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培训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培训,微信,授课
  • 发布时间:2015-03-18 10:12

  月球上也可以微培训

  微培训,简言之就是以腾讯微信为平台,以微信群组为单位进行的线上培训模式。就编剧帮的编剧实战班而言,老师通过微信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向学员授课,讲解编剧的理论知识、写作技巧、剧本策划、故事创意等,并通过习作练笔和点评指导的方式促使学员在实战中进步。

  应该说,这种授课方式克服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打开微信都能听讲,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只要你有微信即可,就像有学员评论说的,“如果人类在月球上建基站了,在月球上都可以听课。”

  编剧帮的微培训从想法生成到落实,并不是靠着拍脑门出来的。“现在大家都在鼓吹互联网思维,作为一家新媒体平台,我们想的是如何能够利用我们的平台为编剧行业提供更实用、实惠的服务。之前和行业人交流得知,大家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法参与各种讲座、培训,我就想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他们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接受各种培训讲座,在工作之余更便利地充电。于是,机缘巧合,在一次群聊中,想到手机微信群不就可以通过语音、图片等方式给大家传递各种信息吗?由此,我发动同事,策划了这一微培训项目。”编剧帮创始人杜红军在谈到开设微培训的时候这样说道。

  后来报名参加余飞编剧培训班的学员田昱,第一眼看到编剧帮的这种培训方式,“第一感觉是佩服创办者,对信息化时代的精准定位与理解,并进行实际有效的实践。不但开创了一种新型文化培训的新模式,也给我所处的动漫行业的培训模式带来一些启发!”但毕竟是“新玩意儿”,对有些人来说,仍然有疑惑、有疑点,比如120分钟的一堂课,由于微信语音时长不能超过一分钟,也就是说两小时的课程理论上至少要按键120次,麻烦又辛苦。

  然而导师余飞却胸有成竹,这个理科出身的著名编剧,很愿意接触新生事物,觉得尝试一下未尝不可,“无非就是对着手机讲,除了不在现场见不到学员这点之外,其他方面,比如讲课内容或者课前准备,其实跟传统讲课方式没什么分别”。

  第一期的余飞编剧培训班自2014年8月19日在编剧帮微信平台上公布招生消息后,每天有30多人打来电话咨询,主要集中在上课方式、交钱方式和上课内容上。很少有人会因为网上交钱而犹豫不决,或者担心被骗。

  了解编剧帮的人都知道,这个平台通过在线下举办多次活动、线上和用户长期互动,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与行业人员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余飞也在自己的微博上转了招生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慕名者的顾虑。“在培训中,我们邀请了众多成熟编剧参与,在这儿,大家不只是对编剧帮的信任,更是对众多编剧的信任。”杜红军说。结果不到一周,计划招生的30个学员就招满了。而且每天仍有不少人打电话咨询和报名,在这种情况下,编剧帮又推出余飞编剧培训班第一期(2)班,30个名额也是不到一周即被抢空。

  “全国现在至少有2万个编剧,每年的电视剧产量是400到500部,能够得到播出机会的是300部左右,但能够为公司带来利润的大概150部以内,编剧行业市场广大但是竞争残酷,许多年轻编剧迫切需要培训机会,”杜红军解释报名火热的原因,“尤其是新人编剧更需要有成熟编剧的带领。再者,说明这种培训新形式是符合众多学员的需求的。”

  比如学员田昱,他是做三维CG动漫的,对故事编剧非常感兴趣,参与了诸多国外项目的制作,也有许多想法和故事,但问题就是不知如何推进创作,使之成为可制作成电影或剧集的故事剧本,所以参加了余飞的编剧培训课,“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接触到国内一流的编剧,拜师求艺,非常难得。要学就只能跟业内一流的人学,这样不会走偏,走弯路。对我们这种半路出家的人多少会有很直接的指导意义。余老师讲课非常耐心,很细心,之前也看过一些编剧方面的基础书籍,基本上书上那些知识点,在余老师的课程中都以实例方式阐述了一遍,让之前自学时不明白的地方豁然明了。”田昱在接受采访时说。

  有纪律 勿刷屏

  “每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总会出现一些传统形式遇不到的问题,我们秉持事前考虑并预防、事后反思并改善的心态。”杜红军说。由于微培训是一种新的上课形式,为了到时候上课有序进行,编剧帮需要预测会出现哪些问题并加以预防,在这一点上他们设想了各种情况。首先,在上课形式上,如何让学员快速有效收听课程,是语音方便还是视频或实时对讲方便,他们都一一进行了测试;其次,如何维护课堂纪律,几十个人的课堂,一人一句,就会造成刷屏,妨碍其他学员看到老师的课程信息,为此,编剧帮特地制定了相关班级课堂纪律公约,防止这种现象出现。

  诚然,公约既需要学员的配合,也需要编剧帮工作人员的执行和维护。为此,编剧帮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名助教。助教的职责是管理、协调班级事务,上课期间配合老师,维持秩序,务必让课程完美结束,此外,他还得接受学员的各种咨询,向老师传达学员的各种疑问。总之,助教是班级秩序的管理者,也是学员和老师沟通的桥梁。

  报名成功且交费成功的学员,会被助教拉入一个群组,由其统一分发班级学号,并改在每个人的微信昵称上(名字必须真名),方便管理,结果有调皮的学员,不小心将班级名给改了,让大家开心了一回。随后,每个学员会收到助教发来的邮件,里面是一份班级公约。公约除了保证授课质量和必要的秩序、保护所有听课学员利益而制定的条款之外,还为了保障老师的利益、编剧帮利益(比如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课程的课件资料和讲课内容)而制定了相关的规定。

  微言大义

  虽然是个编剧技巧培训的课程,但余飞始终认为,一个编剧不仅要有专业的编剧技巧,还得重视创作之外的经验教育和素质培养。余飞第一期共分四个课时,每课时两小时,晚上8点到10点,前面一个半小时为讲课,后半小时是答疑环节。第一课时是在8月28日晚上,讲课前学员们热闹非常,老师一进群,立马肃静。

  兴许是第一次在微信上讲课,余飞有点不太习惯,毕竟一个人对着手机滔滔不绝,举目四望却发现没有一个人,没有传统课堂的感觉——其实这也是编剧帮在开设微培训就得考虑的因素,“担心老师一个人面对手机讲两个小时,看不到学生的反应,对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杜红军说。

  好在余飞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越来越兴奋,有时语速就忘记了控制。学员王芝美参加了余飞的两期课程,她说:“余老师的编剧实战其实就是传授穿筋塞肉的技巧和力道,比如情感如何极致化、借刀杀人、指东打西、关联交易、兔子戏法……这些实战技巧简直是无价之宝。他实战经验非常丰富,非常善于举例实证并归纳总结,而且非常慷慨,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感觉他有好几卡车干货,而且恨不得都倒给大家,所以每次授课他都语速很快,连喝水的时间都省了,很感动。而且余老师很擅长教学,每次课前他都会请编剧帮助教老师通知大家预看哪些片子,课上讲解理论知识时就会紧跟影片实例进行直观示范,让我们得以充分理解和消化,并能尽快运用于实际创作中。”

  由于一切都还在摸索尝试中,所以编剧帮通过精品班的设置模式只招30人,不敢招太多。由于大家的热情,余飞本来想开三个班的,但是两个班讲下来,他发现太累了,只好隔了段时间,再开设编剧实战班第二期。

  线上培训,线下活动

  没有传统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这是微培训最大的遗憾。从一开始,编剧帮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早在放出招生广告的时候,编剧帮就在广告里提到,每一期除了4个课时之外,另有一个4小时长的线下结业晚宴。

  “我觉得很受鼓舞。毕竟可以和崇拜的老师及可爱的同学们直接见面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感觉创作的世界有时并不寂寞。”学员王芝美说。

  所以对于那些没能来参加线下活动的学员来说,很多人希望编剧帮能够在国内的其他城市设置相关的交流点、类似的学习组织活动。看到那些微信里的“头像”一个个变成真实的人,余飞显得很亢奋。他讲到了自己早年的一些经历,提到了编剧这行业里编剧的职业操守,也重申了他对技巧的重视。他还提到让编剧头疼的行业信息不对称,比如,有些老编剧要的剧本费太低,而实际上他能拿到很高的稿费,就是因为自己信息闭塞,不了解行情,所以不知道。

  余飞说,“编剧帮要是把信息公开了,或者大家在微信班里公布了,就了不得了。这个平台做好了,以后编剧都联系在一起,你说我写过什么什么,卖了多少钱,所有人都知道了,没有漏洞。”

  “随着大家对互联网的依赖,人与人在线上的交流互动会越来越占据主流,各种教育课程也都开始走上网络化之路,我相信,微培训会借着这一潮流继续向前迈进,也许以后载体会有各种变化,但是这种通过网络、通过移动通讯获得教育的模式和趋势不会变。而且我们通过前面的摸索,也马上要开办更成体系的编剧班,比如电影编剧培训班,电视剧编剧培训班,这种班的教学目标会更为明确,比如每期会要求学员完成一部作品才算结业。我们也会请更多的一线编剧、导演、制片人加入我们的导师团队,通过微信来讲课,指导青年编剧成长。”杜红军谈起微培训的前景时,信心十足地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