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汽车遭遇的瓶颈值得行业反思
- 来源:汽车观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华晨汽车 瓶颈 反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7-15 09:30
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华晨汽车的不同声音越来越多。先是议论华晨的经营有误、继而又传出金杯的股市出现问题,其苗头都是在有意无意的直指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同样,关于中华车型出口欧洲的步骤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华晨发展的掣肘。这一切,表面上看是企业自身的经营过程问题,但如果仔细的思考其形成的环境与大背景就不难看出,这是涉及到自主企业整体发展过程必然要经历的问题。
实际上,国内汽车市场繁荣中所包含的不利影响以及华晨所短时间遭遇到的市场瓶颈,绝非是一家企业经营层面的原因。汽车市场现在所出现的新现象,从各方面都预示着对自主企业发展的不利:外资的超想象引进,更多的决定着保护自主发展的艰难程度问题;市场的多元化繁荣,自然会带来更多的不良竞争因素;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的短期效应以及长远考虑的差别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人为的挤压着自主发展空间环境。
所以,在华晨等自主企业必然要经历的前期竞争阶段考验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在考验市场应该具有怎样的承受力。
自主制造空间受压迫
从改革开放算起,经历了三十多年发展,使中国汽车制造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正面的冲击力,既帮助了国内制造商能够了解汽车的先进技术对市场的重要意义、同时又进一步使中国的相关产业更快的接近了国际制造业水平,这样的引进,可以说对国内产业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同样也需要看到,对于外来制造技术的引进,由于在一定阶段内是以拔高的方式取得成功的,往往就会给人以引进能带来一切的错觉。
国家在引进初期制定的,同一家外资企业合资的厂家不能超出规定范围,就是考虑到外资引进的膨胀,势必会挤压国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随着2009年国内市场的逆势增长明显,也就有意无意的开始在放任这样做法的进一步出现。像许多国际企业在广东的重新布局与扩张,就很明显的说明了,外资的压力已经在行业内产生难以想象的效应。这样一来,自主产品市场的被挤压也就自然而然了。
从去年开始,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像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支持自主企业的经营,但考虑到这样的做法仅仅是被动的一种补偿举措,尚无法与许多国外品牌动辄就加价销售的现象相比较。可以说,针对这样的状况,如果不从开始就限制外资的一步步扩张,或者从法律层面抑制一些无形的不正当竞争的话,纵然就是补偿的办法再多,也难以缓解外来势力对自主企业的压迫。
再者,通过这几年汽车制造在产业中的不断升级,多元化制造已经逐渐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合资企业,已经在产品技术、市场份额以及地区布局等方面形成了较大的占有率。虽然自主制造的进步也很明显,但由于技术的差异以及产品发展的速率,必然要受制于起步较晚这一现实,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以外来技术为主的合资产品,控制了市场消费局面。此外,由于显而易见的差距存在,使外来企业所制造的竞争手段更有了可使用的空间,包括经营层面的加价销售、通过国际势力打压国内产品出口等等,都在进一步逼迫着自主制造的空间收窄。
因为,对于外来企业目前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在不断崛起的自主企业力量。如果不通过市场层面、消费者认知层面以及技术差异层面来实现他们打压的目的,往往就会错过最好的时机。所以,在国内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加价问题、质量凸显问题,以及技术领先节奏问题,都是用来实现外方企业目的的步骤与办法。而针对这一切,要想有效地抵消外来压力,自主企业是难以靠自身力量解决的。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及法规有效的抑制外来企业扩张,进一步达到减缓国内企业的压力的实际作用。至于技术发展层面,自主企业最需要的,莫过于时间与空间。所以,政策性的前期支持往往比后期的补偿等举措更加重要。
扶持自主发展的堵与疏
对于政府意义的扶助自主企业问题,自然是有短期效应与长期扶植发展两个不同的表现方式的。
前者是通过政策倾斜、资金驰援等方面进行落实,来保障企业的迅速提升行为。虽然容易见到一些可观的成效,但由于有的扶助力度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深入的需要,往往会造成扶植上虎头蛇尾、甚至经不起市场暂时挫折的问题。由此就不能不说,许多的短期效应,固然存在着在任领导任期所限的情形,但更多的还是没有形成法律层面的支持所造成的。这就需要,对自主汽车的发展,需要落实到真正的法律层面,才是保证政府支持的最有效途径。
而作为长期的支持发展问题,很显然它是需要有步骤、有节奏以及有长远眼光考虑的扶植力度。
像华晨出口的中华轿车,在欧盟市场常常会出现的孤军深入问题,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可行的办法来加以保驾护航。在这方面,由于政府在相应的法律保障、国际准入制度支持等,没有显示出相应的力量,以至于华晨在欧洲开创的出口环境,不得不一点点的萎缩,实在是非常的可惜。如果政府在建立扶持计划时,就能够从长远的角度上,考虑到自主品牌出口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加以细化的支持与扶植,说不定我们的产品早已经走上国际化良性循环的轨道了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不能因自主企业一时间遇到客观的挫折就率先沉不住气,更需要眼光放得长远些,那才是有效支持自主企业的作为。
所谓的政策层面的堵,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法律与执行力,保障外来技术的合理融入以及自主发展,都是由他们自身合理空间的。而让强势的一方肆意德恒强!而相对弱势的一方又有缓冲、提升的时间与环境,就显然失去了堵的作用力。针对外资扩张要堵、对自主发展要疏,的确是目前情况下最刻不容缓问题。
客观的说,任何政府与所提出的政策对于汽车发展来讲,初衷都无可厚非。许多问题的存在,只是欠缺了法律与执行力的保障。既不能在外来的汽车势力面前,建立起很强的管理威信、又容易使外方钻营领导者拍胸脯与脑门之间的空隙,这样所形成的松散政策,显然是无法与地方维护汽车发展的初衷划等号的。再加之一些领导的任期有限、而汽车的发展又是需要长久支持的,就必然需要有一个长效的保障来维系。所以尽快的建立法律意义的扶植政策,比官员的任期决策与保证更重要!
……
实际上,国内汽车市场繁荣中所包含的不利影响以及华晨所短时间遭遇到的市场瓶颈,绝非是一家企业经营层面的原因。汽车市场现在所出现的新现象,从各方面都预示着对自主企业发展的不利:外资的超想象引进,更多的决定着保护自主发展的艰难程度问题;市场的多元化繁荣,自然会带来更多的不良竞争因素;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的短期效应以及长远考虑的差别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人为的挤压着自主发展空间环境。
所以,在华晨等自主企业必然要经历的前期竞争阶段考验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在考验市场应该具有怎样的承受力。
自主制造空间受压迫
从改革开放算起,经历了三十多年发展,使中国汽车制造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正面的冲击力,既帮助了国内制造商能够了解汽车的先进技术对市场的重要意义、同时又进一步使中国的相关产业更快的接近了国际制造业水平,这样的引进,可以说对国内产业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同样也需要看到,对于外来制造技术的引进,由于在一定阶段内是以拔高的方式取得成功的,往往就会给人以引进能带来一切的错觉。
国家在引进初期制定的,同一家外资企业合资的厂家不能超出规定范围,就是考虑到外资引进的膨胀,势必会挤压国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随着2009年国内市场的逆势增长明显,也就有意无意的开始在放任这样做法的进一步出现。像许多国际企业在广东的重新布局与扩张,就很明显的说明了,外资的压力已经在行业内产生难以想象的效应。这样一来,自主产品市场的被挤压也就自然而然了。
从去年开始,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像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支持自主企业的经营,但考虑到这样的做法仅仅是被动的一种补偿举措,尚无法与许多国外品牌动辄就加价销售的现象相比较。可以说,针对这样的状况,如果不从开始就限制外资的一步步扩张,或者从法律层面抑制一些无形的不正当竞争的话,纵然就是补偿的办法再多,也难以缓解外来势力对自主企业的压迫。
再者,通过这几年汽车制造在产业中的不断升级,多元化制造已经逐渐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合资企业,已经在产品技术、市场份额以及地区布局等方面形成了较大的占有率。虽然自主制造的进步也很明显,但由于技术的差异以及产品发展的速率,必然要受制于起步较晚这一现实,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以外来技术为主的合资产品,控制了市场消费局面。此外,由于显而易见的差距存在,使外来企业所制造的竞争手段更有了可使用的空间,包括经营层面的加价销售、通过国际势力打压国内产品出口等等,都在进一步逼迫着自主制造的空间收窄。
因为,对于外来企业目前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在不断崛起的自主企业力量。如果不通过市场层面、消费者认知层面以及技术差异层面来实现他们打压的目的,往往就会错过最好的时机。所以,在国内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加价问题、质量凸显问题,以及技术领先节奏问题,都是用来实现外方企业目的的步骤与办法。而针对这一切,要想有效地抵消外来压力,自主企业是难以靠自身力量解决的。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及法规有效的抑制外来企业扩张,进一步达到减缓国内企业的压力的实际作用。至于技术发展层面,自主企业最需要的,莫过于时间与空间。所以,政策性的前期支持往往比后期的补偿等举措更加重要。
扶持自主发展的堵与疏
对于政府意义的扶助自主企业问题,自然是有短期效应与长期扶植发展两个不同的表现方式的。
前者是通过政策倾斜、资金驰援等方面进行落实,来保障企业的迅速提升行为。虽然容易见到一些可观的成效,但由于有的扶助力度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深入的需要,往往会造成扶植上虎头蛇尾、甚至经不起市场暂时挫折的问题。由此就不能不说,许多的短期效应,固然存在着在任领导任期所限的情形,但更多的还是没有形成法律层面的支持所造成的。这就需要,对自主汽车的发展,需要落实到真正的法律层面,才是保证政府支持的最有效途径。
而作为长期的支持发展问题,很显然它是需要有步骤、有节奏以及有长远眼光考虑的扶植力度。
像华晨出口的中华轿车,在欧盟市场常常会出现的孤军深入问题,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可行的办法来加以保驾护航。在这方面,由于政府在相应的法律保障、国际准入制度支持等,没有显示出相应的力量,以至于华晨在欧洲开创的出口环境,不得不一点点的萎缩,实在是非常的可惜。如果政府在建立扶持计划时,就能够从长远的角度上,考虑到自主品牌出口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加以细化的支持与扶植,说不定我们的产品早已经走上国际化良性循环的轨道了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不能因自主企业一时间遇到客观的挫折就率先沉不住气,更需要眼光放得长远些,那才是有效支持自主企业的作为。
所谓的政策层面的堵,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法律与执行力,保障外来技术的合理融入以及自主发展,都是由他们自身合理空间的。而让强势的一方肆意德恒强!而相对弱势的一方又有缓冲、提升的时间与环境,就显然失去了堵的作用力。针对外资扩张要堵、对自主发展要疏,的确是目前情况下最刻不容缓问题。
客观的说,任何政府与所提出的政策对于汽车发展来讲,初衷都无可厚非。许多问题的存在,只是欠缺了法律与执行力的保障。既不能在外来的汽车势力面前,建立起很强的管理威信、又容易使外方钻营领导者拍胸脯与脑门之间的空隙,这样所形成的松散政策,显然是无法与地方维护汽车发展的初衷划等号的。再加之一些领导的任期有限、而汽车的发展又是需要长久支持的,就必然需要有一个长效的保障来维系。所以尽快的建立法律意义的扶植政策,比官员的任期决策与保证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