情况,村中所有的人家都可相互通联,共同防御。这估计也是出身军营的老祖定居此,出于军事防御的构想才有了这样的村寨结构。走过村中雕梁画栋的门楼,让我惊讶一个彝族村寨竟然将汉文化演绎得如此精彩。

  我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村里的文宫,这是一座修建于清道光四年、供奉文昌帝君的宫殿。据村中族谱记载,这是当年本村有识之士捐出宅基地,本村字姓民众集资修建的,敬奉文昌帝君和教育本村子弟的场地。聘请外地先生教育本村子弟,本村文教曾经兴盛一时,文宫内的教育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文宫内文昌帝君的雕像肃立百年,现在依然享受着有食村民的香火和叩拜。院内零星开着黄花的桂花树,据专家考证已有300年的树龄。我来到这里的时候花期已过,据村长说,每年火把节时候,整个树都会开满黄色的桂花。

  文宫处于有食村后的山坡上,站在宫门可俯瞰整个村庄,虽然现在文宫已经失去了教育功能,但这里依然是村内召集群众议事的主要场所。

  村内另一处庙宇则是“武德祠”,祭奉本村彝祖字瑛,故又名字瑛庙,字姓村民又称祖庙。现存庙宇为清代咸丰年间维修后保存下来,内有一块明正德三年建庙时立的大理石碑,镌刻有“流芳百世”等碑文,文中记载了该村字氏先祖字礼达、字瑛等几代人,归附明王朝创业建功的事迹。走进正在施工修缮的“武德祠”,在大殿正中,供奉的是道教中的太上老君,两旁的对联则显示这里的道教与道教圣地巍宝山一脉相承。

  然而这个曾经英雄辈出的有食村,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与周边回、汉村子相比,却越来越显得苍老,越来越贫困落后,成了一个让人难以相信昔日曾经辉煌的少数民族落后村寨。为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在省、州民委的关心支持下,该村列入2013年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实施后,有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彝村,飞跃成为民族团结、欣欣向荣的新彝村。

  今天的有食村,再不是旧模样,村内呈现出团结、文明、整洁、向上的良好风气,全村爱护环境,爱护名声,人人新风貌,处处新气象,古彝村又焕发出了青春。

  Tips:有食村已全面实施完成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整合投入62.7万元,不含群众投工投劳折资,其中民族专项资金补助30万元,其他部门整合32.7万元,村内道路改造、硬化1450米,拓宽路面平均达3米,平均厚0.2米,主干道绿化植树100多株;建设民族文化小广场3个、打歌活动场1个、民族文化活动室2个;引导发展畜牧产业,扶持黑山羊养殖6户,补助适当资金进行墙体粉刷,墙体亮化2000多平方米;修复古寨门2座(南、北寨门),建起彝族照壁式民族文化长廊10余米,绘制民族风物图、踏歌图等数幅,永久性墙标2条,建起民族团结示范村标志碑1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