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华 以影载道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新青年
  • 发布时间:2015-03-18 10:08

  写一部作品总需要一个理由。梁振华喜欢“新青年”精神,因为青年的情怀和梦想以及巨大的生长空间给人以很多希望,于是写了《新青年》《冰与火的青春》等剧;在高校20年的生活经历,于是写了《我的博士老公》,当高校老师面临当今时代环境变化的压力时,他回过头再看校园,感触更加深刻。他力求自己创作的作品是有价值的。

  由阎建钢任艺术总监,唐晓白执导、沙溢、梁静等主演的《我的博士老公》,被媒体人评价为一部都市情感喜剧,这部在编剧梁振华眼里并不受市场欢迎的题材的电视剧,却有其创新之处——它是国内第一部关注高校里博士的个体经历与情感的电视剧,以沙溢所扮演的文学博士“梁鸿名”为切入点,讲述这位走出了象牙塔的男博士在各种社会关系下的喜怒哀乐。梁振华本人即是北师大的老师,也是一位博士,20年职业生涯,他把自己的感悟都汇集到这部作品里,可以说梁鸿名就是他自己的准自传。为了故事更吸引观众,他虚构了很多家庭情感故事,以及柴米油盐的琐碎。家庭伦理、夫妻关系及职场困惑,这种形而上与形而下相互穿梭,贯穿全剧的始终。这部剧的精气神儿凝聚了梁振华对高校老师生态的真实感悟,是他的经历成就了这部电视剧。

  和梁振华聊《我的博士老公》,你能感觉到他强烈的表达欲,这部剧对他来说不能说是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付诸情感最多的一部。因为这一群人——高校老师们,他急切地想让学校外的人看到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以及他们处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诉求。作为精英人才的坚守、不理窗外纷纭变化的勤勉、面对选择的彷徨,梁振华都鞭辟入里地剖析在剧中。

  专访梁振华

  Q:去年到今年,看到你创作了几部都是和青春有关的电影电视剧,为什么一直偏爱青春题材的作品?

  A:我最近几部作品的确是跟青春有关。我在学校待了很多年,从1995年读大学,整整20年,每天和年轻人在一起,我始终对青年这个概念有感触,青年的情怀和梦想以及他们巨大的生长空间给人以很多希望。青年是一种精神,跟任何年代都没有关系,那些敢于自我挑战、敢于突破常规,不同流俗的人,都是新青年。而思想陈腐不思上进,被世俗的生活淹没了激情和创造力的人就是老夫子。青春正能量的题材看似很多人在做,但是经常会偏,往往局限在没有社会层面的视角,集中在青春偶像、言情、苦情、虐恋,所以表现了成长的残酷的《致青春》,大家看了都会膜拜。我希望能在作品中升华出青春感悟,这是我特别热衷的题材,我也会一直会坚持下去。

  Q:那么《我的博士老公》创作原动力和初衷是什么?

  A:我一直想写一部高校生态的作品,今天生活在市场经济下的以高学历群体为主的高校老师,精神和经济都处在尴尬的状态,他们在学校捍卫着师道、捍卫着传统知识人群的作息习惯,他们跟社会很多群体是相对疏远的,时代的疯狂变化下,学校里又是相对安静的,他们想固守安静却不得,想要融入社会又不适应,这样的心理落差比很多戏剧冲突都好看。就像“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到底是固守还是随波逐流?他们中有用激烈的方式来抵抗世俗的,但是经常产生悲剧性。安贫乐道也可以,剧中的晏老师就是一辈子献给讲台,最后倒在了课堂上,一辈子清苦寂寞;还有一部分不甘寂寞,尝试和社会接轨,成了文化讲坛的名人,对于这些人我的评价是良性的,但是这个现象带来的高校生态变化我是讽刺的;第三是无所适从,就是进也不行,往后退又不甘心,我身边更多是这种人。我的同行们在这个时代下面临的压力,面临的困惑,远胜过以前所有的时代。所以当我做影视创作,回过头看校园,感触更加深刻。

  Q:这三种高校老师的生态剧中都有表征吗?

  A:全都有。第一种捍卫知识分子师道尊严的人,在剧中是梁鸿名的恩师,高明老师饰演刘一伦,一辈子先锋报国,把世事烟云都看透了,他对梁鸿名构成很大的影响;另外是剧中的晏群书,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代表,一辈子以奉献为精神,以孺子牛为学生,一辈子操劳倒在讲台上,师道尊严的代表,这两类人是我对高校恪守传统师道尊严的尊敬。梁鸿名试着传播一些东西,但碰到转型的困难,还有一群老师,他们面对的则是选择的困惑和矛盾。

  Q:梁鸿名就是走出象牙塔的那一类,关于他在社会中所处的环境和心态,是在宽泛的社会关系下琐碎的描写。

  A:有琐碎,但也不局限于婆婆妈妈家长里短。这个剧里高校也只是一个平台,还涉及了商界、政界。梁鸿名的表弟代表官场生态,这里面设置了几个商人,他们代表商人思维。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比较才知道思维的优点和局限性。剧中也有各个生态中对抗性的力量,除了夫妻之间,是他和表弟之间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的对比。最终梁鸿名用自己的方法教会了表弟远离了官场的厚黑,选择自己的理想道路,我觉得作品还是要有点理想精神。剧里我对官场腐败,学术腐败,学权交易,都有尖锐的讽刺。当初担心审查,但出乎意料的是,审查意见出来很好。习主席说“高举现实主义精神,弘扬真善美”,我觉得这句话就是在讲我这部戏,我在捍守传统道德但是对现实不是麻木不仁,关于道德准则的东西,批判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你的写作功力,还有社会的宽容程度。

  Q:沙溢是怎样理解这个人物的?

  A:最开始沙溢让我把这个故事总结一下,我给他总结了个道理:一个人做了很多事,每一件事情都是他该做的,但是总有人觉得他有问题,那到底谁有问题?结论是这个社会出问题了。梁鸿名不是圣人,他做的每一件事,他觉得正常,别人都觉得是神经病,他没有做过一件违背良心的事,别人觉得不正常,是社会出问题了,我把这个讲完以后,沙溢不吭声了,他觉得这个剧里有大东西。

  Q:在讲故事方面,你觉得这部剧是否有革新的地方?

  A:其实电视剧里把大学教师作为绝对主角深挖,在我的印象里是第一次。有人说是我的准自传,的确这里面有大量我自己的经历和我的感受,但不可能全是我的故事,要是论一个编剧跟作品的关系,没有一个能超过我和这部剧。讲故事方面,我自己觉得设置了一个沉的话题,但用的是谐趣的创作方式,诙谐幽默,这既得益于我前期的剧本创作,也得益于沙溢的表演,我们在笑和谐趣当中突然沉淀出对沉重题材的轻喜剧改造;故事里我加了悲喜交加的东西,悲伤的东西很沉重,晏群书的去世、梁鸿名夫妻的离婚都很悲伤;第三个是我把职场和家庭融合,今天中国家庭婚恋伦理剧是非常顽强和适合观众观看的品种,但婚恋题材无所不用其极让观众已经疲惫了,需要新的介质来加入,家庭职场两边有奇妙的平衡,这个难度是最大的,我虽然不是完全做到了,但始终贯彻了这种想法。如果对高校不了解我不敢写,一落笔就有错,20年的工作经验可以支撑我写出真实的高校这个职场。

  Q:你在写作中是否会考虑市场的需求?

  A:一开始创作时没有考虑那么多,经过几年的市场化洗礼,发现传递内容和市场化形态未必是矛盾,用市场化的表现形态来承载深刻的内涵是可能的。如果我就是要传递天下千秋的人文情怀,那势必就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和观众有距离,传播的目的就没了。可纯粹市场化,就是观众喜欢什么就怎么来,作为文化创作者,没价值观的东西在当下不少,很多业内的人为了收视率什么都可以不管,但我代表我自己,所谓学者型编剧,我还是特别急切地想通过我的作品承载和传达一些东西,即便我写偶像,战争传奇,我都得有态度。今天要做到电视剧有态度很难,选择电视剧你就得有市场思维,这是第一步,但不能把第一步当做最后一步。态度是对历史的反思,是对现实的态度,对人的发掘,对自己的反省,之所以叫文化创意,那个“意”还是要有一些作者本人对时间的发掘,这是我始终坚持的。以后我的作品也会坚持,放弃了我会失去自己的价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