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春游,你会想起什么?是临行前夜辗转难眠的兴奋,是飘荡在春风里的欢快歌声,还是和伙伴们一起追逐打闹的惬意?可对于今天的很多孩子来说,这一切正渐行渐远——一条“安全高压线”,让“憋在春天里”成为不少学校的“常态”。
去年,一场意外交通事故为春游之行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也为教育部门敲起了警钟。一连串紧急通知和“严格审查”的铁腕似乎已经成为春游事故后的“条件反射”。可面对“学生盼、学校怕、家长忧”的春游,如此处理为何挡不住事故,却拦住了春天?一项本应寻常的教育活动为何总是如此沉重?春游,又到底应该怎么游?
春游,如今早已从不少人孩提时的美好记忆变成了一场“游不游、怎么游”的论战,而几乎每一次,“安全”二字都是套在春游头上的“紧箍”。有人盼春游,也有人烦“春游”。面对安全困扰,还有学校选择了让春游“变味”。一些学校放弃组织春游,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依据监护责任,春游过程中,学生的任何伤害都归咎于学校,与其费事担责,不如果断放弃,反正学校考核的是考试成绩、升学率,不是春游次数。
但自古以来,游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就是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边游边学,这也是现代学校为何要组织学生在适当时节旅游的历史渊源。春游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锻炼体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启发哲思、陶冶性格。甚至可以说,没有春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学校不组织春游了,孩子们就能完全不接触自然、不接触社会、远离一切安全隐患了吗?我们看到,每逢节假日,公园里到处都是在家长陪伴下踏青的孩子;每天,马路上都有上下学的学生们;在大多数公共场所,都有孩子们的身影。也许你会说,家长的保护比学校更周密,但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不可避免地要独自面对隐患、危机,与其让孩子们到那时手足无措,不如从小就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学生安全防护知识欠缺、学校的安全监护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学校春游事故频发的两个重要原因。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学校应当一方面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知识教育政策,加强学生安全防护、自救教育;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的安全监护知识培训、学校安全制度建设,从根源上避免事故发生。
春游事故如此,其他安全事故也是如此。怕出事就一禁了之,不仅是一种懒惰、消极的管理办法,更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而且,安全事故不能由‘春游’埋单”,“板子也不能只打在学校身上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就要从日常的安全教育入手、从安全机制建设入手。只有人人熟知安全防护知识、懂应急求生技巧,自觉成为安全员,才能真正远离危险。
在新加坡,中小学都有一周假期用来组织学生旅游及进行体验式学习。多数游戏在户外进行,这样同学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尤其有助于学业平平的同学展现特长,建立自信。
在韩国,学校一般都有修学旅游,修学旅游会安排在初二和高二的春假或暑假进行。旅程中力求简朴节约,集体包车,食宿也很简单,既可磨炼学生意志,又不会对学生家庭造成太大负担。
在日本,学校为学生建立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学生在出游过程中出现意外,由“健康教育促进会”负责处理。这样学校就可以放手锻炼学生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校每年至少安排两次远足和野外宿营活动,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以提高野外生存能力为目的的夏令营。
(摘自:人民日报、新华网,原文标题《不春游就安全了吗?》《谁让春游成了“惊弓之鸟”?》,有删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