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极度负责的完美主义者愿意向观众呈现他创造出的全新世界,每个角落都用了心思,打磨光滑一尘不染,运转起来像上足了油的机器一样精准漂亮。
在我的印象中,韦斯·安德森是戴眼镜的,留长发,瘦弱寡言,典型的书呆子(nerd)模样。最近看到他的照片,却一律去了眼镜,还是长发瘦削,看起来不呆了,似乎还有点连环杀手或者sex offender的面相,让我很想劝说这老兄再把眼镜戴上。眼镜符合他的气质,我看过他拍《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的纪录片,戴着眼镜蹲在地上,检查着一大张卧室墙上复杂多彩的贴纸图案,想找出哪里不太对,那个认真劲儿,像个学天体物理的研究生在星空图上找一粒宇宙尘埃,不戴眼镜怎么找得着。
不管怎么说,也许他想显得成熟一些吧。查了资料,才发现他生于1969年,今年已经45岁了,这倒让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他都这个年纪了。可能在我的想象中,他是个从来长不大的人,就像彼得·潘。从他的电影来看,从《瓶装火箭》到《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感觉这位创作者从来没走出过童年,或者青春期,尤其是《月升王国》,多年轻的头脑。
第一次听说韦斯·安德森,是大约十年前,老美同学们频繁提到一部电影Rushmore,都啧啧称赞,倍加推崇的样子,我还以为说的是黑泽明的《罗生门》,也跟着点头,然而疑惑他们怎么会对一部日本老片子保持如此统一的品位。后来终于搞明白,是韦斯·安德森的《青春年少》,讲的是中学生的故事。《青春年少》是韦斯·安德森的第二部长片,也是为他博得大名的作品,故事和他上中学的经历相仿,主角是一个个性奇特热爱戏剧的校园牛人,和一位有钱的中年大叔拼抢美女老师。两位主演詹森·舒瓦兹曼和比尔·莫瑞后来都成为他最喜欢用的演员。这部电影虽然是早期作品,已经深度凝聚了韦斯·安德森独特的个人风格,似乎一下就选对了路,定了型,从此再没有变过。
韦斯·安德森独树一帜的风格,喜欢他的观众应该都能扳指头数出来:总是描述一帮性格古怪的中产阶级,喜欢色彩鲜明的对称构图,喜欢插入一个个精致小物件的俯拍特写镜头,布景的细节一丝不苟极大丰富等等,有点像一个强迫症加自闭症天才儿童内心世界的展现。我怀疑韦斯·安德森可能还是个“画面记忆症”患者,就是说看到的东西都以一幅幅画面完整保存在脑子里,可以随时调用,回忆起画面上的每个点每条线。不然,他为什么在电影画面中堆砌远远高于观众的肉眼所能处理的海量细节呢?他不知道大家的眼睛不够用。
懒省事的导演喜欢用镜头糊弄观众,用分切的特写来代替全貌,韦斯·安德森正好相反,他一定要把全貌完整地展现给观众看,就像《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布景,用一个镜头表现缆车如何从山脚走到山顶,画面撑满了一座山;还有《海海人生》(The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一个长镜头把巨大潜艇的内部剖面图都拍下来给你看,从机房到卧室一应俱全,像一张童书上的精美插图。对观众来说,这种方式无疑能最大满足观影的好奇心,只有一个极度负责的完美主义者愿意向观众呈现他创造出的全新世界,每个角落都用了心思,打磨光滑一尘不染,运转起来像上足了油的机器一样精准漂亮。我想这大概符合儿童见到器型硕大的乐高玩具的心理,想知道每个组件是怎么拼出来的。
韦斯·安德森不像一个躲藏在儿童心理中的大人,他从内到外都像个儿童,这个很难装出来。就像《月升王国》描摹少年恋爱,不像一个已经经历过恋爱的大人拼命让自己青涩起来重现年少时光,就是一个刚刚尝到恋爱滋味的孩子表露出的样子。《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老狐狸带着小狐狸偷鸡,都是抓过来一口咬死,这是最正宗的童话,儿童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大人看到这里反而会疑惑这是不是有点残忍。《海海人生》中主角的好伙伴被鲸鲨咬死,在他的故事里也显得无害,因为儿童对杀戮是不理解的,就像听到“老虎吃人”,不会想到血淋淋的场面。《布达佩斯大饭店》可能是他最成人的题材了,然而他想象出的“饭店总管秘密大联盟”,也是孩子对世界的想象,一声召唤,全世界的饭店总管都纷纷出动帮自己人跑路,真是一个好玩的世界。
在他的电影里,大人也像是孩子眼中的大人。《青春年少》里比尔·莫瑞扮演的大叔,跟两个儿子斗些愚蠢的气,斗急了大巴掌扇过去都是真打。《月升王国》里的布鲁斯·威利斯和爱德华·诺顿,他们一本正经的样子看上去像小孩在装大人的做派。只有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能制造出这样奇妙的效果,他是世界的搭建者,整个世界都具有他的气质。
韦斯·安德森自认他的师承来自特吕弗,在天然的灵气方面,两人确有些共性。然而韦斯·安德森和特吕弗终究不是一派的,他像个拣到了武林秘籍的少年天才,学了些秘籍上的招式,后来变成了张三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