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 醉美村寨 云南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系列报道(六)
- 来源:云南画报·人文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天主教,怒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8 09:01
编者按: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许多藏在深山峡谷中看似人迹罕至的秘境,其实或许早已对外交通,与外界的文化联系不绝如缕。怒江大峡谷中的甲生村,一个世纪之前便有传教士建设教堂、传播福音;芒市的弄么村,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艺术的细胞;而普洱茶圣地景迈山中的笼蚌寨,与山下民族的茶叶交易也是源远流长。
贡山县甲生村 人神共居 生态天堂
文/罗金合 党兵 图/罗金合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云南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这就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
奔腾于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的怒江,每年平均以1.6倍黄河的水量像骏马般地一路向南。就这样昼夜不停地撞击出一条山高、谷深、奇峰秀岭的巨大峡谷。在云南段,峡谷长达3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这就是怒江大峡谷。
位于贡山县丙中洛景区北部的甲生村,正是从西藏方向进入“三江并流”景区、怒江大峡谷的第一站。
拜田壮壮电影《德拉姆》所赐,甲生村的丁大妈家、重丁天主教堂早已成为驴友们耳熟能详的圣地。
丁大妈家是典型的多民族家庭,丁大妈是藏族,丁大叔是怒族,儿媳、女婿却是傈僳族、壮族和汉族。这种多民族的家庭在甲生,乃至贡山县极为常见。丁大妈家是甲生最早接待外宾的家庭式旅舍,也是《德拉姆》的重点拍摄地之一。
丁大妈和老伴信奉天主教,并负责重丁天主教堂的开门关门。重丁天主教堂是丙中洛名气最大的教堂,高高的十字架衬着远处的蓝天和雪山,显得无比圣洁。
一到晚上,身穿民族服装的男女便分为两列,在指挥的手势下,一种穿透天际的声音飘起,躁动的心顿时宁静下来。《欢乐颂》《平安夜》《哈利路亚》《友谊地久天长》……曲调耳熟能详,语言却是陌生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每首歌曲的四个声部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的和声除了感动,无言以对。那带着山野灵性的高亢歌喉、和谐统一的音色、精致严整的音准,汇成一种相得益彰的绝妙共鸣,把灵魂引向不闻尘嚣、质朴无华的超凡境界。不须阅读《圣经》,此刻已是天堂。
教堂附近安眠着一位法国传教士,他是第一个在怒江地区传播天主教的外国人,在西藏和怒江地区呆了30多年,最后留在了这里。如今,怒江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都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世纪前这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区域,这些洋教士是如何在当地立足并取信于民的。
在重丁天主教堂不远处,还有藏传佛教普化寺、东风基督教堂,村内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多民族共居、三教并存、风景优美、民族文化底蕴丰厚。
链接:
甲生村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人神共居”、和谐发展的人间天堂。民居保存完整,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村民推崇和谐,各民族平等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2013年入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名单后,已通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视等,成为开展文化养生、生态养生、农家寻访旅游活动的好去处。
芒市风平镇弄么村 荷塘月色 文化傣寨
文/李莉 图/杨帮庆 中共芒市委宣传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述荷花塘的一段精彩的文字,很多人都想亲眼目睹这绰约的荷塘,在芒市风平镇一个傣族村寨,因拥有数十个荷花塘而被人称为弄么(傣语意为“荷花塘”),在这里连片或不连片的荷塘,在微风的轻抚和月光的亲吻下呈现出《荷塘月色》当中所描述的美景,弄么荷花的幽香与傣族传统文化气息融合,于是人才辈出,代代相传。
弄么共有农户258户,总人口1320人,处在芒市坝子的弄么,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一条河流从村子边上流过。与其他傣族村寨一样,弄么村也掩映在竹林深处,小桥流水加上竹林深深、片片荷花,让人置身于天上人间。
在弄么,有这样一位傣族剪纸传承人——邵梅罕老师,她凭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闯出了一片剪纸天地,让剪纸文化得以传承。她的剪纸,有大自然的花、鱼、鸟、兽,有犁田、耙田、栽秧等劳动场面,有爹弄、咩巴、卜冒、卜少等神态万千的人物。傣家人的竹楼、村边的大榕树、竹林,以及傣族的泼水节、堆沙节、上奘、赶摆……2004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邵梅罕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方面的天才传承者,并把她的名字和作品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才传承者图文库中。中国芒市邵梅罕傣族剪纸艺术馆也即将完工,到时馆中定会给您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生产、节日庆贺等篇章。
置身山水悠然的弄么,美妙神奇的葫芦丝声给人带来美好的想象,空灵的孔雀舞让人神往。傣家人喜爱孔雀,孔雀舞柔韧挺拔的身段、灵巧的手指、精灵顾盼的眼神都出自孔雀,当象脚鼓、锣、钹三种乐器奏起,请与孔雀舞传承人——方桂英老师,跳起孔雀舞,淋漓尽致地将孔雀的窈窕多姿、优美典雅、温和、善良、稳重展现出来吧。孔雀舞让傣家人喜爱,延续了100多年的傣戏让傣家人倾心。傣戏吸收了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口中所唱出的戏曲犹如僧侣唱诗,诗文优美,押韵动听,演唱悦耳,故事迷人。一到夜晚,在参天榕树下,与老傣戏表演队一起唱响傣戏,随着平静而悠长的调子一出,那如歌的岁月将会带你走进傣族长河般的历史,就让傣乡的音乐曲调撩拨感情之弦,追寻种种往事,悠闲中品味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山水恬静,花朵柔嫩,晨风吹拂。
在弄么竹器制作非常有代表性,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扁帕(系于后腰上的小篾箩),鱼尾型的、三角型的、正三角的、反三角的扁帕在傣家人腰间摇荡,里面盛满金黄而饱满的谷子和傣家人的希望与幸福。“咯吱、咯吱”从小卜少房中传出的织锦声回荡在宁静的寨子,帕筒、筒裙、围巾、腰带等都在最古老的机器中编制,每一个花纹都记载着一段段历史,每一匹织锦都承载着傣家人的梦想。
傣族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弄么,美丽的弄么延续了丰富多彩的傣族文化。
澜沧县笼蚌寨 千年茶园秘境笼蚌
文/贝竹 图/谭春 中共澜沧县委宣传部
每当人们提起景迈山,毋庸解释,定是申遗中的唯一的世界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迈、芒景“两景”均依托在景迈山上,古茶园,林中树,树中茶,堪称景中景,园中园。密林深处有人家,绿色、生态、环保,经中外专家学者一再考证,“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也是顺理成章。
这些年,游人如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不完的景致,听不完的轶事,品不尽的生熟系列,吃不够的山珍佳肴,领略古朴的风情民俗。好再来,欢迎您。于是,有的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秘境探幽,梦里寻她千百度,原来她在曲径通幽处。走进笼蚌寨,就好像是走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景观景物,会使你心灵颤动,新鲜而有趣。不识笼蚌真面目,只缘身在市井中。
从寨头云遮雾散后,路边拐弯处有个角度,可拍到笼蚌寨的全貌,山坡悠缓处,犹如一座靠椅,寨子仿佛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背靠景迈山,脚踏南朗河,悠闲地自我陶醉地欣赏着揣摩着梯田和台地,还有左转右旋的路。这不是海市蜃楼的幻影,而是地地道道的哈尼族支系尖头阿卡人的好在处。全寨45户人家,除了一两间水泥浇灌钢混结构的楼房,实际是茶厂外,其它都是木料穿斗拉榫的民族式样的杆栏式建筑,亦称千脚落地。两层,上面住人包括伙房,下面打破常规,家禽家畜一边去,作为停车房和杂物间,干净整洁。几乎每家都电视机音响设备齐全,都有太阳能浴洗设施。全寨有两个公厕,一个球场,一个文化室,亦有高音喇叭广播,文明新村模样彰显,非同以往。
笼蚌寨,与众不同的是纯粹的尖头阿卡人的山寨,嫁娶其他民族的是有,而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绝无。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分为尖头阿卡人和平头阿卡人。语言相通,只是音调不同,恰如C调变F。尖头与平头,显著的标识是女性的头饰。若是尖头阿卡女性们穿戴着她们靓丽的服饰上街,赶街的人定会驻足。青色(黑色)布料是自己染的,自家种的靛(板兰根)为主要颜料,用大土锅浸泡,还要勾兑酒才不会褪色,浸泡晾干,干后又浸泡,循环往复,15天后才能使用。
秋收后,11月15日是他们的“嘎汤帕”节,即开门节。这天,男女老少,欢歌载舞跳咚八嚓竹筒舞,共进长街宴形的午餐,还唱敬酒祝福歌,音高尾长的歌声,悠远地会从山这边飘到山那边。罕见的祭祀礼仪,似乎为尖头阿卡人独有。这天是要杀猪也要杀鸡的,常理一般用刀杀。可他们杀鸡不用刀,是用棒。状如擀面棒,事先就准备好的,左手将鸡脚拎起来,右手一棒敲鸡头,一棒下去,可谓迅雷不及掩耳,黄泉路上无刀痕,便没命了。一般来说,大阉鸡是不敲的,养着是为了拔颈项胸脯上的羽毛,作为服饰的装饰物,与银泡镶嵌陪衬更显得鲜艳夺目。
过了开门节之后,还要过5天的关门节,那是在翻年又一春之际,其中一天是蚂蚱节,一天是竜巴节。新一轮辛勤耕耘劳作又开始了,有劳有逸,亦张亦驰。
村长钟啊麦介绍说,口传记事,立寨已到七代人,已有175年的建寨史,45户,166人,有水田人均1亩,山地人均3亩。古茶园200亩,是分到户的。亦有生态茶园700亩。因为品味好,茶叶不愁销路。他领我们去观光茶园,左上方那块茶地边,种有一棵大泡果,果实累累,即将成熟,缀弯枝杈;左下方那块茶地边,有几棵骂栗嘎(胶子果),一个个泛白熟透,品尝味甜。这尖头阿卡人会打扮,不仅着装会打扮,连茶园也会打扮。茶叶吸附力强,品鉴茶味时,说不准不仅泛出茶香味的同时,还会泛出果香味儿来呢!
在这里停留期间,我们还采访了91岁的黄折波老人,他耳聪目明,看上去只80多的样子,面容的沟沟坎坎还不十分明显。有意识地看看,青年男女的面部容颜,一个个皮肤细腻,没有一个疙疙瘩瘩的,个个滑滑溜溜、红润润的,一辈子勿需整容。他们的婚姻,历来是自由的,各择配偶,父母从来不包办。本民族人若要带走姑娘,放下5角钱就行。
笼蚌寨是幽静的,又是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她的稻作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只要你涉足过一次,便会在脑海中定格,烙下深刻的印象。
链接:
2013年,笼蚌被列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名单。省民委出资150万元,对道路、太阳能、公厕、畜厩、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并改造修缮了哈尼族特色民居,建设了民族团结示范户。
策划: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云南画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