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战零售业务

  中国银行业可能正在逐渐进入比拼零售业务的时代,拥有庞大且优质的客户基础,同时在数量与质量上能够开发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金融产品的银行,能够在行业变革的过程中赢得先机。

  零售业务作为成熟经济体银行业的主要业务,在十年前就为中国银行业所追捧。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不断默默耕耘,以及工农中建四大行由于网点优势而在此领域有先天优势之外,大部分银行都不再提及零售业务。

  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零售业务投入成本大、时间长、见效慢。与对公业务相比,零售业务本身单笔资金规模较小,且又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成本,因此利润率极低。同时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由于先天在网点上的不足,要做好零售业务,非下长远功夫不足以显现效果。实际上,过去几年,对公业务较强的银行,成本收入比较低,营收增长较快,例如浦发银行(600000.SH)和兴业银行(601166.SH),反观以零售业务见长的招商银行,不仅成本收入比较高,营收增长也落后于前两者。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银行将难以继续忽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否则发展将遇到极大的瓶颈。

  对公业务天花板

  从大环境来说,银行的对公资产业务高速发展期已过,后续难以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判断的基础,首先来自于中国不同经济部门不同的杠杆率。自2009年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以来,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企业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99%上升到2013年的115%。而地方政府的债务由于透明度不够,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规模不在小数,否则也不会逼迫财政部出台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这一政策。地方政府与企业部门债务在过去几年的快速上涨正是对公银行过去几年业绩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然而,企业部门债务水平过高对银行的对公资产业务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利好消息。首先,企业部门的债务水平并无法持续提升,因为过高的债务水平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息负担,一旦企业运营出现困难,刚性的利息支出将让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因此对任何理性的企业来说,负债存在一个天花板。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企业部门115%的债务杠杆高于美国的72%、德国的49%,乃至于日本的99%。这意味着在未来,银行业对公资产业务增速将大不如前。其次,过高的债务水平本质上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的不佳。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盈利能力较佳,其充裕的利润会用于偿还债务,以使得债务保持合理水平,而在中国预算软约束以及国企与地方融资平台拥有国家信用支持的情况下,债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庞氏游戏”特征。许多企业在经济乐观期增加的投资在经济下行周期无法产生现金流以还本付息,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债务以偿还旧债。这意味着银行在对公资产业务方面将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实际上,2014年银行业年报也显示,银行不良资产增量主要来自于对公部门。例如招行不良增长52.28%,而对公贷款不良增长54.11%,零售中不良贷款增长主要来自于小微业务,这块实际上有很强的对公业务属性。真正零售属性的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负增长,信用卡在透支额大幅增长情况下,不良仅增长30%。浦发的数据也有类似的地方,其企业贷款不良率由2014年的0.79%提升到2015年的1.16%,而个人贷款不良率仅由0.62%提升到0.84%。

  地方政府部门较高的债务杠杆同样不可持续。中国政府从2013年开始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同时于2014年10月发布地方政府融资新规,它与银监会的相关法规配合,彻底杜绝了地方政府通过各种信托等渠道向银行融资的行为。对于银行来说,地方政府融资是过去几年同业金融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块业务的缺失将极大地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从银行业2014年年报可以看出,在监管新规出台后,上市银行同业金融资产同比增长-0.04%。

  利率市场化也促使对公资产业务出现萎缩。其影响主要来自于金融脱媒,即原本属于银行优质资源的大中型客户脱离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进入直接融资市场发行各类型债券融资,而一些风险较大的科技企业则对接各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留给银行的空间越来越小。就政府部门融资而言,新的地方政府融资新规亦要求政府部门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以求在增加透明度的基础上,加强市场对政府债务行为的约束。

  另外,对公资产业务资本消耗较重,也是制约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对公资产在转化为银行风险资产时的权重为100%,远高于住房按揭贷款的50%与个人消费贷款的75%。在资本稀缺时代,大力发展对公资产业务本身就是极不节约资本的行为。

  零售业务大发展

  零售业务却正在逐渐进入大发展期。这首先来自于零售业务相对于对公资产业务拥有更为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如上文所提,2009至2013年中国企业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债务杠杆大幅增加,而个人部门的杠杆率仅由24%提高到33%,不仅在升幅上不如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其绝对水平也远低于国外。这意味着个人部门有较大的加杠杆空间,如果以国外平均水准作为安全线,则国内个人部门杠杆率依然有一倍的提升空间。

  在零售业务拥有巨大潜力可以开发的同时,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正在不断地被消除。以往发展零售业务最大的障碍在于成本过高。就负债端而言,除了四大行之外,其他商业银行因网点较少,在获取以及维护客户上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与资金成本,因此,以零售业务见长的招商银行,虽然通过零售业务吸收了较多的低成本资金,然而较高的获取成本使得其存款的综合成本相对于其他以对公业务为主的股份制银行,并未有太大的优势。而在资产端而言,零售业务不仅因为较小的规模以及刚性的人力支出导致利润率较低之外,其较低的资产收益率也是低利润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结构看,零售业务中占比最高的为按揭贷款,由于各种原因,这部分资产利率较低,收益较差。而且由于这一部分资产久期较长,流动性较差,往往在负债成本抬升期,此项业务出现亏损,在过去几年短期利率大幅上升时期,股份制银行都在不断地降低房贷业务规模。

  目前来看,零售业务的这些弊端正在改变。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银行,特别是中小型银行将大部分业务搬到线上,不仅降低自身在网点数量上的劣势,也降低了客户的维护成本。同时通过大数据可以实现个人信贷业务的自动化审批,不仅快速便捷,且运营成本也大为降低。以招行为例,自2013年以来开始尝试电脑自动化审批发放贷款,同时抓住移动终端智能化趋势,将客户推向手机银行,大幅降低零售业务运营成本。招行2014年年报显示,零售金融业务成本收入比为39.69%,较2013年下降4.80个百分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成本收入比的降低,是在高收益率的小微贷款占比下降前提下实现的,如果未来大力开发高收益率的个人消费金融业务,那么零售业务的利润率有望继续提升。由此可见,以往制约零售业务的高成本问题,正逐渐的因新技术的使用而解决。

  从银行数据看,招行2014年零售贷款增速较对公贷款高10个百分点,其中以往被忽视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及信用卡贷款同比增速达到22.3%和42%。而以往一直收缩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2014年此类资产同比增长也达到12.09%,对比明显的是,小微企业贷款几乎零增长。同样的,以同业业务见长的浦发银行,在同业资产规模放缓的同时,零售贷款增幅达18%,比对公贷款多增5个百分点。同样的,在零售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与信用卡透支增速达到12.3%以及80%。

  与此同时,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大规模提速,也解决了零售业务资产的流动性问题。2014年以零售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已经达到250亿元左右,随着国家目前在政策上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大力推进,在未来几年,零售贷款资产,特别是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进程将大为加快,不仅解决了这块资产的流动性差带来的利率风险问题,也间接增加了银行融资渠道。

  当然,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其单部门内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更关键之处在于其能够契合中国金融市场大发展的时代需求。以往中国金融市场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这导致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双方主要通过银行作为中介,实现供需的对接,市场上金融产品较少,由于金融抑制现象的存在,为了跑赢通胀,居民将大笔财富固化在房地产上,因此零售金融产品市场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落后于相对成熟的经济体。而在利率市场化后直接融资大发展的时代,金融脱媒使得资金的需求方更多的通过市场直接融资,这就为市场创造了大量的金融产品供给。另一方面,金融抑制现象的消除,使得居民不再以地产为唯一的财富配置手段,零售存款有更大的动力去寻求能够实现更高收益的资金渠道。在此情况下,银行在资产管理以及财富管理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这部分业务属于低资本消耗型业务,对银行提高风险资产收益率至关重要。从2014年银行业年报看,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5%,其中主要贡献即来自于理财业务。从规模看,大部分银行理财余额同比增长超过40%。

  本刊特约作者 陈同辉/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