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探佚(一)

  • 来源:教育与学习
  • 关键字:红楼梦,探佚,创作方法
  • 发布时间:2015-01-08 13:03

  过了二百五十多年,《红楼梦》这部小说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欣赏、研究这部小说已经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说出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红楼梦》有探佚这部分内容。

  什么是《红楼梦》探佚?“佚”就是丢失。探佚就就是探讨《红楼梦》原稿佚失部分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原著只留下前八十回,成了断臂维纳斯。但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并不是压根没存在过,而是“佚”了,丢失了。佚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今天不讲这个。暂且接受脂批的说法,即“被借阅者迷失”。探佚就是要探讨这个“被迷失的世界”,把它的大体轮廓勾勒出来,看看曹雪芹原来的整体构思是什么样子,小说原著的整体风貌是什么模样。很自然,也就会比较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内容与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有什么区别。再进而比较这“两种《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哲学、审美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看二者有什么区别。

  但原稿既然已经“佚”了,我们根据什么来“探”它呢?是不是胡乱猜谜呢?探佚怎样来保证它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呢?探佚最主要的根据,还是来自于《红楼梦》的文本本身。因为曹雪芹写小说时采用了一种奇特的方法,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八十回的确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谶语”“影射”等伏笔,根据这些伏笔的确能探索出后文情节发展的基本轮廓。第二,就是通过对前八十回的分析,对作者的思想倾向、艺术手法、审美风格、结构法则、悲剧观念等作深入的研究,看看那文章的必然走向,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第三,脂砚斋等曹雪芹的亲友写下的批语中有一部分涉及八十回后佚稿的内容,甚至有具体的文句,比如说原著写黛玉死后潇湘馆的情况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是和前八十回的描写“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前后对仗的。第四,《红楼梦》有很强烈的“家史”“自传”性质,所以小说的“生活原型”也就是曹雪芹家世的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探讨原著的某些情节可能怎么写。比如曹家有两个女儿是王妃,其中一个是平郡王纳尔苏的妃,另一个也嫁了某王子,《红楼梦》中贾元春和贾探春分别是皇贵妃和海外王妃,当然小说是作了艺术加工的。第五,是清朝至近代的不少野史笔记记载了一种“旧时真本”《红楼梦》,说到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节情况。虽然至今没有一个本子被发现,但历史记载言之凿凿,如流入日本的儿玉达童本就说探春是“杏元和番”,用陈杏元比喻贾探春。以上就是探佚的五大根据,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也就是对《红楼梦》文本的深度阅读。探佚学涉及版本、家世等“红外学”,但从本质上说,它是地地道道的“红内学”。当然,这五种根据或者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结合的。

  下面重点讲一讲“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奇特创作方法。

  这是一句“脂批”——脂砚斋的批语。脂砚斋是笔名,是和曹雪芹关系亲密的一个亲友,曹雪芹创作小说的时候,同时就有一伙“圈内人”在他的小说抄本上写“批评”——批语和评语,其中脂砚斋写得最多最有代表性,后来研究红学的人就把所有这些“圈内人”写的批评叫“脂批”——或者“脂评”。

  这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脂砚斋等人不只写了一次,而是写过好多次,有时候表达方式略有变化——写成“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伏后文”……等等。一言以蔽之,这是曹雪芹写小说时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全局性的艺术手法。那么这句“写作手法概括”,究竟是什么意思?“草蛇灰线”是两个比喻。“草蛇”是说一条蛇从草丛中蹿过去,不会留下脚印——画蛇还不能添足么,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但仍然存在的痕迹,比如某些草棵可能会歪倒一点。“灰线”是说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过去烧煤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恍惚隐约的。“草蛇灰线”就是比喻在小说写作中到处留下对后文情节发展的暗示、伏笔,所以说“伏脉千里”、“在千里之外”。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写作方法!神奇在这种手法不是“偶一为之”,而是几乎在每章、每节、每句中都存在。如果我们能看懂这些“草蛇灰线”,是不是会增加我们阅读的兴趣呢?因为人人都有一种“预知”、“猜谜”的癖好。反过来,如果你对这些满布文本字里行间的“草蛇灰线”一无所知,麻木不仁,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你能说你已经“读懂”了这部神奇的小说吗?下面我就告诉大家这些“草蛇灰线”的奥秘,引领大家一步步进入这个艺术的迷宫。“草蛇灰线”一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一、谐音法;二、谶语法;三、影射法;四、引文法;五、化用典故法。

  我们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是单音节象形文字,一个读音可以有多个字形,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英文叫text)中,含义参差的同音字并不会引起理解的障碍。由于这个缘故,中国文化中的“谐音文化”就特别发达。比如过年前我到南宁、桂林旅游,看到礼品店里卖的礼品玩意有作成棺材模样的,我有点奇怪,售货的小姐告诉我:“棺材”谐音“官财”,表示让你又升官又发财。又比如我们过年在门上贴大大的一个“福”字,要把它倒着贴,也是用“倒”谐音福“到”。如此等等。

  因此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就特别多一层讲究,有了些忌讳,要让同音字引发美好的联想,避免坏的联想。其实所谓语言文明里也包含这一层意思。要多讲吉利话、“好”话。把“不好”的话也往好的方面理解,其中谐音就是一个重要手段。古代的等级制度特别严重,有所谓“避讳”,就是对尊长的名字要避免使用以表示尊重,而用读音或意思比较接近的字来代替。《红楼梦》里就有一个例子: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第二回她的家教贾雨村说:“怪道这女学生读凡书中有‘敏’字,他(不要改‘她’,清朝还没有这种区分)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时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曹雪芹不愧是一个大天才,他就把这种谐音的民俗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成为“草蛇灰线”的一种重要类型。这主要体现在小说中人的姓名上面。比如小说第一回登场亮相的“甄士隐、贾雨村”,就是谐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存焉”(或曰“假语村言”,研究者认为是抄手听音之误),暗示小说中写的贾府故事是以曹雪芹家的“真事”为素材的。所以小说中又常提到一个江南的甄家,有一个和贾宝玉长相、性格都一样的甄宝玉。

  贾家的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明确告诉我们“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从命名上就规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结局。第一回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就是后来的香菱,这“英莲”和“香菱”都是谐音“应怜”。这个乡村财主的女儿,五岁就被拐子拐卖,后来又成了呆霸王薛蟠的小妾,最后被薛蟠的大老婆夏金桂折磨而死,她的命运也真“应怜”了。相反,那个甄家的丫鬟娇杏,则谐音“侥倖”,因为她偶然回头看了落魄书生贾雨村一眼,雨村误以为她有意于自己,作了府太爷后就讨她作了妾,正巧大老婆不久又死了,这个乡村丫头就成了堂堂的“地市级首长夫人”了。所以小说中有两句诗调侃说: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为什么说“一着错”呢?因为按封建礼教,女子走路应该低眉顺眼,回头乱看男人,是不守规矩,犯了错误。曹雪芹这么写,很有点调侃意味,要是死守规矩,不就要失去很多机会吗?

  《红楼梦》里那些小人物的姓名几乎都有谐音的意趣。像荣国府的几个管家:银库房的总管吴新登——无星戥(没有秤星的秤);仓库的头目戴良——大量(浪费);采购的买办钱华——钱花(乱花钱)。再如贾政的清客詹光——沾光;另一个清客单聘仁——善骗人。甚至第一回中贾雨村刚到甄士隐家,“方谈的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这个就出现一次的严老爷,“严”也是“炎”的谐音,是两片火,脂批说:“火将至矣。”暗示了甄家即将遭遇火灾,而烧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物姓名谐音,暗示了人物的最终命运,情节的未来发展,妙不妙?

  第二种“草蛇灰线”是谶语法。人类对语言的迷信古今中外都一样,因为语言的确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这已经是二十世纪的哲学经典格言了。人总想预先知道未来的事情,又觉得语言这玩艺有点神秘感,这就发展了“谶语”文化,我们现在还能在市面上买到“大预言”一类著作,中国人外国人写的都有。中国古代也有不少这一类书,大多是画一幅画,后面配上一首句子整齐又押韵的诗歌,内容含糊朦胧,充满暗示性。比较著名的如传说唐代袁天罡、李淳风编写的《推背图》,传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搞的《烧饼歌》,都是这一类。也许连萨达姆被美军生擒的事也能从中找出某种影射吧。在《红楼梦》里,曹雪芹点化这一传统,创造了一种谶语法,暗示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后续演变轨迹。具体地说,谶语法可分为四种类型。

  首先是诗谶。我们看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让他看太虚幻境薄命司里的“册子”,上面不就是一幅画配一首诗吗?贾探春要远嫁海外,就画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上一个女子掩面啼哭,岸上两个人放风筝,配的诗则是“……清明啼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惜春将来要当尼姑,就画一个女子在寺庙中念经,配诗则是“……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后面仙姑又让幻境的管弦歌舞乐队给宝玉演唱“红楼梦”套曲,载歌载舞,也是一样的诗谶。《聪明误》中不就有形容王熙凤未来结局的名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除了这种类型的诗谶,小说里的才女们搞文学社团,海棠社,桃花社,螃蟹咏,柳絮词,大才女林黛玉更是跟着感觉走,时常长歌短吟,《葬花词》,《风雨词》,《五美吟》……贾宝玉也是个诗人,作《四时即事》诗,晴雯死后杜撰《芙蓉诔》,贵妃回来省亲也要弟弟和妹妹们写诗……。这些诗词曲赋等作品,作家为小说中人物“量体裁衣”,捉刀代笔却让写作风格符合每人的个性,同时还都或多或少地暗示着人物命运和小说情节后文的进展。比如黛玉前面写有《葬花词》,到第七十六回又吟出“冷月葬花魂”的名句,就是前呼后应,暗示黛玉的夭亡。我正在写一本《红楼赏诗》的著作,就是专门研究讲解这方面的内容。

  作诗以外,小说中还经常作灯谜,猜谜语,有的谜语也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这些谜语,无论是否以诗的形式出现,也都具有谶语性质,这是谜谶。典型的如第二十二回就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一回贵妃娘娘贾元春先送回家一个带有诗谜的灯笼,贾宝玉和姐妹们,甚至贾母和贾政,也都作了灯谜,可是却都是不祥之兆,连贾政都有了预感而觉得悲哀。比如元妃娘娘作的灯谜谜底是爆竹,就是我们后来过年过节放的鞭炮,惊天动地,自己却被炸得粉身碎骨,所谓“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就是贾元春后来在宫廷斗争中遭遇不幸结局的暗示,类似于唐朝的杨贵妃被缢死马嵬驿。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个大贵族家庭,听戏赏戏是日常的娱乐活动节目。后来为迎接贾贵妃归省,更从苏州买来小女孩学唱戏,有了家庭戏班子。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传奇戏曲大为兴盛,并有“花部”(各种地方戏曲)在融合酝酿,即将出现京剧,所以那时各种杂剧和传奇的演出非常普及,老百姓对剧本内容耳熟能详,一些“折子戏”更是家喻户晓。贾宝玉读《西厢记》,林黛玉听小戏子们排练《牡丹亭》,第五十一回薛宝琴新编怀古诗,其中也有《西厢记》、《牡丹亭》的内容,思想保守的薛宝钗提出异议,黛玉就回应说:“……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看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也附和说:“这话正是了。”

  结合这一时代文化背景,曹雪芹又锦心独运,大展奇才,把某些戏曲的名称和内容,与小说情节的演变结合起来,于是有了“戏谶”这又一种“草蛇灰线”。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其中一个重要庆祝节目是演戏,贵妃点了四出折子戏,脂批就针对性地指出: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并总结性地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就是用戏曲的内容关合小说未来的重要情节进展。当时的读者对这些戏曲的首尾关目都烂熟于心,一读到这些画龙点睛之语就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当然我们今天的读者要彻底弄懂个中三昧,就得补一补传统文化的课,把这几个剧本找来读一读了。第二十九回贾母等人去清虚观打醮乞福,所以回目说“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宁国府的贾珍代表贾母到神前拈戏——抓阄看神让演什么戏,结果神的意志是三出戏,小说有一段微妙的描写: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在第二本上也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如果我们知道《满床笏》是唐朝郭子仪封汾阳王,七子八婿都作大官而笏板满床,而《南柯梦》是荣华富贵到头一场空的神话内容,就对这一段描写之“草蛇灰线”的意义发出会心的微笑了。

  还有一种谶语法是语谶。就是小说中某些人物的某些对话也具有“谶语”性质。注意我这里加了两个“某些”作限制词,因为它不像诗谶、谜谶和戏谶的无一不是谶语,而是“某些”。举一个最显豁的例子。第七回刘姥姥走后,周瑞家的找王夫人汇报情况,被薛姨妈抓差,送十二支宫花给贾家三春、凤姐和黛玉。送到贾惜春时,惜春正和小尼姑智能儿一起玩,就开玩笑说:“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把这花儿可戴在那(不要改“哪”,清朝时还没有分别)里呢?”这是小说中第一次描写惜春说话,却直接影射到她最后的结局:出家当尼姑。总之,谶语法包括:诗谶,谜谶,戏谶,语谶。

  影射法是“草蛇灰线”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具体如何影射呢?在曹雪芹那一管生花妙笔下,也是婀娜多姿,玲珑八面。清代评点家们说过,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就是看出小说中的人物之间,有明显的互相影射。的确,每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感受到,晴雯和林黛玉的个性比较接近,袭人的思想作风则和薛宝钗有类似之处。显然,这是作家有意为之的,暗合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那句老话。这种写法也就是后来红学家们所说的一个人物是另一个人物的“影子”。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写晴雯遭到王善保家的诬告,在重病中被正统而偏执的王夫人所驱逐而悲惨地死去,她是“抱屈”的,蒙受了不白之冤。那一回书写得撕心裂肺,尤其是宝玉和晴雯死别的一幕,更是秋风秋雨愁杀人——这是清末鉴湖女侠秋瑾烈士临刑时的绝笔,借来比喻晴雯之死,却也别有意味。但精彩不止于此,懂了“草蛇灰线”,就明白晴雯之死是“一击两鸣”,是影射着更为惊心动魄的林黛玉之死的。你看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贾宝玉写了一篇怀念晴雯的祭文,刚刚“读毕,遂焚帛奠茗”,忽然听人说“且请留步”,“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来显魂了!’”结果却是林黛玉,黛玉和宝玉讨论祭文的词句润色修改,改来改去,宝玉终于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无形中说到黛玉头上了,以致于“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狐疑,外面却不肯露出”。人物之间互相影射的艺术手法,此一情节就是一个现成例子吧。

  当然,曹雪芹原著佚稿中的林黛玉之死,那是“还泪”以“证前缘”,与后四十回续书“焚稿断痴情”的那种写法是迥然不同的。情节不同,气质不同,境界不同。这是显而又显的一例,至于更加空灵曲折的,如林红玉、林四娘之于林黛玉,如芳官之于史湘云,如十二个小戏子之于十二钗……今天没有机会细讲了。

  影射法的另一方式,就是象征性的以物品影射人了。还记得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十二支宫花给三春、黛玉和凤姐的故事吧?那一回开头有一首回前诗说:“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原来“秦”谐音“情”,而十二花就象征十二钗。在小说中,正、副、又副三等“册子”中的一些重要的女儿,曹雪芹每位赋予一种特色花卉作为“吉祥物”(其实应该叫“薄命物”),第六十三回就揭示了一些:黛玉和晴雯是芙蓉花,宝钗是牡丹花,探春是杏花,李纨是老梅,麝月是荼蘼花,袭人是桃花,史湘云是海棠花。每一种花都有它的讲究。

  再如风筝之于贾探春。第五回中隐喻贾探春命运的“册子”上,画面有“两人放风筝”。第二十二回探春作了一首风筝谜,第七十回放风筝的正面大段文章,那最突出予以描写的放风筝的“正主儿”又是贾探春。这一切,都是探春将来要像断线风筝一样远嫁海外的影射。影射法——人与人互相如“形影”;人与物彼此可“照射”。小说就这样有了“镜子”效应,前章后节一脉贯通也。“风月宝镜”的含义,这也是其中一项吧。“草蛇灰线”的第四种形式是引文法。“引文法”——前面一段文章遥遥“引伏”后面一段文章,也就是后面一段文章已经预先在前面那段文章中所“隐伏”。也就是脂批所谓犹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

  口说无凭,举例为证。小说第二十一回回目是“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讲的是两个故事。一个是花袭人假装生气要离开宝玉,用感情作要挟,要求宝玉改变不合世俗的思想行为;另一个故事是贾琏和多姑娘偷情,平儿发现了多姑娘的头发却在凤姐面前替贾琏掩饰。有趣的是,在小说正文之前,有一段脂批。这段脂批是怎么说的?请看: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回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今因平儿救,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强何身微运蹇,展眼何如彼耶?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

  这段脂批告诉我们,原著佚稿后三十回(注意:原著佚稿共三十回而非四十回)中,有一个回目叫“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而这一回的故事是和第二十一回的故事前后对应的。第二十一回中花袭人和平儿是女主角,后面相应的一回则薛宝钗和王熙凤是女主角,这就是“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因为将来宝钗嫁给宝玉,是袭人的女主人,凤姐当然早已是平儿的女主人了。

  第二十一回和后面对应的一回构成一种“盛衰对照”的故事格局。前面袭人“箴宝玉”,虽然宝玉不接受袭人的劝谏,但还顾及和袭人的感情而顺口答应;后面宝钗“借词含讽谏”,那时的宝玉经历了沧桑,其叛逆思想却已经走得很远而“不可箴”了。前面平儿“救贾琏”,凤姐占贾琏的上风,是“阴盛阳衰”;到后面凤姐的地位则已下降,“身微运蹇”,她在贾琏面前已经是“强英雄”,和贾琏的关系彻底破裂而不可挽回,平儿也“不能救”了。总之,家族的盛衰,人物思想、地位和关系的变迁,都已经“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脂批)!“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的具体情节虽然已经无从知道,但那大体的情势、情境、情调则是可以仿佛想象的。这一回是第二十一回所引伏、对应的“后文”。

  这种“引文法”,除了完整回目的故事前后“引伏”之外,还有某个情节的前引后应。比如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两个小孩互相交换柚子和佛手,脂批针对这一情节批曰:“伏线千里。”“柚子即今香圆之属,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这是告诉我们,板儿和巧姐交换水果的这一情节,是“伏脉千里”到后面贾家败落后,刘姥姥救出落难的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的故事。

  “草蛇灰线”的第五种表现形式是化用典故法。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书文典籍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从上古神话到诸子百家,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到《史记》《汉书》,五经四书,二十五史,唐传奇,宋话本,诗、词、曲、赋……文史的浩浩烟海后浪推前浪,其中有无数的大小故事凝聚成美丽的浪花——成语典故。这些浪花是有生命的,长生不老的,我们张口说话,提笔撰文,它们都会像精灵一样时时现身。比如我介绍“草蛇灰线”,就顺口说出“画蛇添足”。《红楼梦》里的人物张口说话,也常常是妙语连珠,俗语,成语,典故,层出不穷。贾宝玉要去学堂读书,林黛玉就调侃他要“蟾宫折桂”了。黛玉葬花,是“飞燕泣残红”;宝钗扑蝶,是“杨妃戏彩蝶”。

  这一笔丰富的遗产,旷世奇才曹雪芹又巧妙利用。除了行文时典故如花,成语如叶之外,一个更让人惊奇的创造是他把典故化用作情节发展的“草蛇灰线”。还是以例子来“举一反三”。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的才女们成立文学社团——海棠诗社,大家说我们都是诗人了,不能再姐妹兄弟的乱称呼了,应该每个人起一个雅号。第一才女林黛玉雅号是什么?那是“蕉下客”贾探春送给她的:“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这里探春用的是“湘妃”典故。娥皇、女英是什么人?有什么故事?她们是姐妹俩,是我们的老祖宗上古圣王尧的女儿,第二代圣王舜的妻子。她们曾帮助舜度过种种难关,辅佐他登上王位。后来舜到南方巡视,病死异乡,这两个忠实的妻子前去奔丧,一路哭泣,眼泪滴到竹子上,就有了斑竹。最后姐妹俩痛不欲生,跳进湘江里自杀了,死后成了湘水的女神,就是湘妃。湖南人毛泽东有一首歌颂故乡的诗,其中就有名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帝子”就是说的娥皇、女英,她俩是尧帝的女儿么。

  这个典故用在林黛玉身上,真是妙趣横生妙在其中。因为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她投胎作人本来就是向神瑛侍者——贾宝玉“眼泪还债”的。所以她爱哭,要作“潇湘妃子”。但还有更妙处不传的妙言要道呢,你瞧“湘妃”是两位,除了娥皇,还有女英。那么谁是女英呢?我向你附耳低言:是史湘云!史湘云?你一定要吃一惊,然后说:“拿证据来!”那容易啊,证据就是她姓名中那个“湘”字。君不见第五回湘云的“册子”上判词有云“湘江水逝楚云飞”,其《乐中悲》曲子又说“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吗?还有,第七十六回中描写黛玉和湘云在大观园联句咏月,还特意描写两人是坐在“湘妃竹墩”上呢。

  这在怡红院的景点设置上更有微妙的象征。怡红快绿,原来题作红香绿玉,因为一边种芭蕉,一边种海棠。芭蕉——绿玉象征黛玉;海棠——红香象征湘云,第六十三回史湘云的花名签就是海棠花。中间的山石象征贾宝玉,宝玉的通灵玉就是补天不成的顽石么。元春归省,宝玉作诗歌咏怡红院,原作是“绿玉春犹卷,红香夜未眠”,宝钗说你姐姐不喜欢“香”、“玉”两个字,建议宝玉用唐诗“冷烛无烟绿蜡干”的典故,把“绿玉”改成了“绿蜡”。这是明写。其实还有暗写,就是“红香”改成了“红妆”,这是宋诗之典,苏轼的《海棠》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正是湘云诗谶的同一首诗。唐诗之典对仗宋诗之典,妙得很!元春不喜欢“香”和“玉”,正隐喻八十回后元春为宝玉选择配偶不选黛玉也不选湘云,而是选宝钗,而“冷烛无烟绿蜡干”的意境枯燥无味,又象征了缺少爱情的包办婚姻之不幸。这个象征多么巧妙,连林黛玉有一次要喝酒,挑个酒杯,也是“海棠蕉叶冻石杯”,把怡红院的景点象征浓缩了进去。原来,曹雪芹原著中的写法是贾宝玉经历了爱情婚姻三部曲:黛、钗、湘,而与宝钗的一段是缺少爱情的包办婚姻,只有黛和湘才是他真正的爱人。所以潇湘妃子明用“湘妃”典故,但是用在别号中;而史湘云暗用同一典故,却是在正式姓名中,两位“湘妃”原是平分春色,不相上下呢。

  总之,“草蛇灰线”的奇特方法使《红楼梦》的探佚成为可能,当然还要与其他几种探佚方法互相结合起来作总体分析。有了探佚,就使小说的阅读格外具有了趣味性,挑战性,因为它要求每一个读这部小说的人都要动脑筋,要和曹雪芹共同创作《红楼梦》。这就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永恒的魅力,成了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前面讲了探佚的根据,现在我们就按照那些探佚的方法,具体实践一下,讲两个探佚的个案。首先,我们看看宝黛钗爱情婚姻故事在曹雪芹原著佚稿中是什么样子。这当然涉及和后四十回续书写法的比较。具体来说,后四十回续书宝黛钗的婚恋故事在贾家抄家之前就已经完成,又和贾家内部家族争夺财产财产的内斗完全脱节,贾母、凤姐和邢、王二夫人一致决定了给宝玉选宝钗而不选黛玉,也就是说宝玉的婚姻与家族的争斗、兴衰那一条主要线索基本上没关系,是不相干的两张皮。而在原著中,宝玉的婚配却是和家族的内斗以及贾家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的荣衰变迁复杂地交织纠缠在一起的。这就涉及对小说主题、主线和结构的整体认知和分析。原著是以家族盛衰为最主要的线索的,原著一共一百零八回,前五十四回写兴盛,后五十四回写衰败,是风月宝镜的正照和反照。所以到第五十六回就有甄家人进京到贾府,贾宝玉梦见甄宝玉,醒来麝月议论睡觉不能对着镜子的情节,就是象征现在开始反照风月宝镜了,假的结束了,真的开始了,荣华富贵是假,破败毁灭是真。宝、黛、钗的婚恋悲剧是这个家族大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受这个大悲剧制约的,从故事情节的构成到其中包含的思想内容都不能离开这个大前提。后四十回的“调包计”,则是个比较单纯的包办婚姻造成的爱情婚姻悲剧。又重蹈了小说第一回曹雪芹抨击的“佳人才子小说”的覆辙,即所谓“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的千部共出一套。

  荣国府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财产的继承权和管理权的争夺。而处在矛盾中心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管理财产的王熙凤,一个是将继承财产的贾宝玉。这两个人才是全书并驾齐驱的两大主角。林黛玉其实是第三号。前八十回经常把宝玉和凤姐并列着写,如两个人一起见秦钟,就是隐喻他们二人将见证贾府的一切盛衰变故,要“证情”——秦钟谐音“情种”,是个象征人物,这个情不仅仅指爱情,而是家族兴亡的一切悲欢离合之情。荣国府的基本矛盾构成是以受贾母宠爱的二房嫡子派为一方,这是主流派;以二房中的庶子派赵姨娘和贾环以及大房贾赦、邢夫人为另一方,这是非主流派。非主流派嫉妒主流派,要争夺财产,目标就是对准两个人,凤姐和宝玉。前面的赵姨娘魇魔法,后面的王善保家的发动抄检大观园,都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这在小说进入后半部,也就是从第五十五回开始,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和激烈。无论是小戏子和赵姨娘的冲突,玫瑰露和茯苓霜的盗窃案,厨房风波,背后的矛盾都是这两派在争权夺利。基本趋势是两种非主流力量逐渐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主流派。如贾赦借说笑话讽刺贾母偏心,又称赞贾环,说他可以继承荣国公的爵位。所以,宝玉的婚配问题是与这一基本矛盾紧密相联系的。宝玉成家意味着财产权利的再分配,宝玉要正式顶门风了,宝二奶奶要管家了。所以宝玉结婚意味着他要正式成为贾家的财产继承人,要引发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各方面的势力都要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表态,那是非常复杂的。绝对不是后四十回所写那么简单。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第一看贾母。从前八十回的“伏线”看,贾母不会择钗弃黛,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是她最疼爱的小女儿留下的惟一骨肉,宝钗的关系要远得多。当然作者也写过贾母喜欢“会做人”的宝钗,那是作者用笔玲珑八面,我们不要受后四十回影响而误读。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后,贾母流泪,薛姨妈说要向贾母给宝玉和黛玉提亲,已经暗示了贾母的倾向性。另外贾母对王夫人说只有晴雯可以给宝玉作妾,晴为黛影。贾琏的小厮说宝玉必然配黛玉,将来贾母一开言,再无不准。许多伏笔非常清楚。但贾母希望王夫人主动提出来,因为古代讲究父母之命。

  可是王夫人偏偏不主动说,因为她不喜欢黛玉,而喜欢宝钗。这在前八十回中的“伏线”非常多。如对金钏儿,对晴雯,都是影射黛玉的。金钏儿死后王夫人对宝钗说没有新衣服作装裹,只有准备黛玉过生日的两套,而黛玉“是个有心的,又三灾八难的”怕黛玉多心。客气说法中流露的是对黛玉的不满。宝钗立刻拿出了自己的两套衣服,王夫人于钗黛的亲疏好恶十分明显。王夫人骂晴雯是“病西施”,而这正是黛玉的绰号。等等。本来无论从亲戚关系的远近,家庭的背景,身体情况,特别是思想作风,王夫人喜钗厌黛都是顺理成章的。

  凤姐呢?她在后四十回被写成“调包计”的主谋,是非常不合情理的。首先,凤姐最主要的靠山是贾母,一切都迎合老太太的意思。既然老太太属意黛玉,凤姐一定会站在老太太的立场上。所以前八十回有凤姐开玩笑说黛玉应该嫁给宝玉。还有小厮兴儿对尤二姐和尤三姐说贾母一定会让宝黛相配。兴儿当然是听贾琏和凤姐的口风。更重要的,是凤姐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她会拥黛反钗。为什么呢?因为凤姐是大房的儿媳妇,却借到二房管家,成了二房嫡子派的代表人物。她压迫赵姨娘,不受公婆贾赦和邢夫人所喜,这都很明显。那么对未来的宝二奶奶人选,凤姐就要从自己的利益考虑了。如果是黛玉,由于黛玉身体不太好,又主要是沉浸于诗人式的精神生活中,她当了宝二奶奶,凤姐继续在荣府管家的机会还很大。如果换了宝钗,凤姐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凤姐的根本特点是贪财又爱揽权,所以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她一定会拥黛而不拥钗成为宝二奶奶。

  荣府的两种非主流力量,赵姨娘、贾环和贾赦、邢夫人,他们主要是从争夺财产的角度考虑。对宝玉娶黛还是娶钗都无所谓。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挑二房嫡子派的错,把他们占据的主流派地位颠覆,自己取而代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因为赵姨娘看到没有了黛玉的话宝玉就会受到致命打击,所以她就造谣诽谤说宝与黛有“不才之事”,企图把宝玉搞臭甚至搞死,因为一旦黛玉受诬陷而死,宝玉也会活不成。总之她的目的就是除掉宝玉让贾环继承财产,而她能抓住的把柄就是宝和黛的关系。邢夫人等大房势力因为嫉妒二房,也会与赵姨娘一鼻孔出气。

  所以,探佚的结果是:八十回后宝玉择偶,以及黛玉和宝钗的命运等都是和家族内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简单的包办婚姻故事。大概的情节轮廓是:八十回后贾家日益内外交困,经济入不敷出,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也走下坡,前八十回末描写凤姐、贾琏找鸳鸯借当,太监来敲诈,凤姐梦见另一个娘娘夺锦缎,王夫人说七事八事都不遂心,等等,都是伏线。而家族内斗愈演愈烈,这从第五十五回就开始铺垫,从最下层的老婆子小戏子,一直到最高层的贾母和贾赦。剑拔弩张,山雨欲来。非常明显。抄检大观园就是大房向二房的一次挑衅和决斗。所以八十回以后,这种内斗更加尖锐复杂。贾母突然病危甚至病故,没有了贾母这块“镇石”,斗争就变得公开化。赵姨娘诬蔑宝、黛,邢夫人附和,王夫人把宝玉搬出大观园,宝玉与黛玉隔离,后来随着其他事故,宝玉更离开贾府,黛玉在对宝玉的担心和思念中眼泪还债而死。王夫人借助元春的力量给宝玉定亲宝钗,这样王夫人既加强了自己的力量,也是一种在家族内斗中的反击举动,反击赵姨娘和邢夫人等对二房嫡子派的攻击。

  当然这里面也就有了关于黛玉结局的探佚。黛玉是受到诬陷诽谤而死的。因为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晴雯就是“寿夭多因诽谤生”,而贾宝玉怀念晴雯念诔文时,又是黛玉出来和宝玉谈论诔文的文句修改,最后宝玉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而黛玉“心中有无限狐疑”。

  诽谤她的人是赵姨娘、贾环一党,前面已经说过,他们要争夺财产继承权,要搞臭贾宝玉,就造谣说黛玉和宝玉有“不才之事”,嫉妒二房的大房贾赦、邢夫人等也随声附和。宝玉曾错把袭人当黛玉而“诉肺腑”,袭人担心得流泪;抄检大观园时在紫鹃房里抄出宝玉旧物,王善保家的就“得了意”等,都是暗示。

  当然黛玉和宝玉受攻击诽谤,还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贾母病危甚或病死了,宝玉、黛玉和凤姐都失去了靠山和保护,正像紫鹃替黛玉担心过的:“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黛玉是“眼泪还债”而死的。后来贾家内外交困,贾宝玉被搬出大观园,和黛玉隔离了,再往后甚至离开了贾府,黛玉为了宝玉的安全,日夜思念,眼泪洗面,终于泪尽夭亡。她是充满对宝玉的爱与痛而死的,没有后四十回中的“焚稿断痴情”,没有误解,没有怨恨,而是自我牺牲式的为爱而死,正像宝玉曾歌咏过的林四娘捐躯为恒王一样。因为黛玉前身绛珠仙草欠了宝玉前身神瑛侍者的人情债。她是“还债”不是“讨债”。脂批说黛玉死时“证前缘”,就是这个意思。这一点就涉及佚稿和后四十回宝黛爱情悲剧的两种不同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眼泪还债”是以“爱”为终极价值的,而后四十回的钗黛争婚、黛死钗嫁是以“恨”为终极价值的。

  黛玉可能在死前听到王夫人为宝玉订婚宝钗的消息,这增加了她的心理痛苦。但也有可能像电视剧所改编,是黛玉临死前私下嘱咐宝钗,要她在自己死后照顾安慰宝玉,因为黛玉知道在当时宝玉受到攻击污蔑的情况下,只有宝钗最能给宝玉带来实际的好处。黛玉对宝玉充满了关心,一切为宝玉着想,是小说中反复强调的“知己”这一精神亮点的体现。

  黛玉死的时间一说在春末,即《枉凝眉》中所谓“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春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以及《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另一说她死在中秋月夜,根据是她曾在中秋月夜吟出“冷月葬花魂”的谶语式诗句。大的时间背景则是贾家被抄家之前,因为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成婚是贾元春赐婚的,元妃尚在,贾府当然还没有彻底败落。

  黛玉最后怎么死的,一说是病死。一说是自知不起后投到大观园里的水池中自杀。后者的根据有:她是“潇湘妃子”,而“湘妃”就是投水而死,《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五美吟·西施》中“一代倾城逐浪花”,黛玉听小戏子演唱《牡丹亭》而联想起“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水流红”等等。个别人据第五回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说黛玉上吊自杀,大多数人认为是想入非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