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把一块石头投入池塘的时候,你就制造了涟漪。”在这个资讯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到底是谁在向池塘投入石头,谁又在制造涟漪
《晚间新闻令人胆寒》是美国作家蒂姆·高特罗的一个短篇小说,讲一位嗜酒的火车司机,在火车发生事故后害怕背上酒驾的罪名而逃逸的故事。作为一个多年来驾驶着同一列车走着同一条线路的火车司机杰西,自己也搞不清楚什么原因导致这辆载满易爆丙烷气体的火车失事了。也许是因为他喝酒,也许是“某个车轮的轮缘爆裂”或“某段路轨发生断裂”。杰西在受惊害怕下,下意识地选择了逃跑。他原本是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消消酒气,然后再回去说明情况。但这一跑,推倒了他人生的多米诺骨牌。经过晚间新闻的层层播报,他上了头条,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在媒介的推波助澜之下,大家对他失踪的推测版本越来越多,他的罪名也一步步地升级。最后连他的家庭背景,婚姻危机及他小时候的照片都翻了出来。恐怖的晚间新闻将他逐步塑造成了一个危险的犯罪分子,甚至惊动了SWAT(美国特种武器战略部队)。杰西躲在汽车旅馆,每天看着新闻里的自己,晚间新闻塑造出的那个“杰西”让他大惊失措,也将他逼入了绝望。在戴上手铐的那一刻,他感慨地说,“我觉得自己像是两个不同的人。”
是的,一位是常年跑同一条线路的经验老到的火车司机杰西,一位是媒体塑造的嗜酒如命的“危险犯罪分子”杰西。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短短的几天时间,他的形象发生了如此大的颠覆。两者的形象,反差又何其之大?比起火车事故带给他的害怕,晚间新闻制造出来的威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你把一块石头投入池塘的时候,你就制造了涟漪。”这是神父在杰西决定自首前对他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玩味的一句话。在这个资讯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到底是谁在向池塘投入石头,谁又在制造涟漪?
这些天,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陆续被“姚贝娜”、“庞麦郎”“余秀华”三个名字刷爆,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在谈论他们。尤其是引爆网络的余秀华,随着媒体的持续关注,已经成为了2014年最为疯狂的公共事件。不仅大学教授在转发她的诗歌,连清洁工阿姨、农民工也加入了进来。余秀华是谁?脑瘫、湖北农村妇女、女诗人、中国的迪金森……这些如此不谐和的标签杂糅在一起,并画上等号,足以让网络疯狂。他们不仅仅是在关注她的诗歌,更关注她作为诗人的身份——农妇、脑瘫、婚姻不幸者和她的私生活以及那首著名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些和诗歌不相干的才是媒体的兴奋点。他们一次次地围绕着这些东西去发酵新的兴奋点。恐怕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余秀华自己的想象。她相继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上了中央电视台,去了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诗歌朗诵,出版社纷纷争着出版她的诗集……这已经不是她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事实很多人是通过“脑瘫女诗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知道她。作为一个优秀女诗人与生俱来的异质,则被遮蔽掉了。他们关注的已经不是诗歌,而是带着诗歌的噱头制造出来的娱乐八卦。即使是在诗歌朋友圈里,余秀华也变成了一种很具攻击性的武器。他们动辄将余秀华挂在嘴边,“你写的还不如余秀华的”“人家脑瘫也比你写得好”。
平心而论,比起之前在网络上爆红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余秀华的诗歌有着良好的语言和艺术天分,甚至有人将她誉为中国的女诗人“迪金森”。在余秀华在微信朋友圈走红之前,我从湖北作家陈应松的朋友圈分享了余秀华的诗歌。那是我第一次阅读这位陌生人的诗歌。她的诗歌让人有种如沐春风的新鲜感。那是她尚未走红,关注度仅限于文学圈内。谁也没有想到,短短一个月后,全中国的媒体都在围绕着这位女诗人展开疯狂的报道。蜂拥而至的记者每天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她,以至于她不得不向记者自嘲,“一来记者就死兔子”。这个时候的余秀华恐怕和高特罗笔下的杰西有的一拼了。
郑小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