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要有“求助意识”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不慎落水时,大呼救命,就会引来周围的人救助,如果这个人只顾自己挣扎,不呼救,很可能被淹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这时就必须要求助。

  近日,广西的一位家长在整理儿子的书籍时,无意发现孩子四年级下学期写的日记本,就随意翻起来,结果一翻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孩子在日记里记录的是他的班主任梁老师平时粗暴对待他们的点点滴滴。他说,儿子以前乖巧、活泼开朗,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一问到语文学习方面就不由自主身子抖了起来,露出害怕的目光。但即使遭遇这样的事情,孩子却都未向家长提过,不禁引人深思。

  成长中的青少年,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遇到事情要自己做主,不喜欢别人指指点点,不再像儿时,大事小事都要向家长或老师汇报。应该讲,青少年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是好事,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但是中学时期青少年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与解决问题能力有限的矛盾,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倡导青少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但当面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或较大的困难时,尤其是内心的困惑,青少年无法解决时,就要向家长、老师等求助,所以青少年要有求助意识。

  学会求助应是孩子的必修课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在外被打时有发生,每次家长知道后都是心急如焚,但孩子因为不懂得如何求助,只好沉默,那么类似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

  求助意识是生存的必备素质。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或她)饿了或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从而引起大人的注意,许多父母能够从孩子的哭声中辨别出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哭声就意味着求助。当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不慎落水时,大呼救命,就会引来周围的人救助,如果这个人只顾自己挣扎,不呼救,很可能被淹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这时就必须要求助。

  求助意识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青春期,青少年身心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很容易产生一些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曾经有一个学生,有一点小小的毛病,紧张不已,又不敢跟别人说,非常困惑,情绪低落,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一位老师看出后主动询问,带到医院一看,很容易就治好了,如果这位学生当时没有求助意识,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在平时对孩子进行了相应的教育,让孩子在遇到此类事件时能够懂得该如何向父母或专家求助,就会大大降低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学校在给予学生文化知识和道德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有义务去保证学生以及老师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并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尤其是增加防范知识,学习自我保护能力,尽可能避免大小伤害事件的发生。

  此外,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中国的孩子较西方国家的孩子而言,其人权观念极为淡薄,几乎不会意识到应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深远传播密切相关。即使是现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涉及暴力问题的教育也实在太少,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多是由于有关机关的主动介入予以解决的,而非通过受害儿童的自主求救。

  青少年自我保护原则

  “掌掴门”、“扒衣围殴门”……青少年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谁来保护受伤的少年?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和学校还需要让孩子加强自我保护,并建立求助意识。

  第一、为自己身体建防线

  为了避免孩子受到性骚扰和性伤害,家长要建立孩子的身体防线意识,平时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告诫她:不能让别人随便观看、触摸和侵害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身体上的敏感部位。身体上,如胸部、私处、臀部、嘴唇等部位,更不能轻易让别人接触,也不能随意脱衣服,裸露身体或者让别人观看,甚至有些不友好的搂、抱行为或者被要求坐在他人腿上这种行为,都应该引起注意。最主要的是家长平时对孩子一定要进行科学的性教育,让孩子具有防范意识。

  第二、要学会拒绝

  教育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要热情、大方,但要注意分寸。尤其是女孩子,在跟异性接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旦遇上有人提出不正当的要求或者做出不恰当的举动,都要明确地表达自己意愿,严词拒绝,并对那些不恰当的行为表示不接受,坚决地拒绝对方的行为。

  第三、要学会躲避和求助

  家长要告诉孩子,如果遇到有人不怀好意的想触摸或者强行搂抱、接吻自己时,要及时躲避,并想办法及时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如果当时地点比较偏僻,且身边没有家人的情况下,要大声呼救,以寻求附近人的帮助。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害羞而沉默,要及时寻求他人的支援和帮助。

  第四、不要单独去偏僻的地方

  家长要教育孩子,平时玩的时候,不要轻易去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如果有异性哄骗和要求孩子去什么好玩的地方,这些多为诱饵,告诉孩子千万不要上当。如果是同龄人的要求,一定要与其他同性伙伴结伴而行。对陌生人更要加强防范意识,即使是同性的陌生人以各种名义,让你陪她玩或者购物,都不要答应。

  第五、女孩子打扮要适度

  青春期的女孩子,已经有了强烈的审美意识,对于穿着、打扮也非常在意。因此,家长要注意女孩子的穿着打扮,不要让孩子的形象过于招摇。有很多小女孩就是由于不符合年龄的出众打扮,让那些无耻之徒受到了感官刺激,引发了他们的骚扰动机,因此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安全意识。

  链接

  2014年5月27日,北京市高级法院向社会发布《2013年度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白皮书分为五个部分,涵盖了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机构建设、案件审理、特色工作机制,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及预防违法犯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

  2014年11月25日,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前夕,教育部发出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宪法知识纳入中考的测试范围。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郭道晖说:“对《宪法》和其精神的普及,最能体现出对青少年的人权教育、法治教育。宪法的精神、宪法的原则、公平正义,这些都应该对中小学生普及。不是说让他们知道将来自己当了官员该怎么守法,而是培养他们这种法律意识:每个人都应该维护宪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2014年12月04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北京市中小学涉及宪法教育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将对现有的宪法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整合后的内容将出现在2015年9月中小学发放的改版新教材当中。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团委书记王颖表示,学校在学习宪法过程中,会引入学生辩论等环节,对宪法进行加深理解,比如设计一些小的、学校常出现的情景,“学生上课玩手机被没收,学生从老师办公室里偷走手机”等等这样的情景,来让学生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学习法律知识。

  (编辑 王娜)

  文/金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