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处境不利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处境不利大学生,心理状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3 15:43
摘要:高校中处境不利学生数量近年来持续增长,有必要加强对其的心理状况的检测和分析,以便于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转化。本文探讨了高校中处境不利学生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其心理特点和状况。
关键词:处境不利大学生 心理状况
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大学早已不是学习精英的专属,随之而来的是在中学中形成已久的学习不利、厌学、人际疏离等情况在大学中仍然延续,加之大学的管理比中学松散、就业难愈演愈烈、大学收费的日益增高等因素,高校中学生普遍感觉压力增加,学业不良学生、逃课翘课学生、家庭贫困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学生等与正常学生呈现显著适应差异的情况也呈增长趋势。我们对上述几种情况统称为处境不利,有必要加强对高校处境不利学生的心理状况的检测和分析,以便于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转化。
一、处境不利学生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处境不利”,目前学界出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众说纷纭,各有特色,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实践中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类别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或多或少遇到这样那样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学习困难、厌学、人际关系障碍、网络成瘾、身体残疾或缺陷、有某种心理疾病等,不管怎样,他们都共同地处于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不利处境之中。我们把这些学生统称为“处境不利学生”(disadvantaged students),这种不利的处境是相对于普遍认可的正常化生活、学习和发展状况而言的,其比较标准和参照群体是普通学生及其一般生活、学习和发展状况。 上述这些情况在大学生中都存在,但由于研究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方面,只能选择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几种类型进行研究。己有对处境不利青少年的研究中,大多集中在“学习不利”这一境遇,或以“学习不利”为研究的切入点。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侧重于从心理问题的角度界定处境不利,如高琨、邹泓(2001)在研究中对处境不利儿童作了界定:指由于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或者在家庭、同伴群体中长期受不良对待,如虐待、忽视、欺负,而出现或可能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 。
二、高校中处境不利学生的主要类型
对于何为大学生的处境不利情况的集中体现,根据我们以往关于高校学生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研究,高校学生与中小学生、儿童的处境不利既有相似点,又有自己的特点。高校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5个方面,占比最多的是就业问题,其次由多到少分别为家庭经济问题、考试、感情问题、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压力源中就业问题和考试压力都与学业不良有关,表面看是就业难、考试难,其实质是长久以来的厌学、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投入不足等引起的学习不利,进而导致的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的结果,所以学业不良是大学生处境不利的主要类型;其次是家庭贫困;排在第四位的感情问题本质上也是人际关系问题,与第五位的人际关系不良其实质是相同的,所以人际关系不良也是大学生处境不利的主要类型。所以学业不良、家庭贫困及人际关系不良是高校中处境不利的主要类型。
三、处境不利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我们选取了北京市三所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测量,为了更具代表性,这三所高校都非“985”和“211”院校。三所高校中共选取了学业不良学生46名、家庭贫困学生39名和人际关系不良学生35名,共120名,应用自编的《高校学生心理状况问卷》进行了调查,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国内外流行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自我描述问卷(SDQ)、Piers Harris量表、Cooper smith自尊问卷(SEI)、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等。正式测量前进行了实验测量,信度和效度较好。同时,从上述三所高校中选取了130名非处境不利学生作为对照组应用同一问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关于心理压力是否存在:处境不利组中92.3%的学生自我感觉存在心理压力,对照组是91.9%,此项差异不大;关于压力强度的主观感受:学生感觉到心理压力很大和较大的占69.2%,相应的对照组占54.1%,差异显著;
关于心理压力排解方式(多选):在遇到较大的不顺心的事时,处境不利组有84.23%选择报复(其中包括打人骂人)、对照组为83.8%,其中打过人骂过人占49%,对照组为51%,53.6%选择难过很久,对照组为41.4%,15.7%选择自我惩罚、对照组为13.5%,另有14.5%选择自杀,对照组为13.5%。在苦恼烦闷时选择最多的是憋在心里和求助朋友,分别占25.3%和25.1%;其次是自我调适,占18.9%,选择寻求家长的占10.2%,对照组的差异微小,这个结果显示出高校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力低,排遣压力的方式方法消极。
关于对心理状况的自我评价,处境不利组中评价有点问题的为1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8%,评价很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为39.1%,低于对照组的44.6%,说明处境不利学生的心理状况自我认知与对照组有一定差异,其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关于学习动力问题,处境不利组中选择没有的占52.5%,对照组为40.8%,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关于情绪表现的评价,处境不利组中选择经常苦恼的占4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4%,说明处境不利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较高,生存状态消极。
关于感兴趣的活动方面,处境不利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都将上网列为第一位。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处境不利的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些消极倾向:
(1)在逆境中往往丧失信心。他们大多是中学学习的失败者,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如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减弱,逃避学习、情绪上悲观失望,毫无信心,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从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另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家长和班主任教师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信和降低了自尊,造成成就动机减弱,混世心态。
(2)在逆境中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大部分处境不利学生负性情绪占主导地位,一些学生不能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挫折,行为比较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在与家长、教师、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采取较为极端的行为。有些同学以自残、自虐、个别学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应对他们认为无法摆脱的困境。
(3)在逆境中缺乏意志力。处境不利学生在对自己学习现状不满时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不作为和没方向,却把大量的时间化在上网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为自己做主的能力,他们常常感到很迷茫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求助。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的不满演变为麻木,也就丧失了改变现状的愿望。
(4)在逆境中缺少乐观态度。失败的学习经历、家庭的贫困及人际关系的不利给处境不利学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社会定位近乎灰色的评价,虽然他们不甘心被淘汰,但是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又感到灰溜溜的。
综上所述,处境不利大学生在心理特点方面呈现出的消极的倾向。由于青少年期充满着生机、活力,又充满着矛盾,面临着挑战与挫折,而处境不利学生又面临着各种不利情况,他们的挫折感高于同龄人。因而,实践中除给他们一些具体的帮扶措施和政策外,应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面对压力或挫折时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在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能有效地提高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恢复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周东明等.726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
[2]孙抱弘.现代社会与青年伦理[M].上海学林出版,2003.
[3](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崔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