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人人皆成记者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微博客
  • 发布时间:2010-08-05 13:50
  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的时候,人们之间流行的话应该是“你偷菜了没”。最近几个月,这个流行语恐怕要替换成“你围脖了没”了。

  “围脖”是“微博”的谐音。所谓的微博,大名应该叫微博客。和正常的博客不同,这种博客要求一条消息的字数不能超过140个字符,所以它不传递复杂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只回答一个问题:“我正在干什么”。

  加个“微”字的意义

  和博客相比较,微博客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看看李开复的案例。谁都知道,他今年离开Google了,不过,他的离开还是会带来很多猜想。于是,李开复在自己的微博上逐渐公开自己的动向:

  “请大家不要乱猜测我要做什么,下星期宣布”。

  “我不加入任何公司”。

  “我会留在北京”。

  “我会自己做一个青年创业平台”。

  没有什么媒体可以如此迅速地更新,如此快速地把某个人的行踪传递给无数的网民,但微博客可以。

  有人说,博客也可以。确实,李开复完全可以在博客上写文章公布这些信息。不过要注意,博客发布的都是完整的文章,很长,也需要一定的深度。李开复在博客上发布的是《给创新工场求职者的一封信》《在圣玛丽学校感受到的东西方教育差异》这样的长篇大论。除了提供信息,还有分析、论证和推导,也有不少的感想。

  写这样一篇文章要多久?无疑要以小时为单位计算,但发布“我会留在北京”这样一条信息呢?肯定是以秒为单位计算。

  此外,微博客的搜索是实时搜索,几秒钟前发布的信息就能被搜索到。平常的网页需要搜索引擎进行索引,然后才能被搜索,这个过程怎么说也是以分钟、甚至以小时、以天计算。

  信息从发布者到阅读者所耗时间的长短,就是博客和微博的最大区别。微博的出现,标志着网络从“小时速度”快进到“秒速度”。

  如果足够耐心,人们可以Google到一切材料,但就是搜不到李开复当下所作的事情——微博可以。所以,在新浪微博上,李开复的粉丝已经多达二十余万人。

  这里的报道比哪里都快

  1961年,叶永烈出版了一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据说发行量超过300万册,至今仍雄踞中国科幻小说第一名,而后来的通讯工具“小灵通”也得名于此。

  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叶永烈描述了一个21世纪的媒体前景:“《未来时报》一个小时出四版,真的叫‘时报’。现在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准备改成《未来分报》——每分钟出四版。”

  1961年流行的媒体只有报纸,就像两个穷人遐想当了皇上要吃很多很多油、吃很大很大的烧饼一样,当时对于媒体的期望是“每分钟出四版”的报纸,而不是网络这样的新兴媒体。

  在微博客时期,我们看到的媒体就不是一分钟四版,而是随时随地实时更新的新闻。

  在微博客上,你可以“关注”某个人。一旦关注了某个人的微博客,他的所有更新内容都会出现在你的微博客页面上,也就是说,你关注了谁,谁的最新动向就会在你的页面上一览无余。

  可以说,登陆你的微博后,你可以了解你想了解的一切人的动向。

  11月11日早上登陆的时候,我发现李连杰“会去参加APEC峰会的中小企业论坛,现在有点儿紧张,因为要面对着将近700位与会嘉宾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朋友用英文演讲”;一位朋友期望自己的航班因为大雪而延误;一位朋友被锁在家里三小时,正找她母亲去营救,若干同学在围观和打气……

  当11月12日北方普降大雪的时候,早上7点你就会知道河南新乡列车晚点,具体晚点多少无人得知;会知道山西同样大雪飘飞,一些学校停课:也知道有人在感叹“行路难,难于上西单”……

  这些内容,恐怕除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中一分钟四版的报纸外,没有媒体能如此迅速地报道。

  报道的人并不仅仅是记者,还有普通的民众,所以,他是一个7*24全天候,监控全国甚至全球各类事件的媒体。

  所以,有人发出告诫:任何严肃的新闻机构,都应24小时全天候监控Twitter……

  在国外,Twitter是最流行的微博客提供商,国内最知名的是饭否和叽歪,目前这些网站都不能顺利访问,所以,才给新浪提供了机会。

  白宫让Twitter延迟服务器调试

  微博客让所有人成了记者。每个人周围都有突发事件,对一个全国性的事件而言,每个人周围都有特殊的表现,当这些人都涌到网上,用140个字符以内的消息汇集成一个“事件流”的时候,微博客在传统媒体没有介入前,对于新闻的报道至关重要。

  要找体现微博客力量的案例的话,肯定要找Twitter——如果2009年的网络界有一颗特别耀眼的明星,那就是大放异彩的Twitter。

  曾经有一名叫做卡洛斯·维塔科的美国人,在达拉斯机场遇到了恼人的飞机晚点,需要等待6个小时。想到需要在机场的候机室里停留一个晚上,维塔科又累又烦,于是在Twitter上发了一条消息,描述他的困境。

  维塔科的微博有很多关注者,所以他的信息同时出现在众多的关注者页面上。2分钟后,他收到7封邮件,3个电话。没多久,一个慈善组织还闻讯赶来,给维塔科在附近的一个酒店预定了一个房间。

  除了这些小事外,在上半年美国哈德逊河的飞机迫降、H1N1流行等事件中,Twitter都举足轻重,尤其是在伊朗选举中,由于伊朗政府限制新闻媒体,众多伊朗人只能用Twitter进行交流。

  有人写道:“在伊朗,我们并不拥有全国性的新闻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帮助传播穆萨维的信息。任何一个人都能扮演广播员的角色。”

  单个的伊朗人通过Twitter发布消息,然后,在Twitter上形成“选举”一类的专题,通过专题汇集各种信息和观点,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

  在伊朗选举期间,Twitter本来打算停止一段服务以进行服务器的维修和调试,但白宫打电话过去,要求他们推迟维护。可见,Twitter的力量已经到了不能忽视的地步。

  一个最快速的媒体,一个人人皆成记者的媒体,肯定是有力量的。■

  (顾息于荐自《翻阅日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