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科中给予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通常为脑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起的,发病率较高,且具有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高等特点。我院为研究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选取我科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康复护理,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57岁,平均(65.9±5.8)岁;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55岁,平均(64.1±6.4)岁。所有患者均经MRI或CT诊断确诊,均为首次发病且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排除严重血液病、肝肾功能障碍、神经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为期详细讲解相关健康知识与治疗方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缓解其不良的心理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为患者提高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干燥、整洁;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其导尿管、呼吸道通畅;避免压疮与静脉血栓的出现;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功能训练、心理康复护理、康复教育、相关刺激、按摩以及被动运动等,具体内容如下:

  (1)功能训练。主要有床上活动训练、卧位训练、坐位与站位训练、步行训练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内容。

  (2)心理康复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掌握其心理特点,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治愈信心。

  (3)康复教育。积极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保证患者学会自我护理技巧,具备基本的进食、穿衣、挪动等生活能力。

  (4)相关刺激。适当给予患者痛觉刺激、触觉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或者给患者适当的针灸治疗,帮助患者肢体恢复。

  (5)按摩以及被动运动。患者可在家属配合下进行被动运动,家属可适当给予患者进行按摩,帮助患者肌肉与关节活动。

  1.3 疗效判断[1]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0%,病残程度为0级,可视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可视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18%-46%,可视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18%,可视为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可视为恶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100%。使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最高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次观察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差异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34.2±11.2)分,(90.2±9.8)分;对照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35.1±10.9)分,(71.1±8.7)分,护理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基本痊愈15例(38.5%),显效16例(41.0%),有效7例(17.9%),无效1例(2.6%),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7.4%(38例);对照组基本痊愈4例(10.3%),显效12例(30.8%),有效16例(41.0%),无效6例(15.4%),恶化1例(2.6%),总有效率为82.1%(3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与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肥胖、高脂血症等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有呕吐、头晕、肢体感觉异常、意识障碍、流口水、言语不清等临床表现[2]。且该疾病病情变化快、病程长、预后效果差,因此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患者肢体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康复护理是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的一种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红,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9):1834.

  [2]苏弦.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4):125-126.

  王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