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共享经济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共享经济,短租,私厨
  • 发布时间:2015-04-21 13:44

  调研笔记

  共享的经济与社会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拥有,拥有的观念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然而拥有不是目的,通过拥有满足需求才是最终目的。只是由于很多情况下只有拥有才能够满足需求,拥有的行为才如此普遍且毋庸置疑。

  经济学中,一个经济个体与外界的交易成本太高,通常通过内部化来克服。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展业务的交易成本太高,就通过自己发展相关业务或者并购来解决。个人搭乘或租借车辆的交易成本太高,就通过内部化——购买车量来解决。

  拥有车辆是为了满足出行的目的,如果不需要拥有也能够满足,甚至能够满足的更好,那,还需要拥有么?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降低了信息传递、信任建立、物资流动等一直困扰传统经济的交易成本。人们突然发现,许多事情可以“外包”解决,不再需要拥有,不强调拥有而强调“按需使用”的共享成了更优的选择。拥有是有成本的,基于使用权同样可以满足需求,拥有变得既不必要,也不经济。

  再一次,交易成本发挥了它神奇的魔力,带来经济秩序的改变。与所有权相比,使用权更加灵活。基于使用权的经济模式中,要素更加流动,经济更加有效率。许多领域因此调整商业模式、重新分工,资源重新配置,经济个体变得更加精简、更加专注、更加专业化。

  一直以来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资源配置,即资源的分配(所有权)和利用(使用权)。各种社会制度的变迁其本质就是资源配置模式的进化,配置效率高的组织(企业、民族、国家等)更有竞争力。

  共享,这种让渡权利的行为,一直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比较边缘的角色。因此,长期以来,并没有基于共享的大规模且高效率的商业行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让共享的渠道更加实时准确,使得一些资源的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涌现出了以Uber、Airbnb、WeWork为代表的、以共享为商业模式的企业。

  而且,这不仅仅是更有效率的经济模式,其影响远超经济层面,冲击比经济模式更加稳定的、经年不变的社会观念。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对所有权观念发起挑战,这一次试图用使用权,或者用更加互联网化的说法---“访问权”,来代替。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中说,“当所有数据、信息都汇聚到云中,传统基于所有权的模式就会被基于访问权的模式所取代。这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和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之最大不同。”

  搭陌生人的车、住进陌生人的家、将宠物寄养给陌生人、去陌生人家吃饭……这些曾经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方面让生活更加经济、方便和有趣,另一方面也在构建社会的信任机制,在冷冰冰的商业行为之外,增加了信任的元素和社交的选项。

  共享经济是基于使用权的经济,通过信息技术调动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核心不是免费,而是不需要拥有;是一种经济组织模式的调整,进而影响到所有权、信任和社交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共享经济将对传统经济带来多大的变革?在占有观念极为强烈、信任机制较为薄弱的中国,共享经济将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根深蒂固的所有权观念将受到多大的冲击?我们拭目以待。

  拥有是有成本的,基于使用权同样可以满足需求,拥有变得既不必要,也不经济。

  信息时代的共享经济

  共享和占有可以说是人性中的一对矛盾体,是情感需要和生存需要的体现。百万年以来,共享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但只到最近几年,借助着信息技术,共享行为能够成规模到成为一种改变既有经济秩序的经济现象---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

  狭义的共享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不转移所有权,仅让渡一定期限的使用权;二是免费,或者收费至多覆盖成本,没有盈利;三是共享的对象是闲置资源,而不是“专业资源”。这种共享是社会个体顺便而为的分享与帮忙,更多是伴生行为。

  目前实践中的共享经济已对此作了很大的扩展。首先,免费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共享资源需要付费,而且不仅覆盖成本,还要盈利,这是为了激励更大的供给,也是确保共享不仅仅是个体无规律的随机行为而是群体稳定的、可预期的商业行为。其次,由于更多地需要付费,且有利可图,供给端的行为因此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闲置资源,出现了更多的专业资源,如Uber上的专职司机、Airbnb上的专职房东,甚至B端的专业资源等。其三,在一些情景也涉及到所有权的转移,如闲置物品交易。

  共享经济与众包、P2P、C2C、O2O、合作经济等多个热门的互联网概念均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众包(Crowdsourcing)是借助众人的力量完成相应的任务,战国时期吕不韦悬赏黄金千两修改《吕氏春秋》可以说是典型的众包行为。众包的关键是将信息传递给众人,信息时代之前依靠公告栏、报纸、广播、电视或口耳相传等方式,互联网让众包的组织更加有效率。共享经济中,用户是将需求外包给众人实现,调动外部的社会资源,而非自己购买资源。又如P2P/C2C,向朋友借钱是熟人之间的共享,向陌生人借钱,对方共享的资源是资金,并获取收益,这就是P2P借贷。再如O2O,共享经济多数是借助线上手段实现供需匹配,进而完成线下的服务与交易,很大一部分可以纳入O2O的范畴。

  共享经济的关键

  共享经济的关键是流动,信息在流动,实物在流动和交易,进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一方面无缝的满足需方,另一方面提高供方资源的利用率,带来福利和效率提升。

  调动闲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生活中闲置的资源随处可见,空置的房间、停着的汽车,以及闲置的时间、资金、物品等等。尽管共享经济的壮大带来了不少“专业资源”,但依然调动了社会上沉淀的、不创造价值的大量闲置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带来巨大的福利提升。

  反对共享经济的人引用经济学的“破窗理论”说,打破了窗户,破窗人更换玻璃,使得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反对者称,共享经济使得汽车制造商减少生产、出租车司机下岗。然而,资源是稀缺的,闲置意味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意味着巨大的浪费,被打破的窗户和共享经济节省下来的资源可以投入到其他领域。

  基于信任实现共享,又进一步促进信任构建

  共享经济中,市场的供需双方基于信任达成交易,必须建立互信关系,共享的行为才会产生。信任让陌生人住进自己的家是安全的,信任住进陌生人的家是安全的。

  信任是经济中的一个大问题,本身就是交易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经济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较低效或扭曲都和缺少信任环境有直接关系。信任问题产生于信息不对称,传统经济模式解决信任问题的成本很高,如品牌、政府重度监管、第三方制衡、重复博弈等,这些较高的门槛使得许多可信的资源由于无法发出让人信任的信号而不能进入市场。共享经济依托互联网,有很多种低成本的方法建立信任环境,如社交网络信息、供需双方互评、推荐、举报、个人展示等。

  解决了信任问题即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市场更加流动、竞争更加充分。同时,众多微观的信任行为带来社会的整体增信,使得共享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带来观念的改变,提升社会信任程度。

  基于信息技术,降低交易成本

  闲置资源的调度,需要众多点对点供给与需求的实时匹配,还有信任的建立,都基于一个必要条件:信息技术。这里的关键是信息的传递和数据的积累,包括供给信息、需求信息、供需双方的背景信息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使信息的分发和信息的获取更及时、更容易,实现线下资源的中心调度和按需提供服务。

  共享经济的优劣势

  共享经济在商业模式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可以快速扩大规模。由于利用社会资源,而且资源管理成本较低,在既有市场拓展或进入新市场时可以快速扩张规模。扩展新兴市场时,由于线上平台已经较为成熟,甚至可以不需要地面人员,成本低、部署快。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遇到市场形势、监管环境、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快速调整。三、资本效率高。由于利用社会资源,共享经济多数是轻资产运营,对资本要求低,资本回报率高。四、供方的进入门槛低。技术创新降低了人们共享的成本,使得个人可以方便的分享其资产、时间、技能等闲置资源,并获取收益。

  共享经济的劣势体现在:一、市场的冷启动,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像传统经济只需要寻找需方,共享经济需要同时寻找供方和需方,而双方又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面对冷启动,共享经济除了传统的市场推广手段之外,较为常见的方式是同时对供方和需方提供补贴,创造市场。二、较难对供方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由于供方不是企业的自有资源,而是外包的社会资源,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分散的个体,较难推进统一的规范。三、易受既得利益和监管的阻碍。共享经济冲击市场上既有的供给方,同时现有与传统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法律框架无法适用在共享经济上,容易碰到法律和监管问题。

  共享经济不是万能的,尽管有“Uber for Everything”和“Airbnb for Everything”的说法,但共享经济发挥作用需要一些条件,包括:首先,C端要能够形成有效供给;其次,线下的配对成本要足够低。满足这些条件,C端的供给才能对B端供给形成有效替代。大规模、复杂的、需要流程生产和集体协作的工业制造显而易见不是C端和共享经济的强项。

  C端拥有的资源包括房屋、车辆、资金、时间、技能等,目前共享经济只在交通(车辆)、住宿/短租(房屋)、任务众包与创意(时间/技能)等服务行业,以及闲置物品利用(物品)、P2P借贷(资金)等领域发挥作用,在农业、制造业、医疗、教育等其他领域尚无法替代传统经济中的专业机构供方。

  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目前,共享经济在交通和住宿领域最为强大,同时也渗透到办公空间、餐饮、宠物寄养,以及闲置物品交易、任务众包、知识分享、旅游等领域。共享经济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花结果,但最为繁荣的依然是美国。美国是共享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输出国,几乎目前全球的共享经济模式都诞生在美国。

  金融危机和移动互联网是美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008年的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失业人口直线上升,许多人失去固定工作,不得不寻找更多的灵活就业机会。而同期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一方面让许多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寻找灵活就业机会的成本。

  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和极大的经济自由度也是美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关键。尽管共享经济在美国也碰到政府监管的问题,但许多地方政府普遍抱以较为宽容的态度,特别是硅谷所在地加州。同时,美国经济自由度非常高,市场应对新经济模式冲击的能力较强,资源配置可以快速调整。

  由于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共享经济领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进入。根据S&P Capital IQ的数据,去年全球投资机构在共享经济领域投资了49.3亿美金,共计71笔交易,较上一年增长了5倍;2009年以来已累计达成250笔交易、投资金额超70亿美元。

  市场中的赢家开始出现,投资主要向几家企业集中。2009年以来,Uber、Airbnb、LendingClub、Lyft、Instacart等前5家企业获得了52亿美元投资,占共享经济领域全部风险投资的73%。

  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在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和深刻变革,在提高消费者福利的同时,推动经济组织模式调整,改变许多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销售方式,并对所有权观念带来冲击。

  便利生活,提高效率和福利。共享经济在交通、住宿、办公空间、闲置物品利用、宠物寄养等领域带来极大灵活性和便利,减少不必要开支,提高消费者福利。同时,不仅为已经存在的兼职就业机会提供强大的工具,更是降低了就业门槛,创造了许多全职和兼职就业机会,为普通人就业提供更灵活的选择。

  冲击出租车、酒店、专业服务等行业,带来生产资源再配置。在交通、住宿等领域,由于价格、便利性、可选择余地等原因,在共享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消费者大面积转向C端的供给,对既有经济秩序中的B端造成严重冲击。据统计,全球酒店行业规模约7170亿美元,出租车行业规模约1000亿美元,在许多城市,这些行业B端的投入将减少,资源将配置到其他领域,行业将经历重新分工和中介化。如在Uber们盛行的城市,出租车受到的影响有目共睹。

  进一步影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销售模式。在变革了服务端之后,共享经济将进一步影响为这些服务端提供资产的生产端。如果车辆共享与闲置物品利用成规模,汽车以及许多长尾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量将减少,生产厂商将受到冲击,从而将不得不调整销售模式,直接发展租赁业务,以租代售,以应对销量的下滑。

  增进社会信任程度,淡化所有权观念。基于信任的共享经济进一步增进了社会的信任程度,同时共享经济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刷新了人们对所有权的认识,冲击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私有制和所有权观念。

  资源是稀缺的,闲置意味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意味着巨大的浪费。

  交通:完美的共享实践

  交通领域的共享包括汽车、飞机和船只等,目前仍以汽车为主。交通本就是一个公共领域,一个已践行共享的领域,公共交通中的共享空间,私家车/私人飞机的共享道路与航路。由于出行的集中性,共享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

  私家车的利用率较低,购置和养护成本高,大城市停车的时间成本和花费也较高。同时,车辆天生适合共乘和租借。首先,汽车的空置率很高,在车主不使用时可以将车辆出租而不影响车主的效用。其二,目前市面上最小的乘用车也可以在司机之外搭乘一人。其三,汽车搭乘和租赁也是比较标准化的、无差异的服务,易于交易。其四,要实现租赁或共乘的信息传递问题已由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地图、定位、实时通讯等)解决。其五,共乘的信任问题远没有其他领域对共享的影响大,由于涉及的时间较短,且多数共享行为发生在公共场合,在社会治安较好的城市,一次简单的搭乘不需要太多了解双方的背景。种种这些,催生了交通领域的共享经济,让人们不用开车或买车而能够享受用车的便利。

  私家车搭乘

  在陆上交通的共享中,有私家车搭乘、私家车拼车和私家车租车等几类。在私家车搭乘方面,国外有庞大的Uber,以及更有人情味的Lyft、自愿支付车费的SideCar、面向儿童和老人出行的Shuddle等;国内有强调个性化的易到用车,强调标准化的滴滴专车、一号专车(快的)等。私家车搭乘和拼车模式面向相同的出行需求,其共同的竞争对手包括分散的众多传统出租车公司、个体户及黑车,出租车打车软件Flywheel、Hailo、滴滴、快的等,分散的传统商务用车公司和互联网化的商务用车公司如AA租车、神州专车等。

  拼车主要是车主或乘客寻找同一路线的对方,但拼车和搭乘的界限比较模糊,在许多地方更多地是为了绕过监管要求。Uber们的所谓“私家车搭乘”本质上是非出租车的打车。在国内,无论是“专车”还是“拼车”多数是打着“商务租车”和“拼车”名号的私家车载客运营。由于交通领域的顽壑,十八大以来,整体上以改革为导向的政府目前对此的态度不一且暧昧,一方面不希望触碰既得利益,不想突破私家车载客运营的限制、出租车牌照管制和租车公司准入限制;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互联网手段缓解甚至能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关于“专车”,政府给出了比较明确的合法化路径:租车公司提供车辆,劳务派遣公司提供司机。

  私家车搭乘模式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扩大供给和优化匹配。一方面,调动了庞大的闲置私家车和司机资源,间接绕过了出租车牌照管制,极大扩展了市场供给;同时,其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中心调度和数据挖掘,改进了乘客和车辆的匹配。其面临的问题包括监管、既得利益反对(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安全等。

  私家车搭乘是最早出现的共享经济模式之一,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在较成熟的市场如美国洛杉矶已对当地交通、出租车行业带来很大影响。目前,以Uber为代表的车辆共乘平台一方面在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进入更多的国家和城市;一方面在既有市场上通过补贴、降价等措施扩大平台上的车辆与用户,与传统的出租车、商务租车及同一商业模式的互联网用车平台争夺市场;同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进一步优化后台算法,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外,还在与各地的监管作斗争。

  私家车拼车

  以保有量庞大的私家车来衡量,拼车市场的潜力似乎很大。以北京为例,全市有约500万辆私家车,而出租车只有不到10万辆,即使加上以“商务租车”和“拼车”名义运营的私家车,数量也无法与私家车相比。从这些私家车出行中有可能挖掘出旺盛的拼车需求,而且政府也对私家车拼车持鼓励态度。

  早在各类拼车软件出现之前,就有许多人在大型社区网站召集拼车,有拼车需求的人们还自发建起各种拼车QQ群。此后,以AA拼车、顺风车等为代表的PC端拼车网站兴起。如今,拼车领域已有几十家创业公司,市场竞争日渐白热化,不过还没有规模领先的公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拼车市场包括上下班通勤拼车、长途拼车等细分市场;有一对多拼车和一对一拼车两种形态;以及私家车(小车)拼车和大巴拼车两个类型。其中,大巴拼车通常与巴士租赁公司合作,除了针对C端通勤需求之外,也面向B端已开通企业班车的公司,将其班车运营社会化,以提高载客率、降低成本。

  尽管有较大潜力,但拼车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即使在移动互联网来临、其他“互联网出行方式”爆发后,拼车市场也没有迎来突破性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克服了疑似非法营运的困难后,拼车市场仍面临着安全、定价等问题。安全问题的解决与其他共享经济的方式类似,包括实名认证、双方互评、平台担保/保险等。而对于定价问题,从乘客的角度,拼车与打车的目的类似,费用要比打车便宜才会选择稍微复杂些的拼车服务。对于车主,需要在打车价格这一上限与增加的成本(额外的油费)这一下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覆盖拼车的匹配、沟通、议价及风险等成本。

  其次,由于拼车的匹配较搭乘模式困难,对于非固定路线拼车,匹配的效率不够高,尤其在平台上的用户较少时;对于固定路线的拼车,一旦双方匹配则容易绕过平台。此外,由于其他出行模式的补贴,无论是打车,还是私家车搭乘,费用都已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也制约了拼车市场的发展。

  未来,拼车服务的发展前景也并不特别光明,其命运多少取决于Uber们所能取得的市场地位。如果私家车搭乘及打车服务随时可获取,且价格较低,私家车的使用将大幅减少,而以私家车出行为基础的拼车也将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易获取、低价格的打车服务之下仍坚持开私家车的人通常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人,这些人的拼车意愿同样也不高。

  私家车租车

  私家车租车又称为P2P租车、C2C租车,平台本身并不拥有车辆,而是扮演拥有闲置汽车的私家车主与租车人之间的中介。国外有RelayRides、Getaround和FlightCar等;国内有宝驾租车、友友租车等一批创业公司。他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传统的B2C专业租车公司如Hertz、Avis、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瑞卡租车等,以及汽车制造商新设立的租车公司。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交接车便利性,以及车型多样性等方面。其中,交接车便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租车平台的规模,规模越大,供方和需方越多,交接越无缝。

  不过,C2C租车和B2C租车并不是泾渭分明,在国内第一家做P2P租车的新加坡创业公司PP租车在扩展市场时也会选择与传统的B2C租车公司合作,由PP租车提供用户,由B2C租车公司提供车辆。

  私家车租车平台上的车辆按租期可分为长租和短租两种模式。私家车租车的规模远没有私家车搭乘的规模大,一方面在于许多用户使用此类车辆共享服务本就是为了摆脱开车的不便;另一方面在于租车涉及到的信任要求比搭乘高的多,还有车辆的安全问题,此外交接车的时间、地点、验车等也比较复杂。因此,私家车租车平台普遍涉及到较重的线下运营。

  针对信任和安全问题,除了采用真实身份和行车记录仪之外,国内的从业者尝试不同的解决方式。友友租车更强调“小区化”的概念,即车主和租客居住在临近小区,由此形成的强关系能限制车主和租客的行为。凹凸租车纳入更多社交元素,租车的工具属性弱一些,玩车的社交属性强些。而人人租车则强调以机场为交接点的以车易车。

  私家车搭乘模式的普及对私家车租车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闲置私家车将增多,私家车租车的供给也将随之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私家车搭乘让打车更加方便,对租车的需求将有所减少。

  B2C共享租车:汽车厂商的应对

  未来,随着私家车搭车和租车市场规模的扩大,供给与需求的匹配越来越容易,交接越来越无缝,使用体验与便利性将更加提升。而汽车的使用率将越来越高,对汽车销量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尽管目前尚未造成明显影响,但汽车厂商和传统租车公司已保持高度警惕,一些汽车厂商直接发展租车业务,以应对这一趋势。

  宝马和戴姆勒推出的汽车共享服务本质上仍是B2C的租车服务,但与传统租车服务相比做出了一些创新,包括不再按天计费,而是按分钟计费;随处租车还车,而不需要在门店租车还车。这使得其比以日租起步的传统租车灵活得多,也更能够提高汽车的利用率,实现对私家车的替代。

  宝马:DriveNow

  2011年6月,由宝马集团和汽车租赁公司Sixt各占50%股份合资成立的DriveNow公司在德国慕尼黑推出汽车共享服务。用户通过手机APP来搜索附近的汽车,在使用之后不用把汽车归还至接车的地点,而只需将汽车开到目的地附近的归还点即可。

  截至2015年2月,DriveNow在美国和欧洲的8个城市运营2400辆车,共有36万客户。在未来五年内DriveNow会再覆盖欧洲和北美的25个城市。

  “与其他传统租车服务所不同,我们鼓励用户的自发性。”DriveNow英国业务的负责人Joseph Seal-Driver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访在采访中说道,“我认为DriveNow这种无需提前预订的灵活方式会使我们脱颖而出,并且这将能够适应都市生活的节奏。”

  在伦敦的DriveNow服务,需要事先交纳29英镑的注册费用,并按照每分钟的39便士(约合1.5元人民币)的费用计时收费,对于活跃用户的资费则降至每分钟32便士。为了推广DriveNow,用户只需要上传DriveNow旗下的一款车型照片到Facebook上,就可以获得100分钟的免费服务。

  “可能我们的父母是人手一车。但现在,年轻的一代更倾向于共享资源,”DriveNow的发言人Michael Fischer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道。

  奔驰:Car2Go

  与DriveNow类似,戴姆勒集团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以Smart ForTwo作为主要车型的汽车分享公司Car2Go,车型小巧的Smart ForTwo在面对都市街区时显得更加灵活。

  Car2Go同样是按分钟计费,租车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即可打开门锁,进入车内后输入密码获取钥匙,到达目的地后,只需将车停放在指定运营区域内的任意公共停车场即可。

  目前Car2Go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29个城市拥有超过100万名用户和1.25万辆汽车,累计出行共计3200多万人次。Car2Go业务将于2016年底前进入50个新城市,届时中国的大城市将是重点发展的对象。作为进军亚洲市场的第一步,重庆将成为该公司在亚洲的首个试点城市,将于2015年在重庆投放数百台Smart ForTwo汽车。

  私人飞机搭乘

  除了最为常用的乘车与租车,私人飞机领域也完全具备共享经济发挥作用的条件。私人飞机的使用率较低,每次飞行经常有很多空余座位,而且拥有和运营私人飞机非常昂贵。同时,搭乘航空公司的航班有诸多不便,包括机场安检和等候时间较长、高峰期一票难求等。私人飞机搭乘面向的是既想避免乘坐商用飞机花费较多时间,又不想/不能养得起私人飞机的人群。目前美国市场上有BlackJet、AirPooler、SurfAir等私人飞机搭乘平台。

  案例:Uber

  Uber是私家车搭乘共享的鼻祖,其平台上的车辆和用户越来越多,威力也越来也大。随着Uber在拼车(UberPool)、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探索,其影响力还将进一步扩大。

  服务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城市,估值高达410亿美元

  Uber由Travis Kalanick和Garrett Camp于2009年3月在加州旧金山成立,2010年6月正式上线。目前其服务已遍布53个国家的200多座城市,每天处理的打车超过100万次,公司使命是“人人随处可用像自来水一样可靠的交通”。

  成立至今,Uber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达28亿美元,最近一轮融资于去年12月完成,融资规模达12亿美元,公司估值已超过410亿美元。2015年3月,Uber进行了第一次收购,对象为美国地图和搜索创业公司deCarta。

  产品策略与核心竞争力

  Uber成立以来逐渐丰富其产品系列,从最初的Uber,到高端的Uber Black、Uber SUV、Uber Luxury等,以及低端的Uber X,拼车服务Uber Pool。其他产品还包括叫船服务Uber Boat、打飞机服务Uber Chopper等。

  Uber的核心竞争力是后端路由算法,包括需求预测、拥塞预测、供应匹配、智能调度、动态定价等。其调度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出租车服务存在的冗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直接表现为司机的空载率大大降低。

  Uber的司机基本可以分为4类

  Uber于2014年末委托研究机构Benenson Strategy Group对其司机进行了调查,在Uber平台上开车的司机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专职司机(The Pros):占比18%,是高端租车平台UberBLACK上的司机。在工作时长超过6个月的司机中,他们的比例最高。

  ●转型司机(Crossovers):占比18%,由以前开出租车或者黑车的司机组成,在Uber平台上的活跃时间不到6个月。

  ●新加入的司机(New Enthusiasts):占比12%,是新加入者,使用UberX平台,通过Uber获得稳定的收入,因为其它渠道的收入可能不太稳定。

  ●兼职司机(Part-Timers):占比52%,占到UberX平台上的多数,主要为了寻求更灵活的收入途径。这部分司机中75%在Uber之外还有其它工作。

  应对监管与安全问题

  出于安全、既得利益及便于监管等多方面原因,多数政府都要求开展出租车业务的车辆和司机持有营业执照,禁止无资质车辆提供出租车服务。Uber在全球多个城市碰到监管问题,在韩国首尔、德国柏林、西班牙马德里等多个城市被禁,并面临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协会、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等的指责。在一些城市,Uber通过与出租车公司(日本东京)或租车公司(中国)合作,以绕过监管。

  面对安全问题,Uber提出了一些措施,包括:对司机背景进行更严格的调查评估;Uber司机作为数据采集员开展城市安全数据采集与评估;设置一键报警按钮;允许乘客把自己的乘车路线信息通知亲朋好友等。

  Uber的可能性及影响

  进一步降低打车价格。继2012年推出低成本的UberX以来,Uber通过优化算法,提高司机的利用率,在保持司机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不断降低价格。而价格的下降带来更多的需求、更好的流动性以及更高的利用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2014年推出同一行驶路线上搭乘多位乘客的拼车产品UberPool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价格。

  发掘巨大的私家车司机资源。Uber拥有的私家车资源对于广告商和汽车厂商来说是个精准的营销数据库,可以开展汽车保险、汽车贷款、汽车销售/租赁(协助司机购买或租赁汽车)等业务。Uber已在国内与永达汽车服务控股有限公司合作,为Uber平台上的租车公司提供购车、售后服务、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服务。

  物流服务更具想象力。Uber已推出送餐服务(UberFresh、洛杉矶,UberEats、马德里)和货运服务(UberCargo、香港)。在马德里送餐服务中,车上装载现成的餐品,每份餐价格在10欧元左右,外加2.5欧元的配送费。

  无人驾驶取代司机。Uber希望进一步降低打车的费用,其中一个努力方向是减少司机,即无人驾驶。Uber已经在美国匹兹堡建立了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的机器人实验室,聘请了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程师和商业专家。Uber还将成为Google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参与者。

  挖据出行数据。Uber积累了庞大的用户行程数据,包括用户每次搭乘的起始和结束时间、行走距离以及用户上下车地点等,可以得出更有价值的数据分析结果。比如,可以分析出用户最常去的地点,出发时间以及路程花费时间,据此结合日常通勤模式判断该在哪里兴建新道路,该在哪里提供其它的交通方式,以及该优先处理哪些类似道路坑洼这样的问题。

  趋势及影响

  搭乘出行选择方面,如果Uber们获得政府的认可,相当于放开了打车市场,市场准入门槛将消失,供给将非常充裕,价格也将较低,特别是UberPool等打车拼车产品的普及更将拉低价格。由此带来私家车使用的大幅下降,而私家车拼车和租车也将受到影响。

  在受到打车冲击的租车市场上,B2C租车则将面临C2C租车的低价竞争,特别是当由打车供给丰富所造成的私家车使用率减少之后,租车市场上私家车的供给将明显增加。

  在B2C租车市场上,“Car2Go”等灵活的B2C共享租车模式在短租市场上将受到青睐。由于开车本来的起终点就是停车场,未来,以停车场为租车还车地点的自助式B2C共享租车将非常方便。其按分钟计费的方式也非常灵活,缺点是目前价格较高。

  当大量人不再使用私家车,而转向搭乘或临时租用其他人的车时,将带来很多影响,包括减少酒驾、降低对停车的需求、减少城市拥堵等。同时,大部分车辆的闲置率达95%,如果出行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拥有私家车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逐渐的人们将减少车辆的购买。整体上看,由于私家车闲置时间下降,利用效率提高,将减少对车辆的需求,这将对汽车制造业带来较大冲击。

  当然,上述情况将局限在较大的城市,较大的城市才能够提供足够大的搭车、拼车和租车市场。而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将仍由目前的模式主导,也仍将是汽车厂商的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口密集的欧洲、亚洲地区,车辆共乘的影响将颇为深远。例如,在日本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很高,汽车使用率很低,共享经济模式将可能带来很大的颠覆。

  拼车服务的发展前景多少取决于Uber们所能取得的市场地位。

  Uber的核心竞争力是后端路由算法,其调度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出租车服务存在的冗余。

  房屋短租:从背包客到普罗大众

  民宿的历史源远流长,投宿陌生人家比旅店的历史更为悠久。然而在信息时代之前,投宿这一行为存在巨大的随机性和伴随而来的安全问题,房客无法知道可投宿的房源和房主的背景,房主也无法了解房客的背景。

  互联网便利了信息的传递,除了投宿网友这一线下投宿熟人的线上版之外,公告栏、论坛等一代代进化的社交网络让寻找目的地的陌生家庭投宿变得相对方便。然而平台化的信息集散地要等到2004年沙发客网站(Couchsurfing)的出现。

  Couchsurfing是为游客撮合寄宿家庭的非盈利性网站,作为一个分享性社区,注重的是沙发客与接待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用户可以在网站上联系到旅游目的地提供免费接待的住户,而热心的住户也可以找到来自己居住地旅行的游客。人们可以通过沙发旅行的方式结交新朋友。

  投宿(或者用更加“现代”的说法---民宿或房屋短租),这一前现代社会中商业基础设施匮乏情况下的社会约定,成为现代社会驴友中的前卫选择,但与大众的距离依然遥远。真正使其商业上可行,且大规模推向普通人,是2008年上线的Airbnb。

  民宿的优劣势

  Airbnb让人们意识到分享闲置住房的可能性,民宿解决了人们住酒店无法满足的一些需求:一、价格通常比同规格的酒店便宜很多;二、提供了非常多样的选择,如套房和厨房比较适合家庭旅行者;三、民居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要好过酒店,与当地人交流、做朋友是住宿之外的额外收获;四、供给的弹性很大。对于房主而言,则可以有效利用空余房源,降低空置成本,使房屋增值。

  这些都是民宿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克服---安全与信任,涉及到房东房客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房间的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和保险等。社交网络、相互评价、平台担保等措施对解决安全与信任问题至关重要。

  Airbnb们对酒店业带来一定威胁,不过目前仍主要局限在度假旅行者。而利润更高的商务旅行者则对酒店具有一定的忠诚度,这主要是得益于企业的差旅政策、酒店提供的会员优惠以及酒店所提供的标准化体验等。

  短租的业务模式

  从业务模式来看,Airbnb及其模仿者们都想成为一个短租房东与房客的在线交易平台。目前它们的盈利基本都是向房东收取5-10%的手续费,也有个别网站为了吸引用户采用免费的模式。在国内,短租行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处于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阶段。

  因为Airbnb的成功,中国冒出了无数的模仿者。国内出现了10余家C2C短租平台,包括蚂蚁短租、小猪短租和游天下等。其中,蚂蚁短租原来是赶集网旗下的在线短租业务,后来独立分拆,依靠赶集网倒入房源。而小猪短租的创始人是原蚂蚁短租管理团队,与58同城、淘宝旅行开展合作,导入客户流量。搜房网旗下的游天下推出了“中长期短租”和“精品公寓”等,“中长期短租”瞄准7天以上及1-3个月的用户住宿需求;而“精品公寓”是游天下精选出具备较高硬件水准和软件服务的短租房源,为对住宿有着更高要求的商旅、白领等人群提供精致的短租体验。

  除了模仿Airbnb模式,国内一些企业也做了一些调整与创新。其中,有房客逆向定价的程途网;有C2B2C模式的商家集中房主房源、统一管理,包括途家网、天天如家等。途家与天天如家跟业主签订托管协议后,对房子进行统一的装修,然后进行线下酒店式管理。程途网采用正向出价、逆向竞拍模式,房客可以在入住天数达三天时自行填写价格,房东如果接受则以房客填写的新价格提交。

  链接

  Airbnb:房间数量已是全球第一,业务量与酒店还有差距

  Airbnb由Brian Chesky,Joe Gebbia和Nathan Blecharczyk于2008年8月在洛杉矶创立,让用户在平台上将自己的空闲房间出租给游客使用。Airbnb向房客收取房价的6-12%,向房东收取3%。成立以来,Airbnb已累计融资超过8亿美元,估值达130亿美元。据传其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融资额约10亿美元,估值可能高达200亿美元。

  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选定Airbnb作为其住宿提供方之一,将为里约奥运会提供20000间房间,这是Airbnb首次获得官方认可。

  Airbnb目前在全球190个国家34000个城市拥有100万左右的房源,已经为全球用户提供了3000万个晚上的预订服务。超过最大的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后者只能最多提供69.8万个房间。

  由于Airbnb的房间大多都不是一整年待订,因此在实际业务量上,目前Airbnb还只有洲际酒店的20%左右。根据巴克莱的报告显示,目前Airbnb每年的间夜次(Room-nights)是3700万个,而洲际酒店的间夜次为1.77亿。

  不过Airbnb的增速惊人,其在下一年的业务量大概会翻两倍。到2016年底,Airbnb每年的业务量年会达到1.29亿间夜次。过不了几年,它的业务量将会超越世界上最大的酒店集团。

  除了民房之外,目前Airbnb还代理着纽约17.2%的酒店房间,巴黎11.9%的酒店房间和伦敦10.4%的酒店房间。目前Airbnb对其房间的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和保险等尚无规章制度,这是它跟酒店的最大不同。

  餐饮:私厨的潜力有多大?

  餐饮行业是需求周期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非用餐时间餐厅门可罗雀,用餐高峰则是漫长的等位、点餐和等餐时间以及下降的服务质量。而民间餐饮的供应能力很大,有一些商家尝试利用互联网技术挖掘其对外供应的潜力。同时,餐饮的需求非常多样化,除了大批量的工作餐需求,还有很多个性化的长尾需求,比较适合共享经济发掘非标社会资源的模式。

  目前,使用社会化餐饮供应资源解决用餐问题主要有两类模式,一种是私厨分享,包括国外的“EatWith”、国内的“有饭”等,现阶段还只是一小部分旅客和当地人的社交和尝鲜,远未能够形成有效的供给;另一种是将社会化餐饮标准化,提供外卖服务,国内有“妈妈的菜”、“回家吃饭”,以及以手工零食为主的“觅食”等。

  上述两种模式都面临着食品安全、监管及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包括家庭烹饪环境、食材、烹饪者卫生情况等,政府监管则包括工商执照、卫生许可等,而私厨分享还涉及到双方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问题。

  私厨分享

  在私厨分享平台上,爱做饭、有手艺的人在家里开起私厨,他们将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厨房故事放在平台上,供感兴趣的吃货们选择。供给方主要有两类:一类出于兴趣,主要以分享和社交为目的;另一类是全职或半全职,其中包括线下私厨以及有计划或已经经营线下餐厅的人,以盈利、树立品牌、向线下餐厅吸引流量为目的。

  目前阶段,由于私厨尚未形成大规模供给,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并不是日常就餐的主要选择。尽管一些私厨的价格比餐馆低(由于税费等原因),但低价并不是用户选择的原因。用户选择私厨主要出于:一、热爱美食;二、私厨所能提供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三、社交。

  私厨分享模式能否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难点在于对供给方的激励,即人们为什么愿意成为私厨,将自己家中的餐桌分享出来,去服务其他的客人?出去兴趣、分享或闲暇来接待食客,可能无法长久维持,并保证稳定的供应,对平台而言也很难管理,供方和用户将主要限于热爱社交和美食的人群。以盈利、扩大影响为目的的全职或兼职供方才是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有可能发展成为普通百姓的就餐选择之一。

  私厨外卖

  在更加“商业化”的私厨外卖模式中,烹饪者是社区的闲置劳动力(主要是中老年女性),比起私厨分享,对于供给方的激励是直接的经济收入。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私厨外卖与一般餐馆的外卖并无不同。

  目前这一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物流,比起普通餐厅外卖,私厨外卖要去多个供应点取餐,然后配送,相当于是多点到多点,物流安排会复杂一些,成本也更高。零食外卖对物流的要求远没有工作餐外卖高,目前主打零食外卖的“觅食”的物流方案包括卖家送货、买家上门、第三方物流。此外,由于私厨外卖的菜品是分散化采购,成本也较餐厅高。

  链接

  EatWith

  EatWith由Guy Michlin和Shemer Schwarz于2010年在旧金山创立。启发创始人Guy Michlin创办EatWith的是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他和家人到希腊游玩,恰巧被当地人邀请到家中共进晚餐,吃到了餐馆里没吃到的地道食物,还和主人聊得十分愉快,了解到了不少当地的风俗文化。

  EatWith让当地居民向旅行者分享餐桌以及厨艺,而EatWith会从中抽取最多15%的佣金,目前服务已扩展至全球29个国家的120多个城市。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EatWith帮助他们在家里做起餐饮小生意增加收入,同时也给了他们结识不同人的机会。而对旅客来说,他们能够以与餐馆相近的价格享受非标准的当地美食,还能在餐桌上遇到同样来旅行的人,认识新朋友,并从主人那里了解当地的特色。

  在国内,拷贝EatWith模式的“有饭”目前以微信公众账号的形式运营,会定期发布饭局信息。目前有饭不收取佣金,主人可以获得全部收入。

  办公空间共享:创业者乐园

  对灵活办公空间的需求主要来自创业公司:不需要长租;不需要费时费力的装修;能够灵活增加或减少空间,以适应团队大小的变化;从签约到入驻的时间短。传统写字楼的租赁不能很好满足创业者的这些需求,而且价格昂贵。此外,传统写字楼租赁中介存在虚假信息、租赁产品不标准、匹配效率低等问题。除了创业者,对灵活办公空间的需求还来自:过渡期临时办公、销售或售后办事处、个人独立办公等。

  联合办公、空间共享早已在创意领域出现,但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其代表是美国的WeWork。根据专门跟踪联合办公趋势的Deskmag网站,2014年全球共有约6000个联合办公地点,而五年前只有300个;那时在这类场所办公的人不到1万,但如今接近30万人。

  WeWork们起到了三方面作用:一、提供灵活的办公空间。平台方首先整租办公区域,经过设计、装修后,以灵活的方式(空间、租期等方面)对外出租。二、促进租户的交流与协作,不同背景的创业团队在共享办公空间开展交流,并举办社交活动;同时,资源有限的创业者可以共享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三、提供增值服务。平台方向租户提供人事、财务、社保、法务、投融资对接、IT服务、云服务等增值服务,既节省创业团队的精力,也为平台方创造租金之外的其他收入。

  办公空间的共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轻资产的平台/中介模式,如国内的“马上办公”;另一种是重资产的批发/零售模式,目前是主要模式,包括WeWork、国内的“联合创业办公社”、SOHO 3Q等。

  也许更符合共享经济“本意”的是平台/中介模式,拥有闲置办公空间的业主/租户与租客在平台对接,闲置空间主要来自商务中心、企业内部空置空间、私人业主投资的写字楼、开发园区、孵化器等。平台方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向业主收取佣金,以及向租客提供增值服务等。

  对于批发/零售模式,平台方需要先租下场地再转租,资金要求和风险敞口均较大;但优势是场地比较标准化,便与管理,且面临蜂拥而至的模仿者,领先者可以凭借重资产构筑起较高的壁垒。除了租赁写字楼、厂房等,国内一些平台与孵化器或产业园区合作,为孵化器的团队提供办公场地,为产业园区则提供空间规划设计、招商和创业者服务等。

  链接

  WeWork

  WeWork由Adam Neumann和Miguel McKelvey于2010年在纽约创立。WeWork用折扣价格租下整层写字楼,然后分隔成单独的办公空间,出租给初创企业。除了办公场地,WeWork还可以为小型初创公司提供办公设施、协作服务等。

  尽管WeWork办公场所的租金单价较高,但考虑到安保、前台、宽带、打印等服务在内,WeWork会员每月可以节约一笔开支,而且少了很多烦心事。

  WeWork在2014年末完成一笔3.55亿美元融资,领头机构分别为T. Rowe Price Associates Inc.和高盛,估值高达50亿美元。借助此轮融资,WeWork将继续扩张业务,预计2015年办公场所将从23个扩大至60个。

  B2C任务众包:自由职业市场

  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正不断发生变化,根据美国自由职业者联盟(Freelancers Union)的调查,全美每5个非自由职业者中就有4个表示愿意从事有酬劳的自由职业,预计到2020年自由职业者的人数就会超过全职职业者。

  除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可以通过消费者的共享资源来满足,企业的一些需求也可以借此方式实现。实际上,由于可以通过报纸、中介、公告栏等形式发布信息,B2C任务众包在线下时期既已形成相当规模,互联网的出现使之更加便利。而且,B2C任务众包与雇佣专业资源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短期的Part-time既可算是众包也可以算是雇佣。

  在B2C任务众包中,企业将任务分派给专业人士,而不需要雇佣全职或兼职人员。B2C任务众包又称为专业服务众包,服务于自由职业市场,主要集中在设计、编程、撰稿、翻译、速记等自由职业盛行的领域,买方主要是中小企业。如创业公司将建设网站、设计公司Logo的任务分别外包给程序员、设计师等。京东计划发动跳广场舞的大妈在小区配送即是B2C任务众包的应用。

  根据平台扮演的角色,B2C任务众包有两种不同的收入模式:交易费模式和项目制模式。在交易费模式中,平台充当B端买家与C端卖家之间的中介,买家可直接与劳动力签订合同,利用平台支付给自由职业者并与其交流,平台则抽取佣金。另一种则是按项目统一收费,如果买家对工作不满意,通常不需要为项目付款。这种情况下平台须对自由职业者进行严格审查以避免损失收入。这类模式的好处是无需向买家透露佣金,佣金费率因此可以较高;其不利的方面是如果项目出问题的话,平台也将承担损失。

  根据发布信息的主体,B2C任务众包可以分为:B2C(买家发布需求、卖家挑选)和C2B(卖家展示技能、买家挑选)两类。实际运作中,许多平台也会发布比较大的任务,这时卖家是小规模的企业,也即平台同时承担B2C和B2B中介的角色。

  美国市场的B2C任务众包已经比较成熟,有数十家成一定规模的从业公司,鼻祖是1998年成立的Elance,该公司与竞争对手oDesk在2013年12月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B2C任务众包平台Elance-oDesk。国内市场上,有较早起步的“任务中国”、“猪八戒”等,以及一些新模式如以线上任务为主的“赚零用”、C2B模式的“达工人”等。

  闲置物品利用:面向长尾物品

  生活中有许多物品的使用频次非常低,美国市场上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电钻,上百万美国家庭拥有电钻,但每个家庭在一台电钻生命周期内累计使用时间平均只有12-13分钟,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除了花费一笔固定开支购买很少使用的物品之外,还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想要用时找不到放在哪里,不想用时发现没地方放。这些长尾物品的共享可以有效解决购买物品的开支和物品存储的问题。但要从小范围、低频次的熟人之间共享扩大到大范围、高频次的陌生人之间共享,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信息成本:如何知道谁有我所需要的物品?互联网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位置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可以方便的定位闲置物品的供方,一栋公寓楼、一片小区里就可能解决问题。

  物流成本:我需要一把电钻可以方便的去取过来,或者快递过来。但我需要一张桌子时就没那么方便。比如,在自己租住的小公寓里临时招待较多的客人,自己的电脑桌+写字台无法满足需要,需要一张饭桌。由于只是临时使用,购买不划算,平时放在房间里也不方便。但无论是自取还是通过快递,一张桌子的物流成本可能较高,考虑到借用和归还两次物流,可能与购买一张简易餐桌的成本差不多。这里存在两个可能,一方面是共享的人越多,就越可能在近距离发现合适的供方,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对于重量/体积大、物流成本高的物品,价值量高才可能“覆盖”共享的物流成本。

  信任成本:如何保证所借物品的质量?对于高价值的物品,如何降低共享过程中损坏的风险?社交网络、评价机制和平台担保是解决信任问题的三个最主要手段。

  在闲置物品的共享方面,目前有两类模式:一种是有偿或无偿的所有权转移,一种是免费或付费租借。其中,有偿转让即是历史悠久的二手物品买卖市场“跳蚤市场”的线上版,鼻祖是线上集市Ebay,支付方式包括货币以及网站的积分等;无偿转让主要以赠送、交换的形式方式实现,更多的是有偿转让方式的补充;无偿借用主要在邻居或共同爱好者间,更多地注重社交元素;有偿借用则是共享经济在闲置物品利用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节约大量社会资源的主要模式。

  目前,闲置物品的共享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然而促进其大规模推广的技术条件(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基础设施(物流服务)已经成熟,其前景十分广阔。

  前沃尔玛高管Andy Ruben创办了旧货分享平台Yerdle,Ruben说,“如果一个人要开万圣节派对,其实不用调动全球的产业链生产和运输派对需要的所有产品,朋友、邻居有很多用不到的可以拿来用。”Ruben提出的远景是“通过社交分享旧货减少两成消费”,并“成为与亚马逊并驾齐驱的新一代零售业核心”。

  未来,闲置物品分享将可能改变长尾物品的销售模式。如果消费者之间的共享大规模推开,将极大减少使用频次低的物品的销量。制造商可能被迫改变商业模式,从一次性销售转向长期租赁,并扮演出租、回收、再出租的角色,在C2C共享之外,诞生出B2C共享的新模式。

  C2C任务众包:利用闲置劳动力

  线下C2C任务众包源远流长,买火车票或者挂号时找人代排队即是日常生活中的案例。C2C任务众包面向的需求主要有三类:一、时间成本较高的人;二、人手不够的情况,如搬家、打扫卫生等;三、一些日常生活中稍微有些技术门槛的服务,如修理下水管、修电脑等。

  由于信息传递的问题,线下C2C任务众包基本上只能在熟人间或特定场景(如火车站、医院排队)实现。互联网(信息发布、沟通)、移动通讯(实时沟通)、移动互联网(实时的信息发布、查看与沟通)极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其中,移动互联网对线上C2C任务众包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比起主要依赖PC互联网的线上B2C任务众包,线上C2C任务众包出现的要晚得多。

  除了信息传递门槛,C2C任务众包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安全。这主要通过平台的筛选、评价、社交网络、平台担保等方式解决。尽管依然存在一些安全风险,但并不比线下方式的风险高。

  如何满足用户各种杂七杂八的非标准化需求确实是门生意,国外的任务发布和认领平台TaskRabbit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类似的产品还包括Zaarly及国内的“您说我办”、“街区”、“校内达”等。

  TaskRabbit平台上的供方除了一些有全职工作之外,主要是有时间、有技能的退休者、全职妈妈和全职爸爸,以及失业者、自由职业者等,在平台上大约10%至15%的供方是全勤投入,这部分人每月可获得6000至7000美元的收入。

  “您说我办”定位在以商务区为主要需方,大学和社区为主要供方,扮演其间的服务交易平台;“街区”把商家作为供方纳入其中,即为C端的任务寻找B端的供方;而“校内达”则专注校园市场。

  宠物寄养:汪星人与喵星人的Airbnb

  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典型结构是父亲母亲、两个孩子、一条狗。在中国,由于城市化、老龄化和少子化以及社会更加多元等原因,饲养宠物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围绕宠物的各项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产业,美国宠物主去年就在自家的宠物身上花了约585亿美金。其中,宠物寄养是困扰不少宠物主人的问题。

  对于宠物主人而言,节假日宠物店的寄养服务都开价不菲,而且常常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要找到有养宠经验的熟人帮忙寄养并不容易。由于相对其他宠物服务(洗澡、美容等),宠物寄养需求时段比较集中,容易在节假日爆发,平日订单往往零散不集中。由专业化宠物店提供寄养服务往往无法有效平衡供需,能力大了平时闲置,能力小了无法满足节假日寄养需求。而借助共享经济,社会化的分散式供给方可以做到充分的弹性。

  宠物寄养需要克服两个问题:一、供给方的专业性,宠物看护比起C2C任务众包中的许多任务来说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有基本的门槛要求;二是宠物的安全,在宠物看护过程中难免会有意外发生。这两个问题主要通过平台的筛选、评价、社交网络、平台担保与保险等方式解决。

  在国外,借助社会资源的宠物寄养服务逐渐走向成熟,这种点对点的在线宠物寄养模式被业界戏称为“宠物版的Airbnb”,盈利模式为平台方抽取5-15%左右的佣金。知名的平台有DogVacay、Rover等,国内有宠物社区狗民网推出的“宠托邦”。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出品 报告主笔/刘贵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