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的全景展现——品读《潘天寿全集》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一代宗师,潘天寿,齐白石
  • 发布时间:2015-05-25 14:14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县人,中国画大师,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潘天寿的一生,恰逢世纪大变,20世纪前半期的社会动荡无一不厕身其中,尤其在其壮年时期遭遇的抗日战争和晚年遇到的“文革”,是其一生中的两个巨大痛点。尽管遭遇动荡,一生艰辛,但他从年轻时就立下发扬民族绘画的宏愿,矢志不渝。他以雄强有力的笔墨、奇崛独特的布局重新构建了文人绘画的图式,开创出中国画的一片新天地。除了艺术创作以外,潘天寿在20世纪60年代担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期间,力主中国画的教学改革,提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主张并付诸以实践。在1963年率团考察日本的书法教育后,潘天寿又提出在高等院校试办书法篆刻专业,试图将传统的书法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他曾在全国美术教育会议上发言:“目前老书法家寥寥无几,且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了,后继无人,前途堪忧,我建议在美术学院设置书法专业,包括金石、篆刻,以便迅速继承。”(见《潘天寿研究》第413页)。这些教育举措迄今还发挥着现实效用,当今书坛画坛的文脉勃兴无不源于此。可以说,潘天寿是现代中国画与书法教育的奠基人,他是一代宗师。

  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历时4年联袂打造的《潘天寿全集》,是21世纪对潘天寿不平凡艺术道路、人生道路的大规模梳理和解读,它是对一代宗师的全景呈现。全集共有五卷,第一卷至第四卷收录了潘天寿的绘画、书法近八百件作品,基本按作品的创作年代顺序编排。第五卷是文献卷,包括潘天寿的文存、诗存、印存、年谱、潘天寿著作与文献研究目录等。

  全书按照六个阶段来划分潘天寿的艺术之路,分别是“‘一师’时期”(1918—1922)、“上海五年”(1923—1927)、“艺专十年”(1928—1938)、“1940年代”(1938—1949)、“1950年代”(1949—1959)、“最后数年”(1960—1971)。这些阶段的划分基本依循潘天寿的艺术历程的重要节点,“一师时期”是潘天寿的艺术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画家原初的艺术气质。“上海五年”是潘天寿师从吴昌硕、学习海派的阶段,其作品甚至书法都非常像吴昌硕。吴昌硕曾经这样评价潘天寿:“阿寿学我最像,离我最远,真大器也。”“艺专十年”是潘天寿一生中第一个创作活跃期,也是他风格初步形成,逐渐摆脱吴派影响的时期。“1940年代”是潘天寿艺术风格面貌形成时期,全集中收录的《浅绛山水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幅作品潘天寿晚年一直挂在居室中,足见他非常珍视。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个阶段是潘天寿艺术高产期,尤其是最后一个阶段(1960—1971),虽然1966年“文革”开始后潘天寿就再也没有机会画画了,但是60年代作品数量是最多的(《全集》共用两卷来收录潘天寿60年代创作的作品)。《全集》以这样脉络清晰的作品呈现,直观地勾画出了潘天寿一生不平凡艺术探索历程。

  除此之外,《全集》在学术整理和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一方面,通过潘公凯、范景中、郎绍君、高建平等学者撰写的学术专论,从艺术生平、艺术品格、笔墨精神、艺术思想等方面来阐释潘天寿的艺术人生与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按照潘天寿艺术生平的每个阶段,还撰写了分论和重点作品的释读。全集的每幅作品都按作品名称、创作年代、材质、尺寸、收藏者、款识、释文、题跋等做了规范化的标注。第五卷编入的潘天寿年谱,更是把潘天寿放在了20世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叙述,除了谱主的生平事迹外,还间以“时政、学界纪事、艺苑纪事”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潘天寿的一生历程。全集还整理了从1926年到2013年潘天寿著作与研究文献目录,这些著作和文献研究资料的汇集,为今后潘天寿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览《全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品印制质量之高,几乎就是原作的原貌,配以特大的开本,视觉张力极佳。尤其潘天寿的一些精品力作,像《雁荡山花》《小龙湫下一角》《梅月图》等,《全集》用大量的局部完美呈现潘天寿那雄强奇崛、霸悍有力的气息,那些精细的画面局部,直观地表现了中国画笔墨之精微和玄妙,也展现了笔墨所能达到的技术高度和难度。翻阅这些局部似乎是在触摸原作,连宣纸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令人怦然心动。

  《全集》的装帧设计典雅端庄,盒套采用白色的亚麻布,洁白无瑕,寓意着潘天寿对艺术纯真的之心,一如潘天寿纪念馆中那块汉白玉纪念碑。内封采用古典的花青色,烫印“天寿”两字,静穆大方。全集每卷的扉页上还选用了潘天寿的常用的五方闲章,分别是“一味霸悍”“不雕”“知白守黑”“强其骨”“宠为下”,这些印章的内容体现了潘老的艺术主张。《全集》的整体设计装帧以及出版的细节,秉承了潘天寿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中国民族绘画何以生存和发展?这是当下学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潘天寿全集》的出版正是以自己的方式回答了这些问题。通过对一代宗师艺术历程的梳理,发现他留给我们后人的遗产不仅仅是那些鸿篇巨制,更在于对伟大的中国传统守护和传承的信念。潘天寿以其高卓的创造意识,鲜明的艺术面貌,继承了传统,更发展了传统,在中国画的自律性演进上做出了重大突破。这样的一种自觉地以传统为基础的创造意识、突破意识,不断自我否定和更新的勇气,在《潘天寿全集》中体现得非常富有体系性和衔接性。正如《全集》编后记所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画传统在20世纪经历了重大的断裂,尤其是对传统主线理解的断裂。在当今画坛,对中国画精神特质、笔墨内蕴等的认识和理解模糊而混乱。重读和重释他的作品,可以让人们在艺术价值失范的当下,拨去迷雾,正本清源。”

  《潘天寿全集》的出版,是当代学人向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一代中国画大师的致敬,是当代出版人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生动的注解。

  鲍娴 管慧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