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贫瘠地?
- 来源:信息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道德,贫瘠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29 09:27
清洁科技会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但最终,企业都会被两个动机中的一个所驱使:固有的生态伦理思想或者市场经济规律。
有些公司是真的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运行,为了减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捍卫地球的未来。生态伦理学是它们的企业规范。对于它们来说,环境保护是一个指导方针,并不只是履行企业责任或是对市场要求的响应。绿色就在它们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中。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真的在设计产品或是设计新的生产方法来帮助再生当地的环境。另一些则盈利很少,它们将对社会是否有益——不仅是环境层面——摆在比利润最大化更高的位置。美国的几个州通过了一项法律,把低利润的“L3C”(低盈利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列为合法的商业实体形式。
但要是你期望每个企业都由内被生态伦理观驱使,你就太天真了,因为这等于要求它们抛弃资本主义原则。而无视这些原则就相当于自杀。
基本上,要企业变得更加有环境意识,我们可以提出两个理由。一个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如果企业不改变,那我们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就会变得很糟糕。这已经给那些持有生态伦理观念的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常常这也是它们存在的原因。
第二个是遵循资本主义逻辑的,这就意味着把价格竞争和财务表现放在首位。对于企业来说,道德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大概直到社会采用了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它们才会做出改变。在这个新的模式中,靠大量消耗并不能获得利润,市场将决定大多数企业都必须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运营方式。
作为人类,我们渴望有机会能尽可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不仅仅是金钱和物质层面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也能有好的生活质量。在市场
经济体系中,企业只有通过满足消费者的这种愿望才能获得利润,而只迎合人们毫无来由的欲望是行不通的。
现在,环境危机的征兆已经清晰得可怕,我们可以期待这种利己主义会将优先保护生态环境推上日程。迫于压力,企业的行为会更具可持续发展性,而且当它们这么做的时候也更具有诚信度和信誉。如果企业希望在市场中继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应对消费者观念上的这种革新(同时也包括雇员和投资者的观念变化)。从商业角度来说,环保将变得至关重要。
有证据表明这种优先权的交接可能已经开始。2010年,贝塔斯曼基金会( Bertelsman Foundation)调查了2000个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公司关于环境的观点,结果是具有启示意义的。这个智囊机构发现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约90%参加调查的企业表示期望看到一个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都相当重视的未来。1/5的受访企业认为增长的财富和更高效地使用资源以及更好地对待环境可以携手并进。3/4的企业觉得为了下一代保护环境比物质上的富裕要重要得多。
当然,德国一直是一个具有很强环境意识的国家,可能从德国得到的数据并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种绿色意识已经不只局限于欧洲,据《国家地理》杂志的可持续发展消费行为绿色指数调查,韩国消费者在2010年到2012年之间有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消费行为出现了极大的增长,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名列第二位的是德国消费者,接下来是西班牙和中国的消费者。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其中印度第一位、中国第二位)以及韩国、墨西哥和阿根廷对它们发展中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容易感觉内疚。
政界也将对企业施加“绿化”的压力。当然,企业自己也有这样做的动机——它们必须迎合消费者变化的需求,毕竟,消费者才是上帝。财政和监管系统会持续鼓励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行为,同时对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将更加严格。二三十年前被认为是激进的绿色学说,正变成政治政策的主流。
有迹象显示企业们已经开始对这些压力做出反应。2011年毕马威的报告中提到有95%的企业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差不多2/3的企业已经制定了这样的战略,换做三年前,这个数字只有1/2。
2012年,法国道达尔公司( Total)成为第一个对在北冰洋开采石油这一方案提出警告的大型石油公司。显然,维持公司声誉是首席执行官(CEO)马哲睿Christophe de Margerie)提出这一警告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格陵兰岛的一次石油泄漏“对公司的形象会有很大的损伤”。
摘自:《破译黑天鹅》
■格奥尔格·凡尔梅特,伊冯娜·赛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