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纳:一等奖是如何炼就的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康平纳,陈队范,科技颁奖大会,纺织业
  • 发布时间:2015-01-20 14:47

  1月9日,来自全国的科技精英参加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其中就有康平纳集团董事长陈队范,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出席科技颁奖大会。2012年,“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科技成果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这一行业科技最高殊荣。如今,他再次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同一个项目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作为传统产业,纺织业已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企业发展进步的新阶段。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可谓‘十年磨一剑’。这是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站在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领奖台上,陈队范感慨万千。

  智能化水平令人震惊

  是什么样的创新让康平纳从全国众多的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从行业奖一路走到了国家最高科技奖?

  走进康平纳宽敞的筒子纱染色生产车间,地面锃亮,几乎看不到操作工人,也听不到嘈杂声。一摞摞筒子纱在工位上等待着进入下一个工序,悬挂在半空中的几个机械臂沿着轨道来来往往,一排排染缸的盖子自动开启闭合,机器人在准确地抓取纱卷,或送入染缸,或从染缸中取出送往后道的脱水机和微波烘干机,移载车在轨道上来往穿梭,明亮的中央控制室里,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着生产运行情况..来此参观的人无不感到惊奇,这样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人们印象中纺织印染车间污水满地、气味刺鼻、工人来回穿梭的脏乱景象。而这背后正是一项足以让业界震惊的科技创新——“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这是全球第一台采用中国自主技术、无人化、全自动的染色装备,圆满实现了自动配色、自动染色、自动烘干等一系列无人化操作。

  从人工到自动,再到智能,这条生产线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懂行的人都明白,整条生产线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每一个节点都具有自主创新的亮点。元明粉纯碱自动称量、自动调湿、自动染色、自动脱水、微波烘干、装卸纱机器人、中控软件系统等10余项关键技术很多都是首次在纺织领域应用。

  创新背后的康平纳模式

  人们不禁会问,一个普通的纺织企业是如何实现这一科技创新的?公司总经理刘琳给出了答案,一是深入考察了市场需求,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并独树一帜地采用工艺指导设计的思想;二是尊重科研规律,开创了科技创新的“康平纳模式”。

  在长期从事毛纺面料生产的过程中,康平纳体会到要想提升毛纺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必须更新装备,尤其是纺织染整装备。从2002年开始起步,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做染整设备的企业,染整后整理技术已经成为制约面料质量的关键因素。公司拿着30万元的国债项目资金开始了自主创新的历程。国内的纺机制造一直延续着从国外买样机、模仿复制的模式,由于没有深刻的工艺研究,只是照猫画猫,缺乏对设备内含的理解,这也就造成了只能跟在外国人后面亦步亦趋。康平纳在长期从事高档面料的研制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染整生产经验,对制约产品质量的行业共性问题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能够抓住纺机研制的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点,了解纺织新品种的加工特点,印染新工艺对机械、电气、自控的要求。凭借对工艺的独到见解,康平纳树立了用工艺指导设计的理念,开创了企业用工艺指导设计的创新历程。

  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这一旨在实现产业升级的重任,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成为必然选择。寻找适合的科研合作伙伴是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纺织圈内的科研院所、高校很多,但康平纳却把目光投向纺织圈外。“我们不想局限在这个圈子内,让‘外行’来做,他们会带来全新的思路和理念。”刘琳所说的新理念在实践中确实得到了应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是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尤其在自动控制、机器人应用等领域很擅长。康平纳的成熟工艺,再加上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科研实力,双方通过强强联合,“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康平纳的成功还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他们依托产学研合作,培养引进人才,双方在进行技术合作的同时,建立了稳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以单忠德博士为首的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常年在康平纳,与一线技术骨干进行研究开发,他们的加入使得康平纳的技术力量更加增强,工艺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提高。

  如今,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已经在鲁泰等全国多家企业建立起示范生产线。公司从一个毛纺面料领军企业,又跻身纺织机械制造先进企业,从面料到纺机,康平纳一次又一次缔造传奇,受到整个纺织行业的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评价其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康平纳模式”。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康平纳率先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多年的科技创新历练,使得康平纳实现了中国纺织人的一个梦想,让人们印象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正在成为过去。

  共聚酯创新实现大容量生产

  获奖项目:新型共聚酯MCDP连续聚合、纺丝及染整技术

  出镜嘉宾:东华大学教授顾利霞

  新型共聚酯MCDP连续聚合、纺丝及染整技术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顾利霞告诉记者,我国聚酯纤维产量占世界总量70%以上,但同质同构化严重,亟须解决功能化大容量聚酯连续聚合关键技术。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我们决定开始进行此项目的研究,2006年我的博士生开始做聚合,2009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2013年完成验收和评估,前后约10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项目的成功。此次项目获奖,我自然是非常高兴。在纺织领域研究了一辈子,这次能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嘉奖,我也非常激动。项目的成功是大家的力量,团体的力量,是同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合作的成果。无论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领导还是上海市奖励办的领导,包括东华大学的校领导,都对项目非常支持,也才有了今日的成就。”顾利霞动情地说。据她介绍,项目针对聚酯纤维功能化需求,以柔软、易染、抗起球等纺织品为目标,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

  项目发明了新型共聚酯MCDP的结构设计和聚合调控技术。通过聚合工艺调控,抑制了三单的自催化和离子聚集效应,发明了结构均匀、可纺性好、常压易染的新型共聚酯MCDP。

  项目创建了大容量连续聚合MCDP及其柔软易染纤维纺丝关键技术。首次实现新型共聚酯MCDP的大容量连续稳定生产,解决了三单、四单浓度局部涨落、分散不匀工程难题;创建了熔体直纺短纤和切片高速纺长丝技术,研发了细旦、超细旦、潜在卷曲、地毯用BCF等系列柔软易染纤维。

  专家点评: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项目对大容量聚酯连续聚合和直接纺丝功能化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了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宽幅熔喷装备国产化愿景成真

  获奖项目:新型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

  出镜嘉宾: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程博闻

  “新型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程博闻表示自己心情十分激动。他表示,回顾近3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他深深体会到,作为长期从事纺织科技研究和管理的高校教师,必须以提高国家纺织科技竞争力为己任,积极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谈到该项目的创新体会时,程博闻表示有三:一是政产学研用的模式最佳实践。二是聚集一批不同专业背景、互有优势的人才队伍,既有基础研究人才、也有工程化人才,既有懂材料,也有懂装备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人才。三是项目选题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环境治理与个体防护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此外,程博闻还对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进行了介绍:首先是攻克了纳米掺杂双组分熔喷耐久驻极纳微纤维非织造材料制备技术,揭示了电荷储存机制和驻极材料过滤机理,实现了高效、低阻熔喷非织造过滤材料的产业化。其次是开发了短纤插层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制备技术,攻克了短纤维气流输送与可控分布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弹耐压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的产业化。再有是研发了层间复合协同增效熔喷非织造材料制备技术,解决了复合过程中张力匹配和层间粘接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复合熔喷非织造保暖材料产业化,装备全军部队。最后是研制了多级熔体压力分配衣架式熔喷模头和快装式纺丝组件,解决了宽幅熔喷设备中气流均匀分布与多气流的匹配平衡问题,实现宽幅熔喷装备的国产化。

  专家点评: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本项目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熔喷非织造技术和装备水平,拓展了非织造材料应用领域,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国产精梳机创世界最快速度

  获奖项目: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

  出镜嘉宾:中原工学院教授任家智

  “2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棉纺精梳技术研究,这此获奖是对目已研究工作的肯定。将鼓励我沿精梳关键技术研究方向继续深入研究。”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任家智在获奖后激动地表示。在棉纺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向高端发展是一个趋势。而高端产品的生产要想获得高附加值,就要提高生产效率,还讲究产品的适用性。中原工学院和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胆创新,成功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精梳机,在速度上达到350钳次/分以上,超过了世界最高水平,在产品的适用性方面也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在节能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高端市场的局面,迫使国外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

  对于该项成果的创新点,任家智介绍说,为了突破高速节能精梳技术,研究团队对精梳机钳板及分离罗拉运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以高速节能为目标,通过减小机件运动的速度与加速度最值,进行系统优化与设计。在对变速锡林梳理技术的研发方面,建立了变速曲线数学模型,打破国内传统线切割加工工艺,采用全自动数控磨齿加工工艺,攻克了高精度非圆齿轮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加工难题,开创了我国精梳机高精度非圆齿轮的先河。精梳机高适纺技术、优质高效条并卷机成卷技术、高效整体锡林及钳板组件轻量化技术也都实现了突破。

  专家点评: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祝宪民:该项目很好地展现了当前国产精梳机的水平,通过该项目我们看到了同业企业间正逐步形成开放式的交流和互动的渠道。希望这些装备技术在得到国家、行业认可的同时,能够再接再厉,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新动向,不断提升装备技术水平。

  PTA装置结束依赖进口历史

  获奖项目:百万吨级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

  出镜嘉宾:中国昆仑工程公司总经理周华堂

  “此次能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全体参与单位和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多年不懈努力的结果。成果的取得为行业的发展助力,是大家的一致愿望。能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对科研、工程成果的激励鼓励,作为项目成果的牵头单位和完成人,我们很受鼓舞。”在获奖之后,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的周华堂这样告诉记者。

  他表示,国外在PTA装置方面起步早,成绩大,在这方面一直都是拥有着专利和技术垄断的绝对权。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PTA装置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他人。但是中国昆仑工程公司不服气,面对着国外的专利和技术垄断,决定自己做。

  “我们在PTA行业工程经验方面,有十多年的基础。因此,2002年起,我们联合重庆市蓬威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大学、天津大学、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宝色股份公司这些单位产学研强强联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PTA装置工艺技术和成套装备。”周华堂说。

  据悉,整个项目首创了带脱水段及特殊气体分布结构的无搅拌塔式氧化反应器,脱水段有效回收原料,避免了固液夹带,同比引进技术,取消了机械搅拌;首创了一步法无分区浆料旋转压力过滤(RPF)新工艺,流程短、效率高、易维修;首次实现了大型超限核心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成功实现了国产化,结束了进口的历史,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多套装置推广应用。

  专家点评: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成果打破了国外专利和技术垄断,结束了我国PTA装置完全依赖引进技术和成套装备建设的历史,促进了我国化纤原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我国大型超限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让电袋相互取长补短

  获奖项目: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及产业化

  出镜嘉宾: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宏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及产业化”此次能够获奖,是国家对这一科技成果的肯定。项目完成人林宏表示,电袋是他们完全自主开发的新技术,开辟了除尘的新道路。“电袋复合除尘把两种方式的优势和长处结合在了一起,如今有不少电厂都在使用这一技术。”

  据了解,纯布袋有两大不足,一是阻力大,二是清灰周期短,而频繁清灰会对滤袋寿命造成影响。电袋复合后,电除尘干粗活,先收掉80%~90%的粉尘,剩下的粉尘由布袋拦截,让布袋干细活,滤袋在低烟尘浓度下工作,清灰频率降低。

  关于该项目的创新体会,林宏表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二是单位要给人才创造一定平台。2007年,面对国家新的环保政策,公司领导果断决策成立电袋与袋式除尘事业部,“刚成立的时候这一部门只有18人,在发展过程中,大家共同解决了不少存在的难题,如资金、财务等。如今,公司的电袋事业部已经有320人,均在大学本科以上。”他说。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顺应新标准和雾霾治理需求,推出后就受到市场青睐。据林宏介绍,该技术成果的创新点颇多,其中较为主要的几点分别是:一是把电除尘和袋除尘的优点结合,去掉各自缺点,使电和袋能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二是经过十年的努力,研制出了适用于高温的复合滤料。三是解决了大型气流分布的问题,龙净环保与清华大学合作研究了2年时间,终于将这一问题解决,其在袋区采用阶梯式结构,优化了设备大型化后的气流分布,使气流分布更趋合理。

  专家点评: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该项目的获奖,意味着在我国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除尘技术,攻克了电、袋有机复合及强化耦合的核心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了复合结构、气流均布、低阻节能、长寿命滤料配方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创、拉动了我国电袋复合除尘新产业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