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春游不会再有了
- 来源:读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春游,小孩子,食物,游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30 15:36
七零后八零后所经历过的所谓春游,本质上基于一个很朴素的理念——小孩子到时间就是要放出去玩的,和监狱的犯人关押久了就要放风一样。到了春心荡漾,少年泛舟湖上的时间,一定要组团出去刷景点、刷山、刷江河湖海、刷乡下、刷革命遗迹烈士陵园、刷公园,和现在的小朋友组队刷LOL一样。
以前我们都是这种理念的得益者。
一场春游,少则半天(市内景点),多则两三天(出城远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盛大的节日。
这种因为要出去玩所以我们不上课了的逻辑,现在想想,真的是一种非常逗乐的想法。出去玩一般都会布置一个并不难完成的作业,写一篇游记之类。基本上这都是小朋友们写过的最不费力最不需要瞎编的作文了。
春游往往也成了辨别区分和犒赏循规蹈矩乖学生的一个法宝。老师往往会用“如果你再捣乱/再不按时完成作业/再欺负小丽/再迟到——就不让你参加春游”,作为一击制胜的威胁,轻松将害群之马们的情绪稳定控制至少一个月(春游前)的时间。
出发,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没背炸药包?
小明说,我是去春游,我包里装的是面包、榨菜、酱牛肉、肘子肉、红烧鸡腿……
以前的春游就是这样,那是一个商品匮乏,门票低廉以及不用操心食品安全的年代。讽刺的是,因为商品匮乏,所以我们也不是总依赖于购买食物,更多的都是自己在家烹制。心灵手巧的同学在春游时包里装满自己亲手烹制的食品也并不是多么稀罕的事情。
出发,在集合地点上车,各种大巴车,没有安全带的概念,没有安全校车的概念,按照现在的出行标准,甚至没有什么安全概念,或者仅仅是安全概念了然于胸。
在车上唱歌、猜谜语、做游戏、睡觉。
到了目的地。参观、游览、爬山、休息。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设计,不会有什么海枯石烂的情节。任何年代,春游都是春游,从某地移动到某地,看看陌生但也并不稀奇的景色,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带着疲劳和并不值钱的玩具、工艺品回家。
甚至都没有手机拍照,胶片相机也不太能够成为中小学生出行的标配。
按照现在的标准,每个人都像是信息的孤岛,出去玩一圈,留下一两张集体合影,剩下的东西全靠大脑存储、PS、回放。
很多人都经历过全校集体春游,一年级到六年级挤满了公园入口处的空地,高年级的矮个子同学很有可能在入场前经历颇为耻辱的场景——为了列队整齐,不按年龄班级而是按个头大小排列站队。
那时候都没有黑处女座的传统,也没有玛丽苏的判别标准,娇生惯养的小朋友就只是娇生惯养的小朋友,爬山到中途就腰酸腿疼也只是体力不支,甚至都不会成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志。
一些春游并不是舒适的旅途,或许会伴随一些“寓教于乐”的元素,或者为了“忆苦思甜”而“忆苦思甜”。比如说本人就经历过体验贫困地区同龄人艰苦求学之旅的“春游”,极度干旱缺水的旅程,早上洗脸,作为“何不食肉糜”的“城里人”,洗脸用的是大瓶“高橙”饮料(一种在芬达美年达还未成为主流,比健力宝便宜的齁甜的色素饮料)。
不可思议的是,用高糖分的饮料洗脸,擦干后脸上居然不是黏黏的感觉。这个诡异的记忆至今难忘。
想当年,春游真的就是春天的旅游,春天,绿色的,飘着柳絮的,穿多出汗穿少着凉的天气,小朋友们的肉胳膊肉腿,清洁的空气。
现如今,用一句歌词形容春游的场景,大概就是“想当年狂云风雨,血洗万里江山,白光闪耀烟雾迷漫黄沙满天苍日清岚”。
并没有这么夸张,不过很多地方的中小学,连课间操都因为PM2.5,课间操都改室内了。春游,也不过成为了浮云。
安全,麻烦。为了安全,为了减少麻烦。春游已经成为一种过去式,很多中小学校连体育课有可能摔伤学生的考试项目都缩减了。少一次春游,或者从来都没有集体出游活动,也并不会真的让所有人感到不适。
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这一些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都在影响小朋友们曾经津津乐道的,看似非常简单实际上非常“遥远”的春游。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还是宅家好。
文/顾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