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01 14:55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化学实验就是最好的激发兴趣的手段。为此,我尝试使用了以下常用的方法:
1.新颖的导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兴趣。比如在讲“绪言”课时,我做了很多趣闻实验:有“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小猫捉迷藏”等等实验,同学看的十分投入,兴趣一下就上来了;在讲燃烧时,又做了“水中白磷着火”的实验,同学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水中还能着火,真是感到莫名其妙,心理产生探究欲望;在讲酸、碱、盐性质之后,我又做了一个“雨落叶出红花开”的实验,请同学们想一想“花”是用什么试剂画的?“叶”是用什么试剂画的?我喷的“雨”又是什么试剂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会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创新铺设道路。
2.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而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会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应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运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3.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生活实际引入课堂,因为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4.手段的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为了使信息的传递更有效,教学一般都采用讲课、讨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刺激学生。在教学中,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音像资料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景,使之受到感染和陶冶,更能够较大地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1.在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以往的教学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讲学生听,课堂的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从而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职能将由原来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上来,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无论说的对与不对都要认真听完,提倡各抒己见,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这样,就会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探究精神。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探索,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由“观众”到“演员”,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如:初中“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在泡沫灭火器中能否用CaCO3代替Na2CO3?初中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有何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吗?为什么?很多学生都认为石灰水要变浑浊,对不变浑浊感到意外,难以理解,请学生认真思考,分析原因,合作探究,自主得出结论。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创新的能力。
3.善于使用评价手段。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影响、改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部分创造性高的学生不一定会有优异的成绩,部分创造性低的学生往往是高分的获得者。创造性高而成绩差的学生常常由于猎奇出现不轨的行为,如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等。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主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的能力、情感、思维是否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做到全面、准确、科学,手段多样。教师对知识掌握得好的同学评价要恰当,对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真心鼓励,不要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造成成绩差学生的压抑,从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下降。对差生大胆提出的问题,哪怕是与当前学习关系不大,教师也要对他大胆质疑的精神给以肯定给以表扬,然后加以正确引导,千万不能挖苦、讽刺和打击。这样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手段,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上有建树的,大都是勇于实践并且具有非凡能力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动手,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在学完“酸、碱、盐”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酸、碱、盐之间的性质”。同学们有的拿来自家装药的小版片,在装药片的凹处做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实验,NaOH溶液和CuSO4溶液、FeCl3溶液,盐酸和AgNO3溶液,H2SO4和BaCl2溶液等等,现象特别明显;还有证明蜡烛燃烧成分含有C、H两种元素,有的同学选用玻璃片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看是否有水生成,有的用小蝶罩在火焰上,看是否有水生成,还有的同学选用啤酒瓶底罩在火焰上方——,在这个器材选用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实验所要求的任务,往往把过去建立的认知结构和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提出新的方法,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师应承担起育人的使命和职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努力为国家输送更多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成功(教育);2008年04期
赵金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