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造纸术

  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最伟大的应该是造纸,尤其是我这样一个写字为生的人。虽然现在已经有了电脑,但想想2000年前的作者,他们要用刀一笔一划地在竹简上刻字,一生能写出一本书就算不错了。所以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起了东汉的蔡伦,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惜谁也没有见过那种纸是什么样的,只知道它改变了世界。

  随着时间推移,“蔡侯纸”已经逐渐消失了踪影。它是不是真的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没有!在云南鹤庆的龙珠村、孟定的芒团村还保留着这种最为古老的造纸方法,从原料到生产工艺。你会看到2000年前人类文明的曙光,虽然这种纸不叫“蔡侯纸”,只有一个最普通的名字:白棉纸,看起来很像我们从前用的草纸,但我建议去参观的人先让他们在竹子上工工整整地刻上1000个字,然后再去了解这种最古老的造纸术。

  抄纸人家 鹤庆白棉纸

  图文/杨红文

  车到鹤庆县松桂镇,在路边的商店打听哪里有造土纸的人家。店主毫不迟疑地说:“龙珠,从这里进去七、八公里就是。”汽车在弹石铺就的山路上疾驰,转瞬就停在了“龙珠小学校”的门前。下车后,就见一小商店里有人在整理一叠黄色的土纸。走近一看,纸还是湿的,一老人正将它一张张揭起。问造纸是在什么地方,主人随手一指说,村里,多得很。据了解,龙珠村基本是白族,有近千户人家,大约有四、五十家在造纸。

  鹤庆的手工造纸历史悠久,据有关史志记载,在元朝的时期,鹤庆的造纸业就遍布境内。到民国初年,有规模的造纸作坊有数十个,年产白棉纸二千多驮,土纸三千驮,每驮大约五、六十公斤。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丽江、大理等周边地区和印度、缅甸等国家。鹤庆白棉纸,因雪白如棉得名。每张纸长、宽各50厘米,薄如蝉翼,韧似锦绫,质软防蛀,吸水性强。不仅是书写用纸,还是抄写经卷、书写契约的好材料。据有关学者鉴定,凤仪北汤天村董氏宗祠发现的南诏、大理国的经卷中,有些是用鹤庆白棉纸抄写的。宋代建造的洱源火焰山塔出土的中草药包装纸,也是鹤庆白棉纸。鹤庆手工造纸产生于唐朝,至元朝最兴盛,除书写用的白棉纸外,还有包装专用的“双超”白棉纸。这种纸的厚度约为书写纸的三倍,韧性极强,不易破裂,经久耐用,是当时最佳的包装用纸。近年,随着普洱茶的兴起,龙珠村白棉纸的生产也随之兴盛起来,去年又新建了几个专造“七子饼”外包装纸的小厂。但随着近期普洱茶的低迷,大多数又处于停产状态。而祭祀用的黄土纸一直都在生产,这种纸是专门为神灵而造,带着人们的祝愿和企盼,随清烟将去到另一个世界。所以这种土纸在“清明”和“七月半”前夕,都是供不应求的。

  顺村子边的一个土坡下去,就是一家造白棉纸的作坊。两个大水泥池子旁,六个抄纸工正忙碌着。纸这种每天必不可少的用品,只知是用木材制成,在电视中见过几个制作的镜头,今天总算看清了它整个的制作过程。造白棉纸最主要的材料是速生的构树树皮,将买来的构树皮在水池里浸泡六、七天,然后煮制七、八个小时,捞起后加入纯碱漂洗,将黑皮洗去,此时构树皮就变成柔软的白色丝条状。然后用人工捡去其中的杂质和一些细树枝,加入一定比例的木浆,再将其打烂。过去是用木碓来舂,现在已改用机器磨碎,就成造纸的原料。将这些原料按比例兑在水里,抄纸工就用竹簾抄纸了。抄纸是最具技巧的一道工序,据说要学一年左右才能抄出一张合格的纸。看着有趣,我便一试身手,抬着竹簾在水里晃弄了半天,也没有抄出一张像样的纸,看来这碗饭不容易吃。每天傍晚要将抄好的白棉纸用榨纸机将水分榨干,过去的榨纸机是木制的,现在只有造土纸的人家还在用,造白棉纸的已改用千钧鼎等机械设备。榨干水分的白棉纸近千张叠在一起,有二十公分左右厚。放到第二天,要由贴纸工将白棉纸一张张贴到墙上晾干,干后再取下的白棉纸就很平整。要将一张张潮湿的薄如蝉翼的白棉纸从厚厚的纸叠上撕下来,那手指上的感觉确实不好掌握。但那些贴纸女工却动作飞快,转眼就在墙上贴了几溜,真是不能不让人佩服。

  再说造土纸。最主要的材料是山竹,先要在水里浸泡四十天左右。捞起后一层层堆放起来,每层间要洒上石灰渥制四十天左右,然后煮制十天左右,再进行漂洗,最后打碎就成了造土纸的原料。如需要黄土纸,就在打碎时加入黄颜料,和水兑在一起,就可抄出黄土纸。抄好并榨干水分的土纸不必贴到墙上,只需一张张撕开,几十张一叠地担在竹竿上晾干就行。造土纸规模相对较小,一家人就能完成。

  自东汉蔡伦造出“蔡侯纸”后,经过近两千年的演变,技术和工艺已是今非昔比。鹤庆县龙珠村的手工造纸,却还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虽用途不广,但却在讲述着先人的故事。

  耿马孟定芒团纸 拾回2000年前文明的记忆

  文/李雨霖 图/张有林

  芒团村共有142户人家,85%是傣族。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白棉纸,但常年性生产的只有33户。芒团造纸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过去是专门为土司生产,用来抄写佛经和包裹茶叶。因而造纸的原料选用了构树皮,造出的纸质地坚韧、久存不陈、防腐防蛀,现在金融系统也来采购一些,用于捆扎钞票。由于历史悠久,信誉可靠,芒团纸远销昆明、省内各地以及泰缅等国,经常是供不应求。我们来到村里的时候,做纸的人家都在忙碌着,“非遗”传人玉勐嘎老人一面抄纸,一面说:“昆明的客人来订5万张,一个月要交货,大家都在赶活。”我问:“您一天可以做几张?”她说:“一般25张,太阳好可以做50张,下雨的话就不做了。”

  有那么复杂?通过了解,要做出一张纸需要浸泡、蒸煮、捣浆、抄纸、晾晒五个流程十一道工序。

  芒团纸的原料是构树皮,构树的树皮极容易剥取,寨子附近就栽种得有。剥下来的树皮大都呈半寸来宽的片状,每片约人高,绑成捆,然后进行晒干。之后在大锅里放上火灰水,再放进树皮,煮时要不停地翻转,好让石灰均匀地渗入树皮里。再放入清水进行浸泡,直到树皮腐烂。这时才开始真正造纸,将这些烂树皮放在石板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的木槌反复敲打,直至树皮呈糊状——这就是纸浆。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抄纸”了,抄纸架的主要结构是一个木槽,将树皮浆放入槽内,加入水。光有这两样还不够,还需加入一种特殊的胶水——一种用特殊灌木的叶子熬出来的树叶汁,这种汁水具有胶质,能让树皮糊连成纸。树皮浆、水与树叶汁要搅拌均匀,比例适当(这个比例,全靠造纸人根据经验自己掌握),否则,要么由于粘性不够不能成纸,要么就是粘性太好,粘在网上下不来。

  用来将纸浆盛在一起形成纸张的工具,是一片“网”,这网可不是一般的网,据村民说,这种网要用蚕丝和竹丝手工编织而成。用网“抄”出来的纸,还得一张张地叠在另一张“网”上,以方便“网挂”——即晒纸。最后一步便是“揭纸”——从网上把纸张取下,100张为一捆,在玉勐嘎老人的家里,这种微微发黄的纸张堆满了每个角落。

  在村里,我们发现做纸的都是妇女,就问玉勐嘎老人。她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传女不传子,女孩子一成年或者媳妇进了门,就要开始学做纸,老话说‘不会抄纸养不了家’。”造纸术在芒团就通过一代代的妇女口传、心授流传下来,成为妇女养家糊口的活路。村里的男子忙于种田,这里的土地适合种西瓜,于是西瓜也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

  嘎拉沙纸业是依托芒团村组建的傣族纯手工构树纸生产企业,于2006年4月成立,由中国(傣族手工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勐嘎、中华傣家手工构树造纸第一村村民吴良进先生和中国纸业协会构树造纸联合会会长李绍喜先生共同发起创办,专注于傣家纯手工构树纸在高端书画用纸产品的研发与制作。主要作为上等书画用纸、誊抄经文、普洱茶包装等用途,远销北美、欧洲、泰国等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